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现状及对策

2012-05-08 00:57韦雪梅
新时代教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有效教学数学教学

韦雪梅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初级中学河池547000

【摘要】课堂教学一直是新课改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初级中学应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在教学中,就要从讲究实效,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注重实效;讲练结合,培养能力;培养兴趣,激发热情等方法去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有效教学,培养能力

当前,根据国家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标准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初级中学应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通过随堂听课以及对部分老师和学生作了调查,了解到了目前本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

1.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数学解题还存在两种倾向:其一教师过分注重“情境化”、“形式化”;其二教师不加选择地大量罗列简单重复的题目让学生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教师的心态没有调整好。

教师总认为讲了做了学生就能听懂、记住、会做,自己心理就平衡,否则就放心不下。考前拿到题目,看似熟悉的题目,认为学生一定会做,但考试结果还是一塌糊涂。基本的运算、等式的变形、定义、定理都错漏百生、含混不清,教师常常这样怒斥学生:这么简单的题目,你也不会做,课堂听到哪里去了?

1.1.2教师专业底蕴不足。

教师在知识传授上按部就班、僵硬呆板,缺乏灵活性;流程承转墨守成规、忽视铺垫,缺乏连续性;教学语言不够规范、准确、凝炼,缺乏逻辑性和感染性;时间分配不能确保突出重点……。

1.1.3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教师教学方式因循守旧、越疱代俎,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主要表现在:①资源选择与运用缺乏创新性。有些教师唯教材是从,教材处理按部就班,不能站在课标的高度,整体理解和把握教材,不能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分析、加工、重组、整合,变“教材”为“学材”,不能对教材中呈现的情境加以整合,不能恰当地选择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具、录像(音)带、实物、照片、图片等]来丰富课堂,不会把现代教学技术与教材进行整合,等等。②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主要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程序停留于“导入——复习——讲授——练习——作业”传统五环节,对自己的调控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本来一个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争辩诠释共享,可教师却把它拆分的太细小简单,“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无效问题时有显现,一问一答式浅表性热闹场面叠出,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严重受限。数学本来是在“冰冷的美丽下掩盖着火热的思考”,而这样的课堂既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冰冷的美丽”,又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火热的思考”。

1.1.4搞题海战术。

教师大量布置作业,试卷满天飞。教师不加选择地抛给学生做,学生做得天昏地暗,漫无目的地做,一题接一题地做。学生成为做题机器,思想麻木,甚至晚上要做到十二点,哪有时间归纳做题的方法、技巧。同类题的分析比较,教师认为题目做得多了,各种类型的题目见多了,方法总会练成的。题海茫茫,新题型层出不穷,能做得完吗?

1.2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以及主动探求知识过程有待加强。课堂教师虽意识到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过程的重要性,但往往心理上还不能完全放下来,往往因怕课时不够,习题讲少了影响成绩,而匆忙走过场现象还比较多。

1.2.1不能正确认识数学学科。

学生认为数学就是计算、证明;数学是由需要背的事实和解题技巧组成的;数学就是统计和概率;了解数学就是在记忆数学法则、公式、定义、定理的基础上做数学题。由此可见,“虽然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但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学习的对象——数学学科本身,对一个不能正确认识的对象进行学习,其效果肯定会受到影响”。

1.2.2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多数学生抱着功利心理学习数学,认为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在中、高考中所占分数比例较高,学好数学就是为了考重点班、重点校,而升学无望的学生则认为“数学课程是为中考设立,没有中考就没有数学,既然我没有升学的机会,为什么还要学这些没用的东西”,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基本处于被动、盲目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相当数量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也持消极态度。

1.2.3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停留在被动接受状态,主动学习意识及能力欠缺。

对于“你喜欢数学老师怎样来组织教学?”这一问题,47.1%学生回答喜欢“讲授”,41.4%的学生回答喜欢“讨论”,而回答喜欢“自学”的仅占11.5%。从课堂观察看,满堂哄现象较为严重,主动举手回答老师提出问题的不到一半,且高年级次于低年级,多数课堂呈现“一人表演,众人观望”的局面,相当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上摆弄书本、把玩学具等现象时有发生。合作学习表象化、泛化现象较为严重、时效性差、成果呈现不够规范。

