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①——以吉林体育学院为例

2012-08-15 00:54吴伊静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31期
关键词:教育课心理健康心理

吴伊静

(吉林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系 吉林长春 13003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①
——以吉林体育学院为例

吴伊静

(吉林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系 吉林长春 130033)

大学生心健康教育课一直是体育院校的重点课程,本文以吉林体育学院为例,研究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现状,指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课程的建议,希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课程 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几十年来随着此项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深入,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广大教育者的关注。无形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也悄然着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70后到80后直至今日的90后,很快即将面对00后。不同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受其成长时期社会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复杂的心理状态。体育大学生也是一样,做为社会人,在其身心发展中必然受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普通的大学生具有相似的共性心理特点,但同时因为体育大学生成长过程及专业特点所限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研究者从2006年开始连续对体育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调查结果与其它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进行比较,体育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较为显著,与普通大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为表现为:存有一定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体育大学生较为突出的“个性”心理问题表现为: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情绪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被调查的对象所呈现的心理问题有些属于正常的心理波动,这主要源于成长的困扰,属于发展性问题,可能会随着知识的丰富和阅历的增长逐渐有所好转。但有些心理问题如不及时缓解,随着时间和问题的的推移就很可能形成心理疾病,影响其终身的成长与发展。大学阶段是多数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系统、全面教育的最后机会,这一阶段主要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必要。

1 课程教育现状

有人把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比喻成“花瓶”或“灭火器”,可以理解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这从某一角度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学习动机缺乏,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效果不佳;(2)课程开设学期较晚,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前瞻性;(3)大班额教学,受场地限制,实践、体验和互动环节受到影响;(4)学时较短无法全面、系统的普及相关知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大四学生即将毕业,面临着毕业、择业、考研等诸多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必将分散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影响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发展一门课程需要不断的增强对该课程重要性的理性认识,这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在实践中需要解决诸多的问题,如:课程地位、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环境建设等诸多问题,这些客观原因也影响着上述问题的产生;除此之外,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技能也影响着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2 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1 课程性质定位

“厚德博学、育人夺标”是吉林体育学院的办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身、心、群”的协调发展。在对办学理念进一步解读中发现,其内涵中包括诸多的心理要素。显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目的的一部分,已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在培养体育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鉴于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素质培