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比较句的结论项偏误分析

2012-06-25 09:30肖小平
海外华文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补语偏误副词

肖小平

(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国深圳510060;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武汉430079)

一、问题的提出

比较句是现代汉语的常见特殊句式,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偏误。本文主要对越南留学生在汉语比较句习得过程中出现的的偏误进行研究。本文所用的语料为2000—2003年间广西师范大学初、中、高级越南留学生的平时作业、作文、考卷以及笔者两年教学实践中与越南留学生交谈所收集到的一些语料等,近20万字。通过分析语料,找出偏误273条。

我们在整理收集到的越南留学生汉语比较句偏误语料时,发现越南留学生的比较句偏误主要发生于比较标记、比较项和结论项上,因此首先把偏误分为:比较标记方面的偏误;比较项方面的偏误;结论项方面的偏误。根据所搜集的语料,我们对越南留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中出现的273条偏误用例进行了数量统计,列为表1:

表1 偏误的总分布情况

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在这篇文章里只就结论项方面的偏误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结论项方面的偏误及其原因分析

比较句成立的关键是结论项中拥有可供比较并显示程度差异的成分,即可比性成分。性质形容词、心理动词、“有+Np(Np为抽象名词)”等都可以充当比较句的结论项;表增加或减少、提高或降低之类意义的一般的行为动词等本身有量或程度的差异,也可以充当比较句的结论项。当非增加/减少、非提高/降低类的行为动词出现在比较句的结论项中时,一般要加上可表示程度差异或主观意愿的性质形容词或助动词做程度补语或状语,一起构成比较句的结论项。①

越南留学生使用汉语比较句时结论项方面的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遗漏性偏误、误加性偏误和误代性偏误。其中遗漏性偏误又可分为两种:可比性成分遗漏造成的偏误和相关成分遗漏造成的偏误。具体分布如下:

表2 与结论项有关的偏误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结论项有关的偏误最多的是结论项中表程度成分的误加。

(一)结论项中可比性成分的遗漏造成句子不能成立的偏误

可比性成分指可供比较并显示程度差异的成分,可比性成分遗漏造成的偏误一般指发生在普通行为动词充当比较句谓语中心语的情况下。此类偏误在初、中、高三级中都存在,其中在我们的语料中初级8例,中级8例,高级7例。主要出现在平比句“有……这么/那么”、差比句“没有……这么/那么”、“不比”、“不如”、“比”字比较句中,极比“最”字句中也有部分用例。具体情况见下例:可比性成分指可供比较并显示程度差异的成分,可比性成分遗漏造成的偏误一般指发生在普通行为动词充当比较句谓语中心语的情况下。

A

(1)我哪有你那么花钱呀?

(2)他有你那么唱歌。

(3)他比我说话。

(4)姐姐比我们吃苦。

(5)小明比爸爸还下棋。

(6)小王不如小马安排作息时间。

(7)我不比你做饭。

(8)我没有他那么学习。

(9)戒烟最检验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定。

B

(10)雨下越来越了。

(11)雨下更了。

A组(1)-(9)中的结论项中的谓语中心“花钱”、“唱歌”、“说话”、“吃苦”、“下棋”、“安排”、“做饭”、“学习”“检验”皆为一般的行为动词,不具备供比较并显示其程度差异的成分,不能单独充当比较句结论项,可在动词前面加上相应的表主观意愿的助动词或心理动词。

B组中一般行为动词“下”作为结论项,即使在前加上可比性成分也不能成立,可改为与主语“雨”相适用的性质形容词“大、小”等表示。

(二)结论项中相关成分的遗漏造成句子语义改变的偏误

汉语比较次范畴都有相应的比较格式,如“比”字句是差比中常用的格式,但当被比较项为表任意的“谁、什么”等时差比格式也可以用来表示极比意义。越南留学生在使用差比句式表极比意义时,由于忽略了句式表极比意义的一些相关成分的使用而出现比较语义改变的偏误。初、中、高中分别是4例、5例、3例。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比”字句中。当“X比Y+W”用来表示极比意义时,格式中的比较后项一般都由任指性词语充当(“谁、什么”或“哪”构成的词语),后面一般还得带上副词“都”或“也”,如果不带,则任指性词语表示疑问而不是任指,不能表示极比意味,与说话者的原意不符。例如:

A

(1)他嘴上说得比谁好听,可是做事的时候就不见人了。

(2)记得每天上班的时候你来得比谁早,我们来的时候你已经把办公室打扫干净了。

B

(3)他只在周末打扫房间,到那天,他的屋子比谁的屋子整齐。

(4)那个坏蛋杀了很多人,比谁坏。

(5)想彻底忘记一个人,时间比什么药好。

(6)我很喜欢在桂林生活,因为桂林比哪个地方漂亮。

A组例句用“X比Y+W”做谓语动词的补语,补充主语的情状,其中的“谁”不表示疑问,是一种任指。B组例句中用“X比Y+W”构成一个独立的分句,作为整个句子的后分句,联系前边的分句的意思,可以看出“X比Y+W”在这里整个句子表示的是极比意义,而不表疑问;以上例句中遗漏“都/也”,任指性词语表疑问而不是任指,不能表示极比意义,与表达者的原意不符,因此以上的例句中都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在结论项中加上“都”或“也”。