1.2.4数学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较差。

在学习数学时对知识缺乏整体、系统认识,常常割裂、分化所学内容,对数学本质认知模糊,对数学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较差。如:将有理数运算迁移到多项式运算时,易出现运算符号错误,对字母代数中“数”“式”结构易于混淆。如:合并同类项时,误将-a和-2看成同类项加以合并;不能从代数的角度认识方程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不善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认识并正确处理方程、不等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等。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就是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思维方法,可以自主地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

2.1注重双基,夯实基础。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是避免不了心急气燥,好高骛远,拓展无度,课堂上话语好似“连珠炮”,没有给学生喘息的机会。学生应该深刻掌握的定义、定理等没有达到目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训练、发展。事实上,大量的解题都是回归定义概念、定理等,这些不变的东西掌握好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对基本知识了如指掌,如同探囊取物,深刻准确理解了,做题才是有效的。

对于定义、定理等应让学生理解、掌握成立的条件、适用的范围、几何语言表达的形式等。如三角形的定义: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直线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不急于给出,而是通过原有的认识基础判断一些图形是否是三角形,还可通过实验观察任意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否是三角形。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成立的条件是什么:A.不在同一条直线上;B.三条线段;C.首尾顺次相接。这样学生就能牢牢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此外,对于基本定义、定理等还应掌握其逆向应用、建模分析等,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2.2讲究实效,因材施教。

2.2.1从课本的实际出发,力求做到紧扣课本而不照本宣科。课本是学生掌握“双基”应达到何种深广程度的依据,因而教师必须深入钻研课本,教学过程的每一个基本环节都有充分紧扣课本,有的复习练习题,宜直接选用课本的例题和习题,使学生切实掌握该掌握的“双基”。有的典型习题,宜尽可能找出不同的解决,然后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在上课时处理,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在讲授新课时,可适当而让学生先进行研读数学课本的某些句、段,然后从中挑出一些问题,指定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看是否真正读懂,这样,往往会收到事倍功半之效。

应该指出,紧扣课本不等于“书云亦云”的照本宣科了事。其实,课本对某些问题不能明说成详述。这就需要教师要深入钻研课本时发掘出来并且给予指正,以免谬误流转,贻害学生。

2.2.2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应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数学“双基”的 情况。教学开始一段时间,还要抓紧考察学生课堂上答问和书面作业情况,进一步了解班中每一个学生的只是基础和智力的强弱的状况,然后分类排队,尽可能提供切合全班学生实际情况的依据。

大体可行的做法时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难易繁简的程度,在备课时编成若干个层次要求不同的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提供给智能优、中、差等各类学生思考、口答或练习,使各类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争取把各类的学生求知的自觉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布置书面课外作业和编拟测验考试题目时,除了有统一的比作题外,可以加少量的选作题,供给有余力的学生选作。

2.2.3教师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努力扬长避短。在认识上要避免两种片面思想:一要避免固步自封;二要避免生搬硬套别人经验的轻率态度。为此,对自己的教学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别人的教训经验应博取各家所长,化为己用,补己之短。通过反复实践和不断总结,必将使自己的教训经验更加完善,收效更加显著。这样,要提高教学质量就更有把握了。

2.2.4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回到习惯性的心智模式上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教师先读题,然后写出解题过程,含变形、计算、理解等,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教师在黑板上一手完成。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书写剥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但在考试中,读题、解题均是学生一人完成的。教师读完题,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直接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当时是听懂了,但独立做起来还是不能完成。这样的讲解等于不讲。教师们何不通过观察学生独立审题、解题过程,让学生暴露不同的思维倾向,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学生从错误中反思自己、形成共识。这种课堂方式,学生们的认识是深刻的甚至是终身难忘的。此外,课堂还要培养学生数学的基本思想、解题的方法、书写的技巧等。

