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谋划对外战略力促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

2012-07-13 04:12高祖贵
前线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大国战略世界

高祖贵

党的十八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21世纪新十年的新起点,也是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前进的新标识。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关系正在经历深刻复杂变化,亟需深入系统谋划中国对外战略,推动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与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相互促进。学习报告关于我国对外战略、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一些重要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谋划我国对外战略的基本要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世情的深刻变化:国际战略新形势凸显

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情的深刻变化,集中体现在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主要战略力量关系形态的变化、主要战略力量博弈的变化,概而言之就是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

从力量对比看,在全球范围内,美欧日传统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这两个大的国家群体之间力量此消彼长,前者面临的问题增多,后者的整体实力增强,差距持续缩小。在世界主要战略力量之间,美国作为“一超”的综合实力依然突出,但其综合国力尤其是对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的主导力与其世纪之交的顶峰时期相比已经削弱,与其他大国的综合实力差距也持续缩小。中、欧、俄、日、印等“多强”的整体实力趋强,彼此之间的力量对比总体上趋于扁平化。在“多强”之中,欧盟和日本分别力图通过继续加强一体化建设和自我变革保持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相对稳定,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在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中发挥优势,增强实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此外,巴西、澳大利益、印尼、土耳其、伊朗、南非等更多国家自主发展的意愿、能力和实力都在不同程度地持续走强。世界大国和地区大国的地位起落排序正在重新洗牌,冷战结束以来的“一超多强”格局加快朝多极格局方向演变。

从主要战略力量之间的关系看,世界主要大国为防止被过快和过度边缘化,纷纷加快调整内外战略,力图抢抓世界发展和国际格局交替转换的战略主动权,导致大国关系在多个层面和多个维度同时展开新一轮调适和重组。在全球范围内,传统发达国家出于维护其国际体系主导地位的需要,增加对新兴大国的借重,推动新兴大国在体系转变中承担更多责任,同时又对新兴大国可能构成的挑战多加防范和牵制,这种互动构成新一轮大国关系重组的主线。美国与欧盟、日本等在各自战略利益的折冲和碰撞中,对其传统盟友关系进行重新塑造和实现新的平衡;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主要新兴经济体,为了维护在国际体系转变尤其是围绕气候变化、金融改革等全球性问题的战略角力中的共同利益,既合作更竞争。在地区范围内,有美、欧、俄之间围绕新的跨大西洋关系和欧洲安全框架进行角力,有中、美、日、印、澳围绕亚太地区秩序主导权展开的角逐。在国别关系中,中、美分别作为新兴大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代表的引领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两国关系变化既浓缩体现新兴大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两大板块关系的变化,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兴崛起国与霸权守成国之间关系的特点,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牵动新一轮大国关系重新组合。中、美、日在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和亚太地区秩序主导权等重要问题的激烈角力中探求平等化和协作化,中、美、欧在债务危机的艰难应对中寻求战略平衡与互信,中、俄、印、巴、南在不断深化合作的过程中面临防止竞争失控的考验。这些层面的战略关系的互动和演变并行交织,大国关系的对抗性、竞争性与合作性同时存在,并且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变化,捍卫核心利益的坚决与对抗,争取优势的激烈与克制,合作应对共同挑战的广泛深入与务实灵活,各种关系的多方联动和彼此牵制等特点日趋突出,整个大国关系将日渐呈现竞争与合作快速转换的空前错综复杂多变的新形态。

从主要战略力量的博弈看,力量对比和战略关系的新变化导致权利调整和秩序重构,既得利益者将极力确保其权利份额,新崛起者终将争取与实力地位相称的权利,这就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大国,围绕国际秩序重构中的理念和规则、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国际储备货币变化、环境秩序重建、能源资源秩序调整和重建、经济和公民社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规则主导权和话语权激烈角力;西方国家内部围绕金融体系改革、发展模式和地区主导权明争暗斗;新兴大国内部就国际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分割给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再分割、联合国安理会扩大以及地区和次地区主导权等展开博弈;主要大国在军备建设和地缘战略方面竞争加剧。

在国际战略形势呈现新特点的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这些因素使得国际安全形势中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上升。

中国与世界关系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增多

上述世情的深刻变化,其中就有中国的深刻变化。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考验和应对过程中,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带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连续上台阶。中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规模和延续五千年文明体系的国家的全方位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力度影响着世界的发展。前述“金砖五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的明显提升,以及亚太地区板块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中不断隆升,均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拉抬效果密切相关。甚至国际格局和战略形势的变化也与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紧密相关。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与世界发展变革调整的历史进程一直在并行发展,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国际体系中不断扩大参与和成长提升的过程。当前,在全方位、深层次、高频度的互动过程中,中国与世界在认知、政策实践和制度等层面的互动变得复杂曲折,相互摩擦、碰撞和冲突增多。

