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杧果象牙品种果腐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2012-06-22 01:24贺运春李志岗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分生孢子侵染病斑

贺 冰,贺运春,李志岗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

杧果(Mangifera indicaLinn)属漆科植物,因其风味独特和维生素含量高,被誉为热带水果之王。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种植杧果。我国种植杧果的地区有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台湾等。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杧果需求量迅速增加,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稳步上升,我国已成为世界杧果生产大国[1]。

杧果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有多种病害发生。其中,杧果在产后和贮运过程中发生的果腐病,对杧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而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据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埃及、泰国等杧果生产大国统计,杧果真菌果腐病有10种之多[2-4]。

1995年肖倩莼等[5]报道,我国华南地区杧果真菌果腐病有4种。2002年黄显明等[6]报道,四川攀枝花地区杧果真菌果腐病有4种。2008年甘瑾等[7]报道,云南杧果真菌果腐病有4种。2009年林明光等[1]报道,海南杧果真菌果腐病有8种。

国内真菌引起的果腐病主要种类有: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Alternaria tenuissima(Fr.)Wiltshire,Aspergillus nigerV.Fis.,Rhizopus arrhizusFis.,Macrophoma mangiferaeHingoroai et Sharma等。其中,国外报道,杧果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和杧果大茎点菌(M.mangiferae)均可侵染杧果的叶子、枝干和果实[2-4]。杧果炭疽菌在我国杧果种植地区普遍发生,从而引起果腐病。杧果大茎点菌在我国云南三元县和四川攀枝花地区可侵染果实,从而引起杧果果腐病[6-7];在海南、广西侵染叶部,引起大茎点菌叶斑病,但未见引起杧果果腐病的报道[5-6]。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杧果为广西象牙品种。于2010年7月18日、23日从山西太谷超市采集来自广西的杧果病果作为供试材料,病果实已出现黑斑病状。

1.2 方法

首先将杧果病果保湿培养5~7 d,待病果皮长出小粒点时,分别将不同症状类型的病组织切成0.5 cm×0.5 cm的材料,并及时用装有FAA固定液的玻璃小瓶固定。

采用快速石蜡制片方法[8],分别将去盖的玻璃小瓶放入真空干燥器中,使用医用电动吸引器进行抽气,正丁醇脱水和石蜡渗透,之后进行材料的包埋、切片、黏贴、去蜡、染色、透明、封固等过程。切片厚度为9~12 μm。病组织切片制成后进行观察,并结合分离培养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同时用OLYMPUS数码显微相机拍照。病组织及病原菌染色剂为固绿、番红T等,进行单染或双重染色,以便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广西杧果象牙品种的果腐病,经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种类鉴定,病原由杧果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或杧果大茎点菌(M.mangiferae)侵染发病而引起,这2种病害的病状有相似性,

但病症有明显差异。

2.1 杧果炭疽菌引起果腐病的症状及病原

2.1.1 症状 杧果果面初发病时,产生小型黑色圆形病斑,病斑进一步扩展成直径1 cm的大圆斑,凹陷,且多个病斑常常连成大斑块,果肉变色、腐烂、有异味,不能食用。潮湿时,病斑生有轮纹状小黑点(为此菌的分生孢子盘),其顶端有黄褐色颗粒状物(为分生孢子团状物)。

2.1.2 病原 杧果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属子囊菌门子囊菌纲小丛壳科(此科未定目)小丛壳属(Glomerella)围小丛壳(G.cingulata(Stoneman)Spauld.et H.Schrenk)的无性型。该菌的有性世代在本研究中未发现。分生孢子盘初期埋生于寄主表皮层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呈盘状散生,偶生刚毛,直径160~280 μm。分生孢子梗(17.5~28.7)μm×(2.0~3.0)μm,无色,2~3个分隔,基部有分枝。产孢方式为内壁芽生瓶梗式产孢[9]。分生孢子直,长椭圆形,顶端钝,无色,单胞,(11.3~17.5)μm×(2.0~3.0)μm(图1),分生孢子萌发产生不规则形附着胞。

