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2012-04-29 21:43陆春艳
考试周刊 2012年10期
关键词:创造性想象力想象

陆春艳

摘要: 音乐欣赏是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意识又是当代社会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这种理念摆脱了传统教学束缚个性发展的窠臼,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挑战。这必然要求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想象力。

关键词: 音乐欣赏创造性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

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常青的艺术,千百年来风韵犹存,着实让人痴迷、陶醉。培养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美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发挥想象思维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个重要话题。音乐作为审美对象,并不是一种清晰可辨的物体,也不像理论文章中的概念、范畴那样具有逻辑的严格规定性,它往往是多义的、朦胧的。它可以召唤接受者在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审美主体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审美经验和社会阅历上千差万别,审美主体眼中的审美对象总是要染上浓重的个人色彩。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众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视野中,想象作为创造力的本质属性,可视为创造力的源泉之一,同时也是创造原始本质的再现。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什么是创造性想象呢?创造性想象力是人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创造再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想象力是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以贮存在头脑中的形象资料为源泉的,通过对贮存表象的再现或根据贮存表象进行再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形象。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与大家商榷。

一、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培养创造性想象力

什么是创造性想象呢?创造性想象力是人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创造再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想象力是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以贮存在头脑中的形象资料为源泉的,通过对贮存表象的再现或根据贮存表象进行再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形象。音乐教育的现实是,对于音乐学习,教师与学生、成人与孩子两方面的理解往往有很大的不同,教师总是试图诠释音乐,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面对教师的成见和结论,学生们往往不解。据说某中学音乐课让学生聆听《空山鸟语》后为音乐命名,有一家住农村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乐曲起了个颇具想象力的名字——《捉鸡》,引来了否定的声音。其实,对音乐的不同理解本来是很正常的,正是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为人们的想象与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音乐教师往往在理论上同意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想象力,而在实践中却习惯于用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实际上,由于成长环境的开放和接受教育途径的多向,今天的学生对各种新事物、新知识的了解可能比成年人更为敏捷和广泛,他们拥有了超过成人对信息的掌握方式和对事物的理解途径。他们没有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常常表达出不同于成人的看法,对音乐的学习、理解往往没有任何框框,不受清规戒律的制约,而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和接受能力的优势,显示出一种学习的自然与活力。有一位高中生这样表达自己的音乐学习感受:“音乐自古就是同哲学站在一起的。我绝对拒绝用一种纯乐理的方式去评价音乐作品,那才是对艺术的亵渎,对音乐的肢解。”我认为音乐课应该是自由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创造性想象力在自由自在的想象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所以当处于高度紧张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自由的环境,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就难以迸发出来。

二、创新教学方法,引发创造性想象力

今天,部分老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宝贵的创新意识早就被扼杀掉了,学生最多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缺乏热情与向往。这样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厌学流失,只能培养出思维僵化、思想守旧、亦步亦趋的“应声虫”。如果说现代教育是两代人的相互影响的话,那么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直接原因就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单向”方式。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于传授和灌输,排斥交流与互动,而且在教学内容方面固守着传统的音乐价值观。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样做,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强制学生唱练。在此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摒弃陋习,勇于尝试创新,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力。

1.通过比较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什么是比较呢?比较,就是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及以上的对象(现象、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的思维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人对某些对象进行比较时,既能在相似事物中找出相同点,又能找出其细微差别,从而在其细致差别的基础上,引发思考,撞击他想象的兴奋点,发挥他的潜能想象。”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教授曾演示了一道考题:黄狮、花狗、黑猫、绿鸟,找出其中一种动物与其他三种动物不同的地方。答案是鼓励孩子发散思维、求异、怀疑,不能停留在标准答案上。对事物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或者举一反三再创新型事物,即所谓的比中求同,同中求异,异而引思。可见“比较法”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通过创设疑点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层层的设疑提问不断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孔子曰:“疑乃思之始,学之端。”因此,学贵有疑,疑是探索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一个“疑”字,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

