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抓好阅读教学

2012-05-10 02:11杨光英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感课外阅读

杨光英

阅读是一个积极、复杂、活跃、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当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抓好阅读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使他们达到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笔者发现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种方法,引发兴趣

阅读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最重要的语言实践。不过,学生在多读、熟读、反复阅读的过程中难免心生厌烦,感觉乏味。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更会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运用多种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每一个兴趣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学文时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另外,让多媒体走进学生的生活,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像或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从而丰富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对他们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也大有裨益。

二、巧妙提问,启发思考

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培养独立思考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问。要想使提问成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有效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吃透文章内容,理清线索,经过深思熟虑后,抓住关键,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其次,立足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对文本由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丰富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组问题:“小女孩每次擦火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她希望得到什么?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她为什么得不到这些东西,由此说明了什么?”随着问题的解答,学生开启了智慧之门,逐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三、内外联动,培养习惯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必要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上的要求首先从阅读量上入手,不仅提倡扩大阅读面,而且规定了课外阅读量。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内外联动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相当重要。

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授之以渔”的过程中,可以交流汇报课文中没有介绍的相关资料,以激发学生课前阅读的兴趣。教师再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一些优秀的少儿读物,并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喜悦。

其次,教师在上好阅读教学课的同时,应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鼓励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内外联动,把阅读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和主动要求,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已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自然效果。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语感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