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派”:政府参事那些事

2012-07-27 06:00陈统奎
共产党员(辽宁) 2012年6期
关键词:葛剑雄奏折陈毅

陈毅与参事

1月中旬,上海“两会”期间,政府的参事们公开亮出自己的“奏折”,让市民品评。这群由市长亲自聘任的政府参事,长期在幕后为政府决策出谋献策,向领导直接谏言。有些参事戏称给政府提建议是“上奏折”,因此有人给他们戴了一顶帽子——“奏折派”。

参事多元化

上海市是新中国最早成立参事室的地方。早在上海解放前夕,毛泽东就明确电示华东局,在上海解放之后,应“设立某种咨询机关例如参议室”,以吸收更多的上层民主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1951年3月,陈毅市长任命首批18位参事,设置了市政府参事室。

参事室设立不久,有一天下午,陈毅想找参事们咨询,但转了一大圈没有找到参事室,对工作人员大光其火:“你们把参事搞得这么远,他们参什么事嘛,给我搞得近点!”于是,参事们的办公室被安排到市长室的隔壁。参事所言无须中转,没有阻隔,直达市长室。参事室成立之初的性质是新执政者对社会名流和党外人士的一种“礼遇”,当年上海参事待遇相当于厅局长,而且美其名曰“市长的智囊”。

一开始,参事是终身制。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参事们被晾在一边了。改革开放后,参事工作重心逐步由“以养为主”向“以工作为主”过渡,参事们又重新“参政议政,咨询国是”,服务政府中心工作。比如,1987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任命了杨小佛等6名经济专家,组成参事室经济组。杨小佛等人最大的贡献是提交《关于拓展上海房地产融资市场的建议》等建议,帮助上海房地产业繁荣发展。1998年,他们的建议还被朱镕基总理批示,推动了房地产金融业的发展。

1988年,国务院发出通知,参事“终身制”改为“聘任制”。2010年推行的《政府参事工作条例》则进一步明确,参事的首聘年龄不低于55周岁、不高于65周岁;其任职的最高年龄不超过70周岁。

关键在当政者

关于新中国参事议政的故事,最著名的是“18参事上书”。1950年,国务院18位参事曾联名向周恩来总理提意见,认为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办事过于“官腔”,风气不正。该报告惊动中央高层,为“党内纠错提供了参考”。2011年4月温家宝总理给国务院新参事颁发任命书时,说了这么一段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

当了6年参事的葛剑雄有切身体会,他认为:“中国不是缺少高参、智者,关键在当政的人。”2007年9月,瞿世镜参事在对国内外股市数据的对比分析中,发现新一轮金融危机可能到来,当即向市政府发出预警。当晚,一名副市长赶到他家里询问细节,随后向中央政府报告。上海的参事报告常常被送往北京,“都是总理或副总理亲自批示”。

上海目前有3名终身参事、21名聘任参事。如今的参事已经没有当初的厅局长待遇了,葛剑雄自称每周四例会都是自己开车去,每月领取500元车马费。正如金长荣参事所言:“做参事不是一个荣誉,不是一个称号,更多的是责任。”

猜你喜欢
葛剑雄奏折陈毅
陈毅颂
陈毅的讲话稿没有字
庭院吉气自何方 一份紫禁城庭院门位相度奏折的图解
Promoting Chinese Young Learners’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的内务府相关的奏折
葛剑雄 学界“大炮”葛剑雄
最好的纪念
“奏折是最靠不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