3.借助通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通感是“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是指艺术活动中多种感觉彼此联系,互相呼应,相互渗透或迁移的心理现象。“声音似乎有颜色,气味似乎有锋芒”。声音使人产生视觉形象和触觉感受。如高音易产生白色联想,声音愈高,白色感觉愈强,且有向上穿刺一般的感觉;中音常给我们灰色网状的形象;低音带给我们是一种凝重浑厚的近似黑色的块状形象,等等。由于音乐的抽象性与通感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脑海里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想象也不断地升华。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趣处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创造性想象。我在教学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先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初步揭示其思想意义,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然后从音乐的曲调开始,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欣赏。那如诉如泣的曲调像是对侵略者暴行的控诉,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接着启发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知觉欣赏转入感情欣赏,再发展到理性的审美想象。有的学生说:“此时好像乌云密布、波涛汹涌,几十个船夫拼命在与惊涛骇浪搏斗着。”有的学生说:“《黄河大合唱》不仅表现了中国人民无所畏惧、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而且表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些由听覺转化为视觉的通感,是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体现。学生通过通感,领悟了音乐所容纳的深远意蕴,拓展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尝试情境教学,升华创造性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兴趣的产生和想象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而生动的情境又能增加学生内心的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与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创设科学、合适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引导学生动脑,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起到推动作用。例如:在一个充满欢乐的意境中,会想象一群快乐的小朋友,在金色的阳光下,碧绿的草地上跳舞歌唱;在一个哀伤的意境中,会想象一位很可怜的小姑娘,穿着破衣薄衫,赤着脚,跪在雪地上,双臂抱胸哭泣着。可以说,情境是一滴墨水,有了这滴墨水滴在了毛边纸上,才有了向四周渗开的美丽画面,所以说“情境”是想象向四周扩散的依据,是创造性想象的源泉。

1.通过诗意化的语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用优美动听、自然流畅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语调向学生描绘歌曲中的情境,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歌曲的情境中穿梭、寻找,入境激情,由情引思,引发想象。如聆听《沃尔塔瓦河》时,我用了一段诗一般的语言进行了描绘:“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无数涓涓细流,逐步汇成浩荡的大河,带着泥土的气息、美丽的传说,带着沉重的历史,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从远古流向未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同中华民族一样伟大的民族,背负着困难的历史,具有不屈的性格,也曾有过无数可歌可泣的历程孕育的无数英雄志士,同命运顽强地抗争。用一往无前的气概,创造着自己民族的辉煌!”学生的思维迅速被调动起来,听完后,同学们纷纷举手,急着要告诉别人他所想到的。一位同学说:“我从中听到了宁死不屈的性格,听到了充满忧郁和梦想的音调,渗透着热情的光芒。”一位同学说:“这首乐曲中音乐的各种要素的升华,让我感到了雄伟的气魄、高尚的品格,‘热爱祖国在这里表现的是那样彻底,发自内心的激情,随着美好的旋律,像母亲河一样滚滚而来。”

2.借助图画、动画让学生触景生情。

音乐表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但其表现形式是高度抽象的,有时用语言难以描绘清楚,或者觉得用语言怕表达得还不够完美、精致。因此,可以借助一些图画、动画,简单地演示歌曲意境,从而触发他们的创造性想象,了解歌曲情绪、角色心情及意志表态。如教授《渔舟唱晚》一课,一贯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初听、分段听、复听等,让学生从中感受旋律的内在表现及意境。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欣赏内容的含义。如果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另一角度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展示夕阳西下,美丽的大海风景如画,渔民生活幸福平静的一幅美景,通过多媒体平台把视和听的教学方法结合,按不同的音乐意境显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联想,把欣赏曲的主题和意境用语言编排有声有色地描述出来,学生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很快就能抓住乐曲的思想内涵。所以,教师创设合适、合理的音乐情境,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指明想象的方向,能使他们的想象更加丰富多彩,合情合理。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创造性想象力想象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快乐的想象
看见你的想象力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打开新的想象力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