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区村域经济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石台县缘溪村为例

2012-07-12 02:06方运生荣慧芳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村域农家乐山区

方运生,荣慧芳

(池州学院a.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b.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安徽 池州247000)

村域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单元,村域经济转型发展状况反映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农户收入增长和村民生活品质提高。皖南山区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也是安徽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大战略下,欠发达皖南山区村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最能代表中部欠发达山区农村的特点。基于此,本文以缘溪村为例,分析山区农村村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旨在摸索其发展规律,探讨村域经济的振兴方略。

1 缘溪村概况

缘溪村位于池州市石台县城东北方向,距石台县城3.5公里,为城郊结合部。总面积32.5平方公里,拥有12个村民组,411户、1652人、耕地面积1050亩(其中水田450亩),山场面积46000亩,有林地面积42000亩,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15335亩,茶园面积850亩,人均耕地0.6亩,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村庄。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茶叶、务工及部分旅游收入。2011年人均纯收入3280元,是集城郊和旅游景区为一体的自然村。缘溪村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众多,有省级自然风景区黄崖大峡谷,慈云洞、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黄崖山庄,还有佛教禅寺慈云寺均座落其中。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县城东扩步伐不断加快,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缘溪村涉及到的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较多,如金钱山片基础设施。文瑞国际大酒店、政务新区、安置房建设等。按照石台县确定的发展定位,以建设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为目标,构建大空间、大生态、大旅游、大交通、大民生五大格局,综合开发“山、水、洞”原生态旅游资源。缘溪村的村情村貌就是石台县乃至皖南山区农村的一个缩影。

2 皖南山区村域经济发展特征

2.1 传统农村经济特征明显

作为山区的一个村庄,山多地少,传统的经济来源于山场和外出务工。茶叶、木材和药材等经济是缘溪村乃至皖南山区的一个传统的经济模式。就石台县整体情况看,2010年石台县农户人均茶叶收入398.48元,木材收入42.35元,药材收入3.59元,占全年家庭农业总收入的18%、2%和0.2%。劳务输出是山区农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石台县2009年-2011年劳务输出情况见表1。劳务输出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57%。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3225元。

表1 石台县劳务输出和收入构成表

2.2 “农家乐”型乡村旅游经济逐步兴起

缘溪村是重点旅游村,有黄崖大峡谷、慈云洞等景点,每年接待游客3.5万人,发展乡村旅游,则是该村经济发展首选的重要举措。

该村将景区附近的28户村民,通过民主协商的形式组织起来,成立缘溪村“农家乐”旅游协会。通过筛选、确定了积极高,认识力强的10户农户,申报了首批全县“农家乐”示范户。农家乐协会是采用“经营户一合作社一旅行社”(2+1)的运作模式,统一接待、统一登记、统一分配和统一结算。对外有专人联系客源,对内采用每户6次16桌150人的循环方式。目前28户经营农家餐馆收入为6250元,占每户全年收入的50%左右(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当年带回的工资性收入不计算在内)。2006年农户徐全开全家收入均为10000元,其中茶叶收入均为4000-5000元,农家乐经营收入均为4000元,其他性收入1000元左右。在农家乐协会的带动下,2008年该村打破原有的经济模式,把传统农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的结合,拓展旅游产业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沿景区沿线缘溪河和公路之间的山地、荒滩200多亩栽植了油桃和苦李经济果树林。在品种选购上,采用早熟和迟熟两个品种,延长了开花期和成熟期。构建了果品采摘园、果园超市等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加大旅游产品的营销与推介,开发旅游市场,建立起一条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服务经济链。据调查显示,现在的经果林每亩可采鲜果1000斤,按市场行情3.0元/公斤的价格计算,每亩将有1000元的纯收入。推动地方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打工不出门,挣钱不离家的喜人局面。

2.3 城郊型商贸经济发展初见成效

缘溪村又是城郊村。垅上、岩下、坑口三个村民组为石台县政务新区建设用地,其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为该村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等提供了发展机遇。有20户农民购买了货车、拖拉机,组建成了运输队,2户投资买了挖掘机,10户利用拆迁偿还的门面房兴办了旅游用品商店和茶行,3家经营了餐馆。为优化商贸服务业结构,该村还建设培育了特色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农副产品流通等专业市场,配套发展一批经营当地的特色产品和地方工艺品为主的旅游商品的特色街区。人均收入由原来的2250元增加到3880元,比往年增长17.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30.7、33.6、35.7调整到2010年的17.3、43.3、39.4。 据调查显示,全村2011年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总收入分别为119万元、111万元、33万元,占全年经济收入的6%、5%、2%。

