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测定在胃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2012-06-30 03:29陈美珍张民乐岑国祯
当代医学 2012年33期
关键词:糜烂性萎缩性胃溃疡

陈美珍 张民乐 岑国祯

PG为胃蛋白酶的前体,能反映主细胞的数量。PG可分为PGI和PGII两种[1],当胃粘膜发生病变时,PG分泌细胞受累,血清中PG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血清PG水平反映了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2]。本研究旨在探讨出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测定在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度、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分级程度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恩平市人民医院2011年8月~2011年11月因各种原因行胃镜检查的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共分为6组:(1)正常对照组:粘膜正常或示轻度非萎缩性胃炎,共50例;(2)糜烂性胃炎组,共10例;(3)萎缩性胃炎组,共15例;(4)胃溃疡组:溃疡外其他部位胃粘膜的病理改变以慢性活动性炎症为主,共20例;(5)十二指肠溃疡组,共25例;(6)胃癌组,共10例。

1.2 方法 受检者禁食8h后采集静脉血液5mL,2000r离心10min,分离血清3mL,标本贮存于-70℃低温冰箱中待测。于胃窦部距幽门2~3cm处、胃体部距贲门8cm处的大小弯侧各取胃粘膜标本一块,10%福尔马林固定后送病检。胃粘膜标本行常规HE染色,根据悉尼系统标准[3]和2006年上海全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标准[4],对慢性炎症、活动度、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进行观察和分级。血清PGI、PGII含量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资料率的比较应用SAS6.12统计软件,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正常对照组、胃不同疾病组血清中PGI和PGII含量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正常对照组、胃不同疾病组血清中PGI和PGII含量比较(ng/mL)

结果显示,糜烂性胃炎组、十二指肠溃疡组和胃溃疡组血清PGI、PGII含量及PGI/PGII比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血清PGI、PGII含量及PGI/PGII比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将胃蛋白酶原与不同胃病的关系进行了许多研究,有关的研究报导越来越多,针对胃癌、癌前病变、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肠疾病都有研究,其中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于中麟教授牵头,以血清胃蛋白酶原(PG)为初筛,再行胃镜活检对胃癌进行普查的研究表明,以PGⅠ、Ⅱ、Ⅰ/Ⅱ比值作为胃癌高危人群筛查,再行胃镜活检的二步法在普查中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检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结果稳定,尤其对早期癌检出率高[5]。PG检测在日本和欧洲应用非常普及,日本在老年法的指导下利用血清PG进行大面积的人群普查,使胃癌的早诊率提高到90%,而目前我国的胃癌早诊率低于10%。因此,检测血清PG水平及其比值变化对诊断胃部病变及其部位具有一定意义[6]。

本研究表明,糜烂性胃炎组、十二指肠溃疡组和胃溃疡组血清PGI、PGII含量及PGI/PGII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血清PGI、PGII含量及PGI/PGII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G是一个胃黏膜状态的指标,对胃黏膜的损伤较敏感,一般来说,当PGI高于正常值时,患有消化性溃疡的可能性较高;而PGI和PGI/PGII比值低于正常值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异性较高。随着胃病的发展,血清中PGI先升高再降低、PGII升高后维持较高水平,这样PGI、PGII、PGI/PGII比值的异常会提示不同的胃病,所以PG是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初筛选指标和治疗的监控指标。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的初筛选指标在常规体检中每个人做胃镜是不现实的,可通过非侵入性血清PG检测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 疡、胃癌等胃病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进行胃镜检查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7]。研究发现,在常规体检中大约有15%左右的人的血清PG水平异常,而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其中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PGI及PGI/PGII比值明显降低的高危人群的胃癌发生率一般比正常人群高数十倍[8]。因此PG检测最适合健康体检,常可以发现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乃至胃癌等胃部疾病,而其中很多患者当时无明显症状。

[1]Samloff IM. Pepsinogens I and II: purification from gastric mucosa and radioimmunoassay in serum[J].Gastroenterology,1982,82(1):26-33.

[2]刘慧杰,高华,董明,等.胃蛋白酶原C基因多态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5):947-948.

[3]Dixon MF,Genta RM,Yardley JH,et al.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of gastritis.The updated Sydney System.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Histopathology of Gastritis,Houston 1994[J].Am J Surg Pathol,1996,20(10):1161-1181.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杂志,2006,11(11):674-684.

[5]陈智周,范振符.胃蛋白酶原Ⅰ、Ⅱ在早期胃癌普查中的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2002,24(1):1-3.

[6]张愔,吴银萍,侯龙敏.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5):92-93.

[7]秦荔荣,聂海明,覃山羽,等.胃疾病与血清胃蛋白酶原关系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5):708-709.

[8]熊文坚,陆思源,金惠,等.癌前病变及胃癌的有效血清学筛查方法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06,1(36):953-954.

猜你喜欢
糜烂性萎缩性胃溃疡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甘爱萍运用欣胃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辣椒素-预防胃溃疡的发生
兰索拉唑对Hp引起糜烂性胃炎患者Th1/Th2漂移的影响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中医食疗治疗慢性胃溃疡30例
奥美拉唑联合黄连素治疗胃溃疡41例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