2.2.5严格要求,注重实效。

(1)严格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在解答各种类型的数学题时都要按照一定的解题程序和符合一定的书写格式,正确使用数学符号,答案要切合题目要求,答其所问,不能答非所问。通过反复多次的严格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一丝不苟的解题习惯。

(2)“严而有恒”。就是要坚持不懈的贯彻执行一些能使学生切实掌握数学课本“双基”的有效措施。例如要求学生每天做适量是数学课外书面作业,并坚持全数批改,及时发还好评讲,使学生每做一次数学都有所收获;每次数学测试考试都及时讲评,并在讲评后坚持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答卷中的错误,直至答卷全部正确为止等等。

(3)落实“双基”。要求学生对之中学数学大纲应掌握的数学“双基”,务必切实掌握,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譬如,在规定要掌握的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都应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并通过课堂上复习提问、测验考试及时检查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是否真正的掌握。如果发现仍有不少学生未掌握好,应要求这些学生重新复习,并且再次进行必要的检查,直至全班学生掌握。

2.3讲练结合,培养能力。

教学是涉及师生两个方面的教学过程,教师既是主演又是导演。

2.3.1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这要根据学生的实况,因人而异)。教师必须抓住难点问题讲清楚,帮助学生解除困难。

2.3.2处理教学问题的一些重要思想方法。比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义等,都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给学生阐明原理和要领,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

2.3.3课本未明说或未详说而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教师必须实时揭露出来,帮助详说弄懂。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但是,任何好的教法都应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求知的积极性。同时要想方设法在所教的班级中,造成一种师生民主、融洽的氛围,使学生乐于答问,踊跃发言,敢提异议,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探索知识、积极思维的状态。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仅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教师问学生回答是不够的,还必须腾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联练习,以便消化巩固当堂所学的“双基”。

2.4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现在有些初中生,由于基础差,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兴趣。摆在数学老师面前的任务是除了如何防止新的学困生的形成外,还要注重学困生的转化,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应在数学课堂上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4.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灵活积极地创设情境,达到唤醒学生探索精神,调动学习思维的目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初中生一般都比较喜欢听故事,或者天下趣闻,当教师讲到某个数学理论时,就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该理论提出者的故事或童年趣事、成长事迹等,比如,讲一些陈景润、华罗庚、高斯等数学家学习数学的故事等,让学生对这个人产生兴趣,从而对他提出的伟大理论也产生求知的心理,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可增加其对数学的兴趣,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2.4.2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兴趣。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受挫,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如果他们对某一事物失去了信心,那么他将不会再对其感兴趣。如果老师能合理利用这一特点,比如结合当地生活实际情况,编造一些数学趣味题让学生学习,老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了,对数学课程也不再畏惧,其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加。

2.4.3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兴趣。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这个社会还处于比较懵懂的阶段,对任何不懂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兴趣来源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恰如其分的提出相关的问题,问题的难度适中,且这个问题勾起了学生的兴趣,迫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答案,通过对问题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考,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结合教材讲一些数学符号、数学原理的发明来历;适当开展奇趣知识竞赛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交替使用,学生对数学就会逐渐感兴趣,就会把学习数学看作是愉快的活动。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数学教学自然就逐步提高了。

2.5注重培养学生的活跃性和创造性思维。

解决数学问题一般需要多维度、多功能地考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联想、类比、归纳、猜想等方法,以及运用分解、叠加、变形、代换、反演等数学方法进行解决。

在初中数学教学和解题中有很多既成方法,致使有些学生忽视了知识的灵活运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式,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当学生会投入地思考问题时,这时课堂氛围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那么抽象的数学问题就实际化了,从而达到使学生灵活掌握规律,发展自我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效果。

2.6改变评价方式。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归根到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

数学课堂上,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对学生进行赏识表扬是激励学生获得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适度的表扬评价,能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的信念,化作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总之,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水平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采用的诸如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自主探究等方法是有效教学的手段,学生能否主动学习,以及学习效果的好坏是检验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出版社,2003.

[2]文海山,石国峰.《浅谈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M].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2005.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有效教学数学教学
“双减”背景下主题语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