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科学发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2-07-13 04:12卫兴华
前线 2012年12期
关键词:公有制共同富裕分配

卫兴华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和十年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和根本经验,并回顾了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开创、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建树。特别总结了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提出和推进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新的重大成果。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系统的阐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各自都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本文就着力科学发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谈几点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句话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新中国六十多年来走社会主义道路中经验和教训的简明概括,更是十六大以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写照。对我国改革开放前践行的社会主义,我们应一分为二地予以评析。一方面,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报告》所指出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当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理论认识上和经济体制上,存在封闭僵化的情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后,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实行单一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把市场调节当作资本主义制度属性,把发展商品经济、集市贸易、搞活市场,当作资本主义道路予以限制。经济体制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正确认识前三十年社会主义事业中所经历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认识后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和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走向一条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不“丢掉老祖宗”,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的具体制度和体制,但只是摒弃“封闭僵化的老路”,而非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改旗易帜,就是不改社会主义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也意味着高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旗帜。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为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搞“改旗易帜”,首先需要弄清不改什么旗,不易什么帜,需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是什么。《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基本原理”中的核心理论就是“旗帜”。很长一個时期,我们搞社会主义,却没有完全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自然也就难以完全弄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封闭僵化的老路”与此相关。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人们往往这样回答:社会主义是公有制、按劳分配。如果又问: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回答是: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实行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道理并不错,但未抓住本质。事实上,如果只从这几个特点认识和界定社会主义,就丢掉了社会主义的灵魂和本质。马克思主义不是为公有制而搞公有制。如果搞社会主义而不致力于快速发展生产力和使劳动人民共同富裕,就必然是贫穷的公有制,贫穷的按劳分配。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要建立生产力快速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公有制、按劳分配只是为实现生产力快速发展和共同富裕设置的必要的制度条件。《报告》指出: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邓小平指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因此,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本质,抓好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快速发展生产力;二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尽快地发展生产力,是“丰富和促进工人的生活过程的一种手段”。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又明确地讲:在未来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为了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是制度保证。以公有制为基础或主体,才能克服表现为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又是实现共同富裕必要的制度安排,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最本质的属性。《报告》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并且把“必须坚持共同富裕道路”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从以上可以看出:快速发展生产力,致力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而采取的制度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改旗易帜”,就是坚持了这些基本原理,这就是“旗”,就是“帜”。

着力科学发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武器,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紧密联系并引向国家繁荣富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幸福美好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来着重论述的。十年来,我国的改革与发展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由于紧抓两大环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了生产力;又以民生为重,以人为本,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而两方面的成果都明显和突出。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0333亿元人民币,发展到2011年的471564亿元人民币。中国GDP总量占世界份额由2002年的4.4%,世界排名第六位,发展到2010年占世界份额的10%,进入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在显著提高,十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1%,是历史上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2600年来种田纳税的历史。

《报告》论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必须更加自觉”:一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三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四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四个“必须”的内容和要求,包括了发展的各个方面,但归根到底,是围绕着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展开的,即快速发展生产力和着力为人民谋福利、致力于共同富裕。为此,就要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第一要义。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要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新的提法。提法的改变与发展,反映了对发展认识的深化和提高。最初所提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布局。后来认识到经济发展不应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脱节,增加了社会建设,发展为四位一体布局。但如果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过度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为代价,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应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改提为五位一体总布局。更加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求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这都是属于发展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说主要是属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着力为人民谋福利,走共同富裕道路。胡锦涛同志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提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告》中强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为了走共同富裕道路,《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政策措施。这个问题,《报告》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容中做了重点阐发。

《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八项基本要求:人民主體地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和党的领导。其中核心的要求依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其他各项要求都是实现核心要求的保证和条件。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与公有制、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相联系,也与共同富裕相联系。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走向共同富裕。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把握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应重视以下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快“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度和分配制度已经建立起来,非公有制经济和按要素分配的比重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在提出要予以“完善”,而且要“加快完善”。既要完善公有制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要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既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搞私有化。私有化不能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经济制度是其他社会制度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我国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是不走放弃公有制经济的私有化道路。《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要按照十八大报告精神,做大、做优、做强国有经济,搞好搞活整个公有制经济。如果放弃和动摇国有经济或公有制经济,就是放弃和动摇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需要首先发展和完善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也要发展和完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快速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增加供给,也有利于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公有制为主体相适应;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与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发展相适应。《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收入差距较大,出现贫富分化,会影响稳定与和谐,影响社会建设,需要“着力解决”。为此,“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指改革具体的分配制度,不是要改变我国现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根本制度。要通过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大幅减少扶贫对象。

(三)加强社会建设,保障与改善民生。《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增强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就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措施。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措施,一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三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报告》中有一个引人关注的提法是“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在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民生有保障了,生活全面改善了,整个国家的民生问题就会获得具有转折意义的巨大历史成就。

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方面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只有通过快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走向共同富裕。列宁讲过:社会主义要使劳动人民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做到这一点,社会主义也一定会做到这一点。因此,民生为重,不是仅仅针对困难群体的。《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另一方面,十六大以来,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社会建设问题,与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新的问题和矛盾有关。尽管广大人民的整体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还有一部分城乡困难群体需要扶贫、救助。《报告》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方面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十八大报告肯定和强调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效率与公平统一和并重的观点。在当前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强调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怎样认识和对待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中央文件和指导思想有个演变过程。针对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1987年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1992年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在分配制度上,“兼顾效率与公平”。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文件中,提法做了改变,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继续讲“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进一步说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优先、兼顾”是从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市场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着眼的,即更多地由市场调节收入分配。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收入分配不能主要由市场调节,那样会重效率,轻公平,容易出现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现象。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起,不再提“优先、兼顾”原则,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提出要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对分配领域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出了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学界定:“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这一新的界定和原则是一大理论创新,将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所取得的十大“宝贵经验”之一,也成为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又将其纳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内容中。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理论认识上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要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新的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新的发展方式的立足点,是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此,《报告》提出四个着力点:一是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二是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三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四是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构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体制与新机制。其中,“创新驱动”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重在科技创新。《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结构,发挥地区比较优勢,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其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夯实实体经济,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步骤。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部署,要在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报告》提出,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人民币。翻一番,就是79.6万亿元人民币,在到2020年的10年中,年均增长7.3%,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翻一番。考虑到人口的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需要年均增长7.3%以上。可以肯定说,实现这一目标是有保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增长近10%,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世界历史上没有过的。今后的经济增长,不需要继续追求已有的高速度,而且根据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规律,经济总量的底盘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增长速度会有所减缓。我国将进入一个次高速经济增长阶段,今后8-10年中,年均增长会超过7.5%,如果能保持8%到9%,是很理想的。由于经济总量的扩大,年均增长的绝对量,会超过以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只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而是用综合指标衡量。其中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民主制度更加完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等等。

(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报告》提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灵活性、效率性结合起来。因此,既要堅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基本制度,又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此,《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但宏观调控重在调控市场机制,而不能替代也不应直接干预市场机制对微观经济的调节。不能以政府行为取代市场行为。也不能反过来忽视乃至否定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现代市场经济已不是政府只做“守夜人”的自由市场经济。当前,在国际金融和债务危机中,新自由主义在国际上已声名狼藉。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政府应做好政府应该做好的事情,凡市场能办好的事就交给市场去办,各司其职。当前的问题是,政府调控既有干预过多的一面,也有调控不到位的一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邢久强

猜你喜欢
公有制共同富裕分配
全民抗疫下集体主义的当代内涵与制度优势探讨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阅读理解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