2.2 杧果大茎点菌引起的果腐病症状及病原

2.2.1 症状 果面产生黑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严重时连片发生,果肉变黄褐色,腐烂,有异味,不能食用。潮湿时,病皮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小粒点小而密,为此菌分生孢子器。

2.2.2 病原 杧果大茎点菌(M.mangiferae)属子囊菌门座囊菌纲葡萄座腔菌目葡萄座腔菌科大茎点菌属(Macrophoma)杧果大茎点菌(M.mangiferae),目前没有其有性世代种的记录。此菌分生孢子器单生或聚生,初期埋生,后期喙孔口突破表皮外露,球形、半球形,直径为110~260 μm。分生孢子梗无色,棍棒形、圆柱形,不分枝,无隔,(7.5~25.0)μm×(2.5~3.8)μm,产孢方式为全壁芽生单生式[10]。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纺锤形,正直,大型,(22.5~30.0)μm×(4.5~7.5)μm(图 2)。

3 结论与讨论

1981年Prusky等[11]报道了C.gloeosporioides和A.alternata在杧果中的潜伏侵染及其危害性。1986年刘秀娟等[12]也介绍了海南岛杧果果实真菌潜伏侵染的研究报告,认为海南岛杧果果实上普遍存在真菌的潜伏侵染,并验证了果实在采收前就已经存在,如杧果炭疽病菌(C.gloeosporioides)等几种真菌病害的病原菌。在潜伏侵染的几种真菌种类中,杧果大茎点菌(M.mangiferae)不在其中。1995年,杧果大茎点菌在广西已有侵染杧果叶子,引起叶斑病的记录[5]。笔者分析,该菌也可能存在潜伏侵染的问题。进入山西销售市场的广西象牙杧果品种,在7月份贮运过程中,遇到高温高湿天气环境,很容易引起潜伏侵染真菌的发病,造成进入销售市场的杧果病斑满果,严重的造成果肉腐烂而失去食用价值。关于杧果大茎点菌潜伏侵染的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杧果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可受到多种病害侵染,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防治杧果病害,从长远目标考虑,应加强杧果抗病品种的培育、选用和引进工作,同时搞好田间管理、病害防治、田园卫生和减少田间菌量等。近些年,在海南等省示范推广杧果套袋、采收后清洗、药剂清泡和涂膜等措施,已经降低了采后病害的发生率。搞好病害综合防治,杧果病害发生为害将会得到有效控制。

[1]林明光,刘福秀,李伟东,等.海南省杧果作物病害调查与鉴定[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1440-1442.

[2]Wafaa MHaggag.Mango diseases in Egypt[J].Agriculture and BiologyJournal ofNorth America,2010,1(3):285-289.

[3]Abd-Alla MA,Wafaa MHaggag.Newsafe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nthracnose disease of mango(Mangifera indicaL.)fruits caused by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J].The American Journal ofScience,2010,8(8):361-367.

[4]Scot C Nelson.Mango anthracnose(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des)[J].Plant Disease,2008,48:1-9.

[5]肖倩莼,余卓桐,郑建华,等.杧果病害种类及其病原物鉴定[J].热带作物学报,1995,16(1):77-82.

[6]黄显明,杨清楷.攀枝花地区的杧果病虫害及防治策略[J].热带农业科学,2002,22(1):9-13.

[7]甘瑾,马李一,张弘,等.杧果采收后病原菌分离及天然抗菌物质的筛选[J].食品科学,2008,29(10):414-417.

[8]贺运春.植物病害制片技术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贺运春.真菌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86-296.

[10]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507-509.

[11]PruskyD.Amethod for harvest assessment of latent infection in fruits[J].Anr appl Bol,1981,98:74-85.

[12]刘秀娟,李继勇,杨业铜.海南岛杧果果实真菌潜伏侵染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6,6(1):47-51.

猜你喜欢
分生孢子侵染病斑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大豆自然侵染条件下Phomopsis longicolla的β分生孢子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