当前,外部世界对中国存在多种认知,概括起来大致分為三类:一是“强大论”,即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认为中国正变得越来越强大;二是“脆弱论”,认为中国发展存在许多严重问题,诸如腐败问题日趋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环境破坏和污染、知识产权保护欠缺等等,这些难题将使中国的发展变得非常脆弱;三是“不确定论”,在看到中国成功的有利因素的同时,也注意到中国存在的各种难题,认为中国的未来并不确定,外部世界应对此有所准备和防范,规避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些给快速发展的中国与快速变化的世界之间的互动造成了诸多障碍。

从政策实践层面看,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看待中国的心态日趋复杂,对华普遍采取“两面下注”的战略:一方面继续通过增加合作与借重来谋求更多利益,另一方面不断加大戒备与牵制力度来防范中国的快速崛起,而且越来越多地将其国内问题和相关政策调整同中国的发展联系起来,甚至将其国内调整和转型成本向中国转嫁。这就使得中国与美欧等关系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敏感性和脆弱性上升,不适应加剧,摩擦增多。周边国家特别是和中国存在领土领海等各种不同争端和分歧的国家,在继续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同时,出于借助外力解决争端、增加讨价还价筹码等多方面的需要,越来越多地寻求美国的支持,在政治和安全上对华的戒备、防范和牵制相应增多。特别是美国的亚太盟友借机提升自身地位。而美国则借机鼓动和利用中国与周边邻国的矛盾对华形成牵制。这就导致周边邻国与中国、美国与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摩擦和碰撞明显突出,相互关系中的消极因素和风险因素呈上升态势。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与中国具备合作的广阔空间和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与中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而客观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在一些涉及重大现实利益的问题上甚至还有分歧和矛盾,未来这种竞争、分歧、矛盾还可能进一步发展。

从制度层面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进入参与创新、推动改革国际组织和规制的新阶段。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进行改革并在2005年取得突破,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创设和建章立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的联合国费用分摊比例十年内连续增长了四次,承担的维和费用的摊款名列第七。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经济和金融机构中,中国的话语权有所提升。中国在国际组织改革和规制演变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势必要求获得与实力地位相称的话语权和规制权,需要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做出相应的让渡,而这正是它们所不愿意放弃的,即使出于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全球治理责任而被迫应允也不会轻易兑现落实。在地区范围内,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与中国(10+1)、东盟与中日韩(10+3)、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中日韩首脑会晤、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诸多地区组织和区域合作机制发展方面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对美国、俄罗斯、日本、东盟、印度等主要力量的地区秩序主导地位构成的挑战增大,这些国家势必与中国就此展开博弈。在国家范围内,国际金融危机迫使西方发达国家为21世纪的发展挑战而反思、调整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推动世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模式”,加强对中国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的研究。发达国家多着眼于如何应对“中国模式”对资本主义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则多着眼于如何借鉴“中国模式”并期待中国给予更多帮助和支持。国家间的互动和竞争向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外交决策机制效能、政府治理能力、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国民幸福程度等方面拓展。

这些多层面的差异、摩擦、碰撞和冲突给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相互调适增添难度,使中国的外部环境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以中国和平发展促世界稳定繁荣

世情和国情的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化,再加上党情的深刻变化,使中国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中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着眼于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针对国际战略新形势、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形态、中国外部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十八大报告指出,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增進人类共同利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报告中的这些论述,是我们对外战略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在这些原则之下,中国对外战略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四个支柱搭建的框架变得越来越清晰:一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三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四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四个支柱内在统一,从不同侧面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坚持统筹内政、外交、国防,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进而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具体来讲,中国对外战略在从政治(政党)、经济、文化、社会和安全等多领域全方位推进的同时,需着重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坚定保持战略克制,改善和发展同美欧等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增进互信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扩大竞争合作博弈面,压缩零和对抗冲突面,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二是把调整和完善周边战略和政策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加以谋划,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深耕周边,以拓展区域合作深度和提升区域合作水平为抓手,持续强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纽带,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推动地缘经济影响力向地缘政治影响力转化,同时推动中美在亚太地区逐步形成良性竞争和有克制的博弈的互动模式,统筹周边“东线”和“西线”联动;三是以金砖国家合作为龙头,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特别是应注重加强与二十国集团(G20)内的发展中国家协调合作,积极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共识和规划,在变局应对中积极维护和拓展中东利益;四是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坚定支持联合国作为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多边外交平台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扩大参与国际机制改革进程,增强参与制定和影响国际规则的能力,通过多边机制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进一步发挥独特的建设性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邢久强

猜你喜欢
大国战略世界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绘画
多想记住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