结合山区农村的特点,近几年该村还进行了土地结构调整。采用租赁和连片开发的形式,将农户零散的田地集中起来,在日照充足、地势开阔的耕地上建立大棚蔬菜基地170亩,重点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了黄狼南瓜、西红柿、青刀豆等,以满足城区的菜蓝子工程。全年每亩蔬菜收入1200元左右,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3 皖南山区村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总收入和农民的纯收入从2002年起呈恢复性增长。石台县2009年-2011年农业总收入和人均收入情况见表2。

表2 农业总收入和人均收入构成表 单位:万元

但增长速度比较缓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山区地理环境对农村经济的制约

山区的村庄是中生代晚期燕山运动奠定的地貌格局,碳酸盐类坡残积物形成的成土母质、这种地壤土层浅薄、质地粘重、蓄水能力极弱、易遭旱灾。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天气变化大,多暴雨,特别是6月份极易爆发山洪,引起水土过量流失。缘溪村2007年7月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全村有600人受灾,道路、沟、渠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800万元。加上山区的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等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2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发展滞后

农业产业方面设施薄弱。原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水库的蓄水能力弱,沟、渠损毁严重,使得农业靠天吃饭的成份多。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维修的投入,但因杯水车薪,未能改变薄弱的现状。缘溪村徐华平户2006年大胆尝试,带领村民组3户农民将自己家田地改种经济作物中药材党参,由于干旱原因,导致当年党参绝收,直接经济损失2万元,因此农业生产投入的风险依然较大,而相应的农村保险业务缺乏,范围狭窄,使得农民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阻碍了农民的创新意识,高投资下的风险也很高。大多数农民依然靠传统的、小范围的农耕方式去生产生活。

在公共服务领域,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加上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新兴的农村商务服务行业发展困难。 从目前看,农村服务业大多处于初级集贸市场和个体摊点为主体的较低层次上。农村商业主体是个体工商户,大都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如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餐饮业等,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而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高的商务服务业发展则比较迟缓,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信息服务建设上,虽然采取多种形式建立配套的农业科研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展了科技下乡培训和农业试验基地建设,但在山区农村收效甚微。其原因是农民的信息不畅,对科技的认知有限。 医疗、教育、卫生、环保、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等都相应落后。农业信息更新速度慢,农民急需的市场信息较少,针对性、时效性不强,难以有效地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决策,也成了制约农村经济转型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因素。

3.3 山区经济发展政策影响因素

石台县地理位置偏僻,又处深山区,发展工业的制约因素较多,因此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茶、木、竹等山场作物。这几年除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外,还因池州市是全国首个农业生态经济示范区,林业政策方面强化了林业生态保护,这样也使得林农的眼前收入受到了影响。再加上石台一直是某部队的军事基地,使得交通、招商引资等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3.4 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对经济的影响

人才缺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专家,技术人才缺乏,虽然每年农技站都开展技术培训,但内部人员参差不齐,懂技术、会管理、开拓市场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缺少;另一方面是缺少具有高瞻远瞩开拓性领导人才,村级干部基本上都是当地人,文化程度偏低,对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没有传统的规划,工作主动性差,大多数忙于自己的小天地,开拓性不强,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缘溪村文盲或半文盲人数占全村总人数的8.56%,小学程度人数29.51%,初中程度人数45.72%,高中程度人数9.94%,中专程度人数3.06%,大专及大专以上只有3.21%,有文化的年轻人都走出农村,留守在村庄中都是年龄偏大且最高文化程度只有高中生,对农业科技知识掌握滞缓。

3.5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力不足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数由农民自发组成,虽然内部实现了技术互助,信息互通,但在产品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加工增值方面还存在薄弱的环节,政府扶持力度不大。其主要原因:一是整体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带动作用有限。其经营活动内容一般是产品购销和技术服务,开拓市场能力薄弱。二是结构较散,内部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虽有章程之类的规范,但实际操作中,仍凭理事长等能人的经验说事或工作,抗御风险能力薄弱。就缘溪农家乐协会而言,农家乐的品牌尚未形成,农家乐的发展依附于景区观光旅游业,地位不独立,游客对农家乐的认知度较低,潜在的消费群体得不到开发。农家乐的服务层次较低,经营的内容仅限于食宿,融知识性和体验性的消费方式尚未开发。农家乐的服务水平不高,缺乏农家乐协会的专业管理的经营类人才对农户的指导。

