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复习效率

2012-05-10 02:11龙文瑞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2012年3期

龙文瑞

摘要:高三的语文课不应在技巧和规律中变得简单机械,要优化方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还原语文课生动丰富的本色。

关键词:语文复习;激情兴趣;被动转化为主动;生动丰富

曾有学生这样说,高一、高二本来挺喜欢语文的,没怎么努力,成绩也还不错,但到了高三,反而越来越没感觉,成绩也倒退了。不少老师也认为高三的语文,就应和数理化一样,在题海里奋勇挣扎,可是这样一来,原本生动的课堂难免枯燥机械。

与其在枯燥题海战术中艰难生存,不如转换角度,展现给学生另外一片天地,还原语文课生动丰富的本色。

一、改善课堂环境,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本应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激情飞扬,充满活力与生机。而现在,在大量习题训练的基础上,高三的语文课成了公式化的方法归纳和总结课。老师教的索然,学生学的无味。因此,我认为我们的高三老师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时俱进,与生活同步,让那些语音、文字、词语、病句等枯燥的知识点复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在教语音字形辨析时,我收集了很多主持人及广告词和新闻中一些读错的字音、用错的字形,让学生来识别。这些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而且很快掌握了容易出错的字音与字形。

二、优化方法,提高效果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见效慢。当你为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一篇文章,学生的朗读水平并未提高;当你为学生精心讲析一篇作文时,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并未提升,所以学生认为多一节或少一节课文并不重要。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我们语文老师应尽快改变方法,精心设计课型,灵活运用教法,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比如,在学习“古诗鉴赏”这一模块时,我就尝试着和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深刻,积淀了人类智慧和文化精髓。但如今的中学生读起来,总有几分隔膜。究其原因,一是积累少,文学素养不够;二是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含义丰富,学生缺少对诗歌的语言规律的了解。因此,教师应注重提供感悟背景,铺设欣赏情境,渲染欣赏氛围,诱导学生兴趣盎然的走进“古诗鉴赏”世界。

(一)和学生一起分享品读过程中的感悟心得。

反复体味,读懂原诗,是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关键。把原诗读懂了,我们才能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比如,学生对诗人们总喜欢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及孤独寂寞非常不解,认为这些诗人心态有问题,做不了官就愤世嫉俗?这大概和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有关。中国文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儒家思想的浸染,因而都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苏轼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远大志向。“学而优则仕”,实现政治抱负是中国封建文人人生价值是否体现最主要的标志。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文人因种种原因“学而优”但“不仕”,或“仕”途坎坷不平,所以把满腔的抑郁情怀寄寓诗中。诗中的孤独,有离别的因素,而更多的应该是才华找不到施展舞台的“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在复习中,老师应和学生一起,努力揭开诗歌语言的面纱,抵达诗人的内心深处,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风采。

(二)进行“专题讲座”,让知识更加系统化。

即把相关内容或具有相同因素的诗歌串在一起,进行专题性介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进一步深刻理解内涵。比如我们可以把高一、高二学过诗词进行重新组合,把婉约派李清照、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放在一起鉴赏,充分解析婉约派的风格及语言特点。讲苏轼词的同时,联系前后《赤壁赋》,还可以引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苏东坡突围》,一个高贵、乐观,用优美诗歌超越凄苦命运,极具才华而有魅力的诗人形象,便会立体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创设情境,感受意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品味古诗,朗读是前提,但这种读不是机械的、死板地读,而是兴趣盎然的朗读。老师可为学生播放一些古典乐曲,渲染一种氛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情境氛围中,学生可微闭双眼,边诵读边想象诗歌意境;可摇头晃脑,边踏节奏边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总之,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三、激发阅读兴趣,加强文化底蕴

高三的语文,不应淹没在题海战术中,也不能机械寻找技巧和规律,有时按照步骤做题,可是仔细一读,却很不流畅。我们必须告诉学生,技巧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东西,真正的语文内功才是从容应对的硬道理。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即使到高三仍需多读书,多读文章,才可以拓宽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可是,高三的学生学业很繁重,没有大量的时间广泛阅读。一般而言,从文章中学生能够得到对自己成长、发展有益的信息,会觉得不虚此“读”;从文章中,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外博大精深的文化,会觉得意味无穷。所以,我们必须有所选择,选择那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高雅的文化品味的文本,学生从中能发现、感受生命与生活之美,从而获得人生启迪,实现生命的重塑。

此外,应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阅读权益,可以读完全文,也可读几段,关键是一定要读有所得。找出一处或几处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品一品,嚼一嚼,含蓄蕴藉的段落悟一悟,把品悟到的阅读体验写一写,优秀的心得佳作师生们赏一赏,精彩的词句在感悟的基础上背一背。这样可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积极深究的习惯。学生在对文本体悟的过程中,文化底蕴不断夯实,思辩能力得以提高,“语感”越来越敏锐。而这些积累的成果又激发着学生阅读中的成功感、愉悦感,这些感觉又牵引着学生的阅读兴趣日渐浓厚。他们有兴趣读了,有兴趣写了,进而有兴趣钻研高考语文复习每个版块了。

总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勤于探索,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可以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