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情况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2012-07-12 08:41张砾申建维武钢第二职工医院检验科武汉430085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年15期
关键词:培南亚胺铜绿

张砾,申建维(武钢第二职工医院检验科,武汉 430085)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可引起人体各部位的感染。近年来,抗菌药物被广泛使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日益严重,使临床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越来越困难。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着天然与获得性耐药[1]。为了解本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现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本院临床各种标本中分离的20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从本院2010年1~12月门诊及住院临床各科室送检的脓液、血液、尿液、痰液、创面分泌物等感染性标本中分离出206株铜绿假单胞菌。

1.2 仪器和试剂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提供的分析系统;MH 琼脂及药敏纸片均由英国Oxoid公司提供。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3,购自湖北省临床检验中心。

1.3 方法分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过程》3版进行操作[2]。

2 结果

206株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的科室分布以肿瘤科主,其余依次为内科、外科及其他科室(表1)。20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以痰液或咽拭子为主,其余依次为脓液及创面分泌物、尿液、血液(表2)。20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见表3。

表1 铜绿假单胞菌在病区中的分布构成比

续表1 铜绿假单胞菌在病区中的分布构成比

表2 铜绿假单胞菌在标本中的分布构成比

表3 20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非发酵细菌,分布广泛,是人类呼吸道、胃肠道、皮肤黏膜常见的定植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条件致病菌之一,常常引起医院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本试验中206株铜绿假单胞菌有168株来自痰液或咽拭子标本,表明本院铜绿假单胞菌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与其他相关报道相似[3-4],这可能是因为铜绿假单胞菌是呼吸道的常见致病菌,而临床标本以痰液为主有关。菌株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及肿瘤科,可能与该病区的患者年龄偏大、长期住院、体质虚弱、自身免疫力低下、频繁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而导致正常菌群被破坏有关。提示医护人员应加强病区的消毒隔离措施,并加强对呼吸道手术切口、创面及泌尿道的感染控制。

本试验的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B 敏感率最高100.00%,其次为亚胺培南(88.83%),阿米卡星(84.95%),美洛培南(84.95%)。本试验中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88.83%,但有研究表明,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在全国各地检出率呈现增长趋势[4-5],并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率高于50%,临床治疗困难。这应引起临床科室的高度重视,应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或减少亚胺培南的使用频率[6]。氨基糖苷类药物中阿米卡星的敏感率高于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且肾毒性低,是首选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头孢类药物敏感率均高于50%,临床可选用该类药物,但应预防可能出现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抗菌药物而药性十分突出,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达97.08%和91.75%,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已不适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重耐药特点,其耐药性主要同耐药机制和临床滥用药物有关。由于临床上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及不合理应用,其感染及耐药性日趋严重,这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很复杂,研究发现,其主要是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或修饰酶,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膜能产生富有黏附性的由糖蛋白构成的生物被膜,它可阻止和抑制白细胞、巨噬细胞、抗体及抗菌药物泵入生物被膜中杀灭病原菌,是造成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同时病原菌还能从生物被膜中游离出来并繁殖,这可能是临床上常见的病原菌检测阳性经久不愈的原因之一[7]。

综上所述,临床用药应以药敏结果为指导,避免经验用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不断地监测细菌的耐药率,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1]刘明涛,毕少杰,李玉.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J].国际呼吸杂志,2009,29(16):992-995.

[2]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23-30.

[3]陈裕胜,吴晓琴,林材元,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1):852-855.

[4]文细毛,任南,吴安华,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情况及药敏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8(2):82-93.

[5]宁立芬,汪玉珍,谢彬,等.28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4):458-460.

[6]廖轶,赵德军.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西南军医,2009,11(3):468-469.

[7]于亮,王梅,袁军,等.2001~2006年医院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3):437-439.

猜你喜欢
培南亚胺铜绿
多重耐药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研究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共代谢基质促进铜绿假单胞菌降解三十六烷的研究
注射用多尼培南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环氧树脂/有机硅改性双马来酞亚胺的性能研究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危重症感染降阶梯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Cica-Beta Test试剂盒检测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的评估
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及整合酶的检测
基于β-二亚胺配体的铝氧硼六元环化合物和其中间体的合成、表征及其反应性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