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金融史揭示的金融功能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2012-07-09 08:16郝安生
关键词:票号钱庄金融业

郝安生

(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山西 太原 ,030001)

分析金融发展问题的两个代表性理论是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观”和罗伯特◦莫顿与兹维◦博迪的“金融功能观”。部分学者认为这两种理论是相互对立的,其实,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即从金融功能有效供求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去观察,这两个理论便能相互衔接和印证。因为它们一个重“形”,一个重“神”,只要将二者结合便能实现“神形兼备”的分析功能。这种“神形兼备”的观察视角主要来自于中国近代金融史的一些趣事与史实。

1 金融功能的有效供给

近代金融史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19世纪40年代进入中国的第一批外国银行(如丽如银行、呵加剌银行、有利银行、麦加利银行等)虽然业务范围很广,包括存款、发钞、放款(包括票据贴现和抵押放款)、汇兑(买卖和经纪汇票)等,但是“实际上,当时在中国,除了汇兑以外,其它项目或者并未开始经营,或者虽已经营,而局面未能打开,立于无足轻重的地位。[1]”这说明金融业能提供的功能和能实际发挥作用的功能是两回事。因此,金融功能有效供给的第 1层含义,应是存在社会需求的功能。

外国在华银行从洋行手中争夺金融业务的过程也很有趣。当丽如银行开始做原来由洋行垄断的汇兑业务时,收到了来自洋行的投书控诉:“丽如银行不管它在别处如何,在上海,我认为它不能算作银行。它们没有执行银行本身的职务,或者经营银行原来的生意。它们只是做国外汇票的经纪人,而经纪汇票本是商人独享的一项合法业务,从来不是银行家的业务。[2]”20世纪60年代后,“自由贸易大大增加了商业的数额,吸引了廉价的资本,银行的增设一天天多起来了,利率也随之降低了,一直到洋行的外汇经营完全给排挤了出去。这时,除了在外汇生意非常吃重的场合下,洋行经营外汇的所得,连支付雇员的薪金都不够了。[3]”这对我们理解金融业为什么最初要作为商业活动的一部分,后来又为什么要独立,以至于对现在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哪个更好,有很大的帮助。笔者认为,这主要在于金融功能提供的成本问题:对于同样价格的金融功能,如果某种形式、机构的成本最低,那么这种形式和机构就是最佳的。这一成本只有处于金融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金融业才会去提供,金融才能发展。所以,金融功能有效供给的第 2层含义应是在金融功能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在金融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采取什么形式,由什么机构来提供金融功能,则取决于成本最低的一种。

仅仅考虑以上的两点还是不够的,因为这里边没有考虑时期的问题,没有剔除未来的风险因素,这一点可以从山西票号在甲午战争后的畸形繁荣和辛亥革命中的迅速衰亡来具体分析。

中国通商银行出现之前,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以票号、钱庄与典当为支柱[4]。甲午战争后,由于山西票号经营清政府巨额的赔款汇兑,中外贸易繁荣引起的商业汇兑增加,以及对政府、工商业贷款的增加,使得票号的“盈利空前绝后”;在辛亥革命的战乱中,山西票号的存款挤提,贷款难以收回,则成为其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票号有能力发挥其金融功能,而且还能给自己带来巨额的盈利,但是票号的贷款绝大部分都是信用放款,在动乱年代其收回是要大打折扣的。由于没有考虑到战争带来的风险,票号不仅没有继续发展,反而纷纷走上了破产的道路。因此,金融功能有效供给的第3层含义,应是金融功能的提供,必须能带来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其所提供的成本应该是经过风险调整后金融业仍能承受的成本。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金融功能的有效供给,是指金融业提供的金融功能是存在社会需求的,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经风险调整后金融业仍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并从中获利,从而对金融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的金融功能供给。

如果用 FS表示金融功能的有效供给,用 D表示社会需求,C表示经风险调整后的成本,并且成本 C与价格 P有直接的关系,那么,金融功能有效供给的函数就可以表示为:FS= f(D,P),如图1所示。金融功能价格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增加是刺激金融功能有效供给的因素,二者与金融功能的有效供给呈正比例关系。

图1 金融功能有效供给图示

2 金融功能的有效需求

与金融功能有效供给相对应的是金融功能的有效需求。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对金融功能的各种需求,而金融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组织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优势,但有些需求是有效的,有些需求是无效的[5]。那么什么是有效的金融需求呢?笔者认为应该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需要的,符合其经济支付能力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将会对经济发展起直接的促进作用。