3.6 财政投入不足对经济的制约

现行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的贫困山区)的财力主要依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而上级政府拨付的资金则大多用于支付基层干部的工资和维持政府机构的日常运转,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兴办农村教育、建桥修路,兴修农田水利,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还将国家投入这方面的资金挪作他用,导致政府投入的匮乏。据2011年《池州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10年石台县财政总支出为55867万元,其中教育支出5972万元,占总支出的10.6%;农林水事务支出9774万元,占总支出的17%;科学技术支出563万元,占总支出的1%。2010年石台县农村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为63166万元,而农林牧渔业投资为2010万元,占总投资的3.1%;教育投资2445万元,占总投资的3.8%。同时,由于缺少管理约束、激励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4 村域经济转型的思考和建议

依照石台县的“一河、两山、三环、四区”的城乡建设的总体框架,结合缘溪村建“村中城、城中村”的特点,针对影响农民收入的制约因素,笔者认为需要上级党委、政府的持续关心和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自身,发挥本地优势,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实现村域经济转型,促使农民的收入逐步有望持续增长。

4.1 加强组织建设 创新管理机制

按照“五好”要求,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必须选好一把手,要选拨群众信的过、有思想觉悟、有责任心,有开拓进取精神,善经营、懂管理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是需从那些年富力强,具有实干精神、富有经济头脑的农村专业户、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配村干部,充实村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强班子成员甚至党员队伍的学习培训,拓展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鼓励和引导支持村里有为青年回乡创业,加强民主管理,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治意识,参政意识,从而维护了村集体经济有序、稳定发展。村两委要持之以恒地在工作中把“调农”和“兴游”放在首位,主攻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积极引导他们搞好“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的调整,打造一村一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2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

规范和完善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与管理服务,鼓励多主体创办合作社,一是引导农民合伙创办,特别是要发挥农民经纪人作用,鼓励那些有一定销售渠道,有一定生产加工技术,一定资金实力和一定拓展能力的经济人牵头创办;二是继续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办;三是围绕市场创办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合作社,如缘溪村的农家乐协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带动了当地农民自主创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四、积极引导合作社建立个性化网站,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合作社品牌竞争力,如天方茶叶集团打造“天方”品牌。主要做法有:一依托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民+基地”的模式运行。二是经纪人牵头带动,由经纪人发起,采取“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的模式运行。

4.3 加大科技开发,依靠科技振兴山区经济

着力推广和普及各种适用的科技品种,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地膜覆盖、大棚温室、立体种植等综合技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要加强山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着重健全乡镇基层站,注重解决村、组科技推广断层问题,支持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服务网络。建立更为有效,更具吸引力的鼓励机制,鼓励人才向山区流动,为山区建设培育人才,科技开发项目。资金要向山区倾斜,适当放宽财政和信贷支持政策,扶持山区经济发展,帮助贫困山区农民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依靠科技振兴山区经济。

4.4 因地制宜,搞好产业结构调整

深山区的农业自然资源很有限,因此在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时要因地制宜。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加以培植、保护,使其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使森林的各项生态功能更好地发挥出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农民收入的增加。围绕农业产业化合理的进行土地结构调整。按照“产业布局规划”走“企业+基地+特色”的路子,充分利用山场面积大资源结构多元化和立体气候的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林特产品,将长期闲置的无效益山场集中进行开发种植果林、中药林,利用荒山坡种植牧草养羊、养兔、养鹅、种桑养蚕等。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可采取多元投入,多种运作机制。加快山区“四荒”开发步伐,将“四荒”使用权一次性拍卖,50年不变,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开发、联户开发、租赁开发,股份制开发等各种形式的开发。政府要做好市场调查,信息技术服务,引导农民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路子,建立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大对外宣传,广辟流通渠道,鼓励山区集体、个体运输业的发展,促进农(林)产品流通,逐步形式以县城为中心的市场交易平台,发展以集镇为中心的集贸市场,扩大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信息、技术、贸易的交流和合作。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缘溪村是皖南山区的一个典型。笔者认为加快村域经济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应做好“六个对接”:农企对接,建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农商对接,建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农金对接,授信农户小额贷款;农科对接,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建立实验示范基地;农检对接,对茶园、蔬菜等绿色无公害食品进行有机认证;农基对接,建立“双带”示范基地,培养农民、党员发展能手,掌握农业实用技术。

[1]陈晓华,章莉莉.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重构及规划策略[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6):43-46.

[2]卢华东.突破中部地区村域经济发展中的典型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时代视点,2007(6):33-34.

[3]李笑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经济探求,2005(6):20-21.

[4]张好收.影响农村经济的矛盾性因素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1):132-133.

猜你喜欢
村域农家乐山区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基于村域尺度的乡村发展类型及对策研究
欢迎来咱农家乐
村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以重丁村为例
《山区修梯田》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山区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立足村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