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2012-05-10 02:11苏卫卫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阅读习惯培养

苏卫卫

摘要:语文教学要把阅读放在重要位置,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最终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让每个孩子都学会阅读,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习惯;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有助于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本着“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常抓不懈,严格训练;言传身教,当好楷模”的原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

学生预习是教师讲授的前提,在布置预习时教师都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列出预习提纲,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预习提纲可设计文中的字、词、修辞等基础知识,可从课文的整体感知到局部语句的理解进行设计,也可从结构层次到人物分析等方面进行设计,这样就能够有的放矢地阅读课文。例如,学生为完成字词等知识就要动手查字典、词典,这就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再如,要培养学会做预习笔记的习惯,使学生明确做预习笔记的内容:如:下一节课老师要讲的问题有哪些?新知识与旧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重点问题?有哪些疑难问题等。只要学生明确了预习时应该做什么,在阅读课文时就会做到有的放矢,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的习惯。“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①关键性字、词;②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③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比如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作批注,如在句子下用“~~~”标出重点句,用“——”标出精彩句,用“?”标明不明白处或异议处。也可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通过作批注,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将阅读引向深入。

三、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

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课上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等。《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也有一定的难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课堂上孩子们一次比一次读得流利,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觉”也一次次尝到“收获”的喜悦,就如许多语言大师所认同的那样:“读则能悟,悟则能化”。孩子们在快速的浏览课文之后,准确无误地找出了描写榕树大、茂盛和群鸟快乐的生活的段落。接下来,我便直奔主题,让他们男女比赛读,分组比赛读这几个重点段。听的同学还要注意思考,你还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一句话或哪一个词感受到的?也许是“比赛”,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读得投入,一个赛一个专注,发言也一次比一次令我震撼!……“我感受到榕树不但大,而且茂盛”。“这棵大榕树很绿,有很强的生命力……”师:“为什么这棵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因为这棵榕树很大,可以给它们盖房子,它们不怕没房子住”。“因为这里的农民很爱它们,不允许打鸟”。“因为鸟儿在这里生活很幸福,很快乐”。“巴金爷爷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是教育我们要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教室里热闹极了,孩子们像课文里那些兴奋的小鸟,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他们的妙语连珠,带给了我一次次发自内心的窃喜和一次次油然而生的敬意。没有过多的“铺垫”,只有实实在在、形形色色、简简单单的“读”,我就轻便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真的不能不佩服“读”的威力,是“读”让我的学生丰富了语言,感悟了语言,陶冶了情操。如果能让孩子们充分地有目的地读,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会收到许多发自内心的喜悦、欣慰和自信……

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阅读习惯

疑问是思维的源泉。在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巧妙的设计疑问,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读文的强烈需求。学生读书的劲头足了,读后表达的欲望自然就浓厚了。学生在阅读时,如果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因此,我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疑难问题。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中,我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他们所想,诉他们之真情。就在这节课快要下课的时候,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高高地举起了他的小手:“老师,我读完12自然段有一点不明白,文中说,‘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既然鸟很多,第三只的后面应该用省略号,课文中为什么用句号?”我随着他的问题向书中的段落看去,清晰的句号出现在我的眼前。当时我的脑子“嗡”地就蒙了,“为什么?为什么?”我心中不断地问自己。这篇课文教了几次了,也听别人上过公开课,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小小的句号,更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用。怎么办?情急之下,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他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谁能帮他解答一下?”课堂静了几分钟后,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定睛一看,是班上的某同学,平时课上的疑难问题大多是她来解决的,于是我便示意她来回答。“老师,我是这样想的:作者他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想这三只鸟是一个一个的出现的,他们看得非常清楚,能数出来。后来他们继续拍掌,树上的鸟都被惊动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说明紧接着出现的不是一只鸟,而是好多只鸟同时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因此,我觉得在这里用句号比用省略号更合适。”多么精彩的解答呀!同学们也发出了赞叹声。种由质疑引发阅读,由阅读启发理解、表达,是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催化剂”。只要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想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总之,语文教学要把阅读放在重要位置,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最终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让每个孩子都学会阅读,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阅读习惯培养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