如果用 Fd表示金融功能的有效需求,用 D表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P表示金融功能的价格,则金融功能有效需求的函数可以表述如下:

如图2所示,金融功能的有效需求与金融功能的价格呈反比,与社会需求呈正比。

1910年上海股票市场的“橡皮股票风潮”就说明了金融供给能满足非有效金融功能需求,及金融功能过渡供给的后果。20世纪初,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市场对橡胶需求的迅速上涨,上海股票市场上的橡胶股票的市价随之同步上升。1910年,中外商人在上海开设的橡胶公司便增加到 40家之多。上海钱庄不但贷款给投机商人,还自己搞橡胶股票投机。据相关数据显示,华商在这次股票交易中投入上海市场的金额约为 2 600万两~3 000万两之巨,投入伦敦市场的约为 1 400万两,二者合计共 4 000万两~4 500万两[6]172,上海钱庄手中可以调动的资金几乎完全被橡胶股票公司所吸收了。自 1910年6月以后,橡胶股票行情开始出现下跌,数十家钱庄因股价大跌而资金周转失灵,不得不破产了事,而连带的大量票号、钱庄、商号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终于引发了一场金融危机。被投机者迅速推高的股价,其市盈率能达到原价的几十倍、几百倍,这是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的收入。也就是说,金融业在金融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功能,供给的是非有效的金融功能需求,其结果是经济的衰退、金融的恐慌和危机。

图2 金融功能的有效需求图示

除了金融功能的过度供给外,金融市场上还会出现金融功能的供给不足。清朝末年,我国的金融体系已基本成型,银炉、当铺等为城乡市民服务,钱庄为中小商人服务,票号则成为钱庄、政府、大商人的融资者,外国银行则因其业务优势,同时成为各层次的融资者。在这个由资金链形成的金融体系上,外国银行总操着这一金融链条上的生杀大权。为了极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常常利用对这一链条的操控制造危机,而每一次危机都相当于中国金融领域的一次重新“洗牌”,每次“洗牌”的结果必然是外来金融力量的强化,本地金融力量的削弱。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客观上需要有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职能,需要贷款人职能的出现。然而,由于金融功能的供给不足,使中外金融处于一个非常不平等的竞争中,一旦发生危机,国家又不能施以援手,票号在危机时曾求助于清政府,求助于北洋政府,但都无济于事,这就是明显的例子。因此,中国金融的衰败不能不说与中央银行这一金融功能的供给不足有很大关联。

3 金融功能供需均衡推动了金融发展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繁荣,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加深,商人的自有资本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于是他们产生了对金融融资功能的需求。为适应这一需求,高利贷旺盛、当铺家数增多,印局、账局先后出现;白银和铜钱的同时流通产生了兑换问题,所以专营兑换业的钱庄出现,最终,初级的金融需求便引出了初级形态的金融功能的供给。

清道光年间,由于商品的长途贩运,商人对资金异地划拨产生一定需求:当需求量还较少的时候,在全国拥有分支机构的商家靠信汇就可以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当这一需求量增大的时候,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似乎成了金融功能供给成本最低的选择,票号的出现与繁荣正说明了该问题。北方的票号、南方的钱庄,正是推动中国商业革命的主力,没有它们的运作,很难想象中国的商业革命如何能达到高潮。

工业革命时代,先是外国银行胜过了中国本土的钱庄和票号;其次是中国新式银行的不断出现,不仅满足了工业资本家对廉价融资的需求,而且推动了中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商业界对金融功能的不断需求,而有效金融功能的不断供给,不仅满足了经济发展由农业经济向商业经济再到工业经济的过渡,同时也使自身由初级金融阶段发展到现代金融阶段。因此,金融功能有效供给与需求的不断均衡,是金融发展的标志,是金融发展的永恒动力。

[1]汪敬虞.近代中国金融活动中的中外合办银行 [J].历史研究,1998(1):31-51.

[2]张亚兰.从近代金融史看金融发展[J].中国金融,2012(18):91-92.

[3]崔亚妮.从历史足迹看外贸银行对票号的影响及启示[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9.

[4]潘晓霞.近十年中国控金融史研究综述[J].江涨学刊,2005(6):148-154.

[5]尹龙.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质演进 [J].金融研究,2005(3):7-15.

[6]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 [M].北京:中华书局,1989.

猜你喜欢
票号钱庄金融业
山西票号的固执
山西票号的固执
山西票号的固执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五部门发布“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
公安部严打地下钱庄 涉案交易金额近2000亿元
PYRAMID PAINS
赢的最高境界
赢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