(三)结论项中表程度的成分的误加偏误

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比较句结论项中表程度的成分的误加偏误主要有:结论项中误加程度副词做状语;结论项中误加表示差别的程度补语。

“绝对词只是一般地、独立地表明程度,相对词则是通过比较来显示程度”,因此相对程度副词“最、更、还、稍微”等可以比较自由的出现在比较句式中,绝对程度副词“很、太、非常、十分、有点儿、特别”等不能在比较句中出现。越南留学生由于不了解程度副词在比较句中的使用情况,很容易在结论项中误加程度副词做状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句式中:“跟……一样”;“有……这么/那么”;“比”字比较句;“越来越”比较句。例如:

A

(1)他长得跟我非常一样。

(2)我们国家的习惯跟他们国家的很一样。

(3)你的想法跟我的想法特别一样。

(4)我的房间跟他的房间一样很大。

(5)从小我的身体很瘦弱,到小学了我的身体跟以前一样太瘦。

(6)我一喝就觉得跟第一次喝奶时一样非常难喝。

B

(7)这间屋子有那间屋子那么太大。

(8)今天学的生词有昨天那么非常多。

(9)他哪有你那么特别会做饭?

(10)这本小说有那本小说那么很有意思。

C

(11)在这里他们的汉语水平比我很高。

(12)北京的冬天比河内十分冷。

(13)在桂林买衣服比在河内买衣服太便宜。

(14)我们的关系比以前非常密切了。

(15)唐山的地震比北戴河的特别厉害。

(16)今天比昨天有一点儿冷。

(17)阳朔和越南一个地方很一样。

(18)来到中国以后,我认识的韩国朋友比中国朋友极多。

(19)我的新学校在桂林市,比我们在胡志明市的学校很大很方便。(20)那个学校的学生比这个学校的学生最多。

(21)阿里比我们最喜欢踢足球。

(22)下午的中国礼俗课比上午的听力课最有意思。

D

(23)现在我们的汉语说得越来越比较好了。

(24)天气越来越很冷了,我需要买一件棉衣。

(25)他越来越非常讨厌她了。

(26)他越来越有点儿喜欢他了。

A组是“跟……一样”中结论项中误加不能用于比较句的绝对程度副词做状语的偏误,其中(1)-(3)中,“一样”做比较的结论,前面误加了“非常”、“很”、“特别”。(4)-(6)中结论项中除了“一样”还有其他的成分,在“一样”后误加了“很”、“太”、“非常”。

B组是“有……这么/那么”中结论项中误加程度副词做状语的偏误,(7)、(8)是性质形容词“大”、“多”做结论项的谓语中心,误加不能用于比较句中的绝对程度副词“太”、“非常”。(9)、(10)是动词短语“会做饭、有意思”做结论项,误加不能用于比较句中的绝对程度副词“特别”、“很”。

C组是“比”字比较句中结论项中误加程度副词做状语的偏误。

(11)-(19)是误加不能用于比较句的绝对程度副词“很”、“十分”、“太”、“非常”、“特别”、“有一点”、“极”。汉语里如果用“比”字句时要表明差异很大,可以在结论项的谓语中心后边加上程度补语“得多/多了”,表示差别不大,可在结论项的谓语中心后边加上不定量的补语“一点”、“一些”。比较的结果前不能用绝对程度副词“很”、“非常”、“特别”、“太”、“极”等。

(20)-(22)是结论项中误加能表比较但不能用于“比”字比较句的相对形容词“最”。“最”是在对三个或三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根据比较的结果,单独提出达到顶点、极端或居于首位的一方。可见“最”是着眼于比较以后的单个的比较项。因此,凡是两个比较项都出现的“比”字句不能再出现做状语的“最”。如果要表示比较前项比比较后项在程度上又进一步,可在谓语前用上副词“更”、“还”。

D组是“越来越”比较句结论项中误加程度副词“比较”、“很”、“非常”、“有点儿”,“越来越”是一种动态比较,表示程度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谓语形容词前不该带有表示程度的副词。

从语料中看,留学生在比较句中倾向于误加程度高的绝对程度副词,如“很、太、非常、十分、特别”等,而程度量低的“有点儿”比较少,结论项中误加程度副词做状语的偏误大量出现在“跟”字比较句、“有”字比较句、“比”字比较句、“越来越”比较句中,而“更”字比较句、“最”字比较句中没有发现有误加程度副词做状语的偏误,我们认为这与比较标记“最”、“更”的明显的程度义有关,而“像……一样/这么/那么”、否定比较句“不比”、“不如”、“没有”本身就很少使用,所以出现误加的语料也就比较少。

结论项中误加程度补语可分为两种情况:在不能加表示差别的程度补语的句子中误加程度补语;能加但是加错的情况。如:

A

(1)我写的汉字不如他的好看得多。

(2)我说汉语不如他流利一点。

(3)那件衣服不如这件衣服漂亮差点儿。

(4)这件衣服没有那件衣服贵很多。

(5)这种录音机没有那种贵多了。

B

(6)中国冬天比我这儿冷多。

(7)姐姐比我们认真多。

(8)坐出租车比坐公共汽车贵很多。

(9)这学期你的成绩比上学期高得很多。

(10)老师比我来得早得很多。

(11)在生活中,苦处比幸福多得很。

(12)姐姐比我们努力多得很。

(13)今年到桂林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比去年多得很。

(14)中国的人口比越南的多得很。

(15)据统计,中国的男孩比女孩多得很。

A组是不能加表示差别的程度补语的句子的偏误。“不如”句和“没有”句只能表示差别,不能表示差别的程度,因此一般不能加表示差别的程度补语。

B是能加但是加错的情况。“比”字句可在做谓语的形容词或动词后边加上表示差别不大的“一些”、“一点”等不定量补语,表示差别很大的“得多”、“多了”做补语,或表示具体差别的确定量补语。(6)、(7)误加“多”做补语,应改为“得多”或“多了”。(8)—(10)误加“很多”,(8)可改为“得多”或“多了”;而(9)、(10)中已经有补语标志“得”,可把“很多”改为“多”。(11)—(15)是误加“得很”,应改为“得多”。

表3 结论项中表程度成分的误加偏误在习得阶段的分布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结论项中表程度成分的误加在初、中、高三个阶段的分布比较均衡,说明结论项中表程度成分的误加是越南留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中普遍存在的偏误,越南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比较句中,表程度成分的习得出现了“化石化”现象。

(四)结论项中可比性成分的误代

比较方面指比较的双方同时具有的、可用来相比较的内容或属性。比较句结论项中表达事物之间高下异同的可比性成分应与比较句的比较方面相一致,在语义上就是两者要能搭配。越南留学生在使用比较句时,常以不能与比较方面搭配的词误代结论项中的可比性成分,主要出现在初、中级阶段,在我们的预料中初、中、高三级分别为8、8、2例。例如:

A

(1)他的酒量比我高。

(2)今年的交通事故比去年的高。

(3)中国的气温比越南的冷。

(4)中国的人口比越南的大。

(5)我是先学会游泳的,孙辉是后学会游泳的,可是他比我还游得高。

(6)这件事他比你错得还重要。

B

(7)弟弟的身体没有你弟弟那么高。

(8)他看电视的爱好没有我的高。

(9)我小英的学历没有小明好。

C

(10)他们常在一起说汉语,他们说汉语的能力越来越流利。

(11)质量越来越正确。

(12)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快了。

A组是“比”字句结论项中可比性成分的误代。(1)—(4)中比较方面是比较前项的中心语。“酒量”与“高”;“交通事故”与“高”;“气温”与“冷”;“人口”与“大”均不能搭配。(5)、(6)中的比较方面为结论项中的动词“游”、“错”,与其后的“高”、“重要”在语义上不能搭配。

B组是“没有”比较句结论项中可比性成分的误代。比较方面“身体”、“爱好”与“高”,“学历”与“好”不能搭配。

C组中“越来越”比较句的三个例句的比较方面分别为“能力”、“质量”、“生活水平,”与结论项中的“流利”、“正确”、“快”不能搭配。

这种偏误可用语义搭配检验法来判定。在教学中应强调比较方面与结论项中可比性成分在语义上的一致性。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词汇量增大,此类偏误逐渐减少。

三、结语与教学启示

鉴于比较句的结论项偏误主要是遗漏、误加、误代,可以看做是结论项表程度语义方面出现的偏误,这些偏误出现数量多,持续时间长,汉语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多进行程度语义教学。针对留学生常出现结论项遗漏性偏误和误加性偏误,应加强句型教学,告诉学生不同形式的比较句应该包含哪些成分,表达怎样的语义。加强不同类型比较句的比较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不同类型比较句在形式和语义上的特点和使用规律。误加性比较句偏误出现频率高,且易形成“化石化”现象,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尤其是在初级阶段,要进行一些细致的针对性的训练,预防“化石化”现象的发生。针对留学生经常出现的误代性偏误,应加强词语搭配教学。汉越比较句在句法语义方面差别很大,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对比分析。

注释:

①“跟……一样”的结论项中因为本身就包含了有程度义的“一样”,所以情况与其他的比较句有点不同,能进入

“跟……一样”做结论项的动词比一般的比较句多,因越南留学生在这个句式的使用上很少出现可比性语义缺少的偏误,所以在这里不在赘述“一样”后的成分的具体情况。

②周小兵:《论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100—104页。

北京语言学院来华留学生三系编:《初级汉语课本》第二版(1-3),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

陈灼:《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上、下),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傅成劼、黄敏中:《实用越南语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郭莉:《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语法偏误分析》,广西师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

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偏误分析》,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汉语的语音分析》,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鲁健骥:《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马树德:《现代汉语高级教程》(上、下),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许国萍:《“比”字句研究综述》,《汉语学习》1996年第6期,28-31页。

赵金铭:《论汉语“比较”范畴》,《中国语言学报》2001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补语偏误副词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副词和副词词组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