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反语”现象解析

2012-08-15 00:42葛丽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015
名作欣赏 2012年24期
关键词:反语王朔葛优

⊙葛丽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 100015]

作 者:葛丽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

在“辞海”中反语被定义为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意为“用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即说反话”。从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角度出发,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由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因此使用反语是人们有意识无意识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交际者之所以要使用反语是为了进行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使用反语要顺应的对象首先是反语这一语言现象本身所特有的语言特点,然后借这一语言载体来顺应交际者的社会习惯和心理动机。

一、语境关系顺应

1.语言语境

顺应论认为语言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一系列语言形式,包括各种语音、词汇和句法形式。反语使用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一些反语暗示来建立基于反语的相关性。相应地,反语暗示有助于受话者领会反语的含义。反语说话者使用许多暗示间接表示他们的消极态度,这些暗示包括夸张的词或词组、语气词、感叹词、副语言特征及非言语暗示。

例(1) 我告诉您了,根据报纸上官方的介绍,他是天底下头等大好人,浑身上下毫无缺点,连肚脐眼都没有。

(宗福先 《于无声处》)

例(2) 哼,多有本事!你在这里哭吧,多伟大的男子汉!

(贾平凹 《小月前本》)

例(1)中夸一个人毫无缺点,甚至夸张到连肚脐眼都没有,可谓“夸”到极致,正因为其中的夸张手法让贬低含义昭然若揭;例(2)中明显的鼻音显示了说话者对男子汉哭泣的鄙视,反话正说的效果凸显。

2.交际语境

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等因素。人们在言语表达时选择间接的反语,而不是更直接的其他方式,主要是因为反语的选择是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对言者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适时顺应。

例(3)宝玉(和宝钗)从贾母处见了湘云后,来见黛玉。只见黛玉先说道:“……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

(曹雪芹 《红楼梦》第二十回)

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本就伤感。湘云和宝钗的出现更使她对宝玉的爱产生危机感,因此经常跟宝玉赌气并冷言冷语折磨宝玉。例(3)中黛玉说话的目的就是利用反语强大的震撼力,在宝玉身上引起共鸣。黛玉使用的反语最能反映她当时的心理世界:爱情是排他的,借冲突之机表露心中的猜忌、对爱情的追求;顺应了社交世界(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物理世界(宝玉见了宝钗、湘云后来见她),也顺应了宝玉的心理世界(确实珍惜黛玉,这样的反语更令他心碎),黛玉的反话是在顺应自己和宝玉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理世界上建立起来的。

二、顺应的动态性

1.动态性与时间

交际者处理信息要受记忆力的限制,时间也影响交际过程中交际内容的安排,这两方面都属于交际者的心理动态过程。多数情况下,反语的效果不会即时产生,需要交际双方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做出动态顺应。在下例对话中,葛优并没有事先知道说话人的用意。相反,在双方一个个话轮进行中,反语含义逐渐生成。因此,意义的生成总是动态和交互的。

例(4) 刚端起酒杯,王朔突然说:“不对呀,今儿是国庆节,像葛老师这一级的人不应该坐在这儿呀?”葛优忙问:“那应该在哪儿呀?”王朔说:“人民大会堂,国宴啊。”葛优一脸困惑,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人通知叫我去呀?”王朔又说:“那是您不愿意去。通知到的往往是经过权衡后才决定允许出席的。像您这一级的还用通知吗?那是必须出席的。您是谁呀?”葛优很憨厚地笑着问:“我是谁呀?”王朔:“您是国宝呀,国家的面子。”

(冯小刚 《我把青春献给你》)

2.动态性与交际对象

由于意义的生成有其社会动态性,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交际对象那里会动态地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使用者需要顺应与受话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亲疏度,并且考虑受话对象的性格、情感、愿望、信念等社会情感因素才能做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适切的语言选择,表达出符合当时交际语境的意义。

三、反语的语用功能

反语的产生需要借助交际者的认知机制来进行推理激活,在社交语境中进行商讨。在顺应社交和心理存在的同时,反语有效地成就了多种交际功能。

1.批评

语言有时像一把利器,对他人的行为不满而提出批评不可避免会伤及他人面子,而使用反语可能会降低这种危险。当然,前提是听者也要能够悟出言者话语中反语背后的隐含意义,那样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可惜下例故事中的受话人愚钝,没有领会上司的心意,最终使自己面子尽失。

例(5) 清朝有个县令第一次谒见抚军。按照惯例,凡是部属参见长官,必须穿蟒袍补服。时值炎夏,这位县令刚坐下就汗流浃背。于是拿起随身携带的圆扇振臂狂挥。抚军说:“何不脱掉外褂?”县令闻言脱掉了外褂。过了一会儿,挥扇如故,抚军笑着说:“何不解带宽袍?”县官依言,但还是不自觉地把风扇得飒飒有声。抚军为他的放肆而生气了,于是斜着眼睛用反语戏弄他说:“怎么不连衬衫也脱去,那样比较凉快。”这县令应声就脱去衬衫。抚军看他这般无知无礼,只好拱手送客了。

2.说服

在特定的社会规范或社交场合中,有些劝谏直说有碍。为了避免尴尬和招来嫉恨,有时需要借助于反语,因为谬上加谬可能会产生积极的说服效果。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例(6) 楚庄王的爱马死了,他非常伤心,下令以上等棺木,行大夫礼节厚葬。甚至放出话来:“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却说:“那马是大王最喜欢的,却要以大夫的礼节安葬它,太寒酸了,请用君王的礼节吧!请以美玉雕成棺……让各国诸侯听到后,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啊。”至此庄王恍然大悟,终于将马付与庖厨,烹而食之。

如果优孟直言进谏、慷慨赴死可能也会青史留名,但他使用反语顺应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既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又因其聪明机智赢得称颂。

3.幽默

反语修辞格的运用使语言摆脱平铺直叙的表达而变得生动,它可以增强语言的幽默感,达到寻求和谐和心理愉悦的社交目的。

例(8) 再见到王朔,我态度坦率不徇私情地说道:“实话告诉你吧,你也就那么回事,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独创了一种文风吗?不就是别人写本书卖几万册你写一本书能卖一两百万册吗?毛选还发了几千万册呢……就算你是海明威又怎么了?你也不能工作起来就不注意休息!你以为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吗?我告诉你,不是!他是人民的!再也不能老是一团和气了。”

(冯小刚 《我把青春献给你》)

4.强调

反语可以用来表示强调,让人印象更加深刻。以下的例子表面看来似乎是鲁迅想摆脱悲伤、忘记反动派所犯下的罪行,而实际上他使用反语是要强调心中的仇恨和誓为自由和民主而战,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例(9) 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鲁迅 《为了忘却的纪念》)

5.亲密

反语经常出现在亲近的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显示亲密关系,话语间洋溢着柔情蜜意。

例(10) 黛玉一把推开,笑道:“该死的!再胡说,我就打了。”

(曹雪芹 《红楼梦》第十四回)

例(11)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孙犁 《荷花淀》)

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使用反语是人们有意识无意识地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交际者之所以要使用反语是为了进行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功能的角度对语言行为进行剖析,这也正解释了反语这一语言现象为何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繁。

[1]何自然.语用学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陆如刚.从隐语与反语的比较透视反语的认知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2).

[3]涂靖.论反语的本质属性[J].外语教学,2004,(06).

猜你喜欢
反语王朔葛优
“葛优躺”让葛优赚大了
葛优一句话怼空谈者
我就爱“反”着来
关联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语探析
王朔曾是全托孩子
儿童反语语用功能知觉浅述
和葛优吃饭
如果王朔遇上韩乔生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
头上种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