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伐斯汀和左西替利嗪治疗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2012-06-08 11:51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5期
关键词:利嗪特应左西

张 霞

(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510760)

湿疹/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剧烈瘙痒、湿疹样皮损为特点。本文就临床常用的两种药物(阿伐斯汀、左西替利嗪)治疗湿疹/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做出相关比较,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自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96例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阿伐斯汀治疗组)45例和B组(左西替利嗪治疗组)5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且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妊娠、哺乳、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有短期内服用激素类药物、抗真菌类药物史者。A组45例患者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21~65岁,平均38.6岁;病程1~18年,平均7.3年;湿疹31例,特应性皮炎14例。B组51例患者中男20例,女31例;年龄23~62岁,平均37.5岁;病程2~15年,平均7.5年;湿疹35例,特应性皮炎16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首先给予健康教育指导,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受累范围和对患者心理及家庭影响等,帮助患者寻找并尽量避免诱因或激发加重因素,如避免皮肤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洗涤剂、热水洗烫、搔抓或摩擦、保持环境温度湿度适宜等,瞩患者保持精神愉快,不宜过度劳累,避免紧张、情绪激动等使皮损加重。在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的基础上,A组给予阿伐斯汀口服8mg,1~3次/d;B组给予左西替利嗪口服5mg,1~2次/d。两组患者均以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4周时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应用EASI评分标准对皮损程度进行评价,应用VAS评分标准对瘙痒程度进行评价。疗效指数=(治疗前EASI评分-治疗后EASI评分)/治疗前EASI评分×100%。

1.4 疗效评价标准[2]

治愈:1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5%;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疗效指数≥50%;无效:不符合以上指征,疗效指数<50%。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表1 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n)

由表1可以看出,A组治愈14例,显效18例,总有效率为71.1%;B组治愈23例,显效19例,总有效率为82.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χ2=12.36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EASI评分、VA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EASI评分、VAS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EASI评分、VAS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A组比较,ΔP<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周 治疗2周 治疗4周EASI评分A组(n=45) 13.1±2.3 8.2±2.1* 6.1±1.5* 3.9±1.7*B组(n=51) 12.9±2.1 7.9±1.9* 4.3±1.3*Δ 1.6±0.9*Δ VAS评分A组(n=45) 8.1±3.2 6.3±2.3* 4.5±1.6* 3.0±1.2*B组(n=51) 8.0±2.9 6.1±1.8* 2.1±0.9*Δ 1.3±1.1*Δ

由表2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EASI评分、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前、治疗1周时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2周、4周时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

A组皮疹2例,嗜睡1例;B组口干1例,乏力1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不影响持续治疗。

3 讨 论

湿疹/特应性皮炎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儿童患病率为10%~20%,成人患病率为1%~3%[3]。本病具有遗传倾向,可出现过敏性皮炎、哮喘、荨麻疹等。现代医学对湿疹/特应性皮炎的发生机制不甚清楚,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因此减轻或控制瘙痒成为治疗湿疹/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手段和目标。左西替利嗪(1evocetirizine,迪皿)是西替利嗪的左旋体,是新的第二代H1R拮抗药。文献报道[4]西替利嗪的左旋体具有抗组胺作用,而其右旋体则无此药理作用。本品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游走,进而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可与人外周H1R选择性高亲和力结合,其亲和力是西替利嗪的2倍,是其右旋体的30倍,其左旋体从H1R上缓慢解离,使此药在体内作用持久。本品与其他第二代抗HA药物如阿伐斯汀、咪唑斯汀及氯雷他定等,对抑制由HA引发的风团、红斑反应的临床随机双盲试验表明,左西替利嗪最有效、持续作用时间最长。由于本品无明显的抗胆碱和抗5-HT作用,故中枢抑制作用较小。

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左西替利嗪较阿伐斯汀具有更好的抑制H1R受体作用,对改善湿疹/特应性皮炎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两组患者均经过4周治疗,结果左西替利嗪较阿伐斯汀治疗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χ2=12.36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EASI评分、VAS评分进行比较发现,短期内(2周内)两组患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左西替利嗪治疗湿疹/特应性皮炎较阿伐斯汀具有更好的疗效,且临床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1] 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99-601.

[2] 盛楠,宗文凯.咪唑斯汀治疗湿疹和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及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13(7):253-256.

[3] 王妍,林青.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16(6):1425-1426.

[4] 曹爱东.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3):74-75.

猜你喜欢
利嗪特应左西
左西孟旦治疗肺动脉高压老年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复方氟米松软膏与卤米松乳膏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对比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益生菌在防治儿童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探究
左西孟旦治疗重症冠心病所致心衰的临床疗效
依巴斯汀三倍剂量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
HPLC法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有关物质
左西孟旦心脏围手术期应用研究进展
心理应激对特应性皮炎不利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概况
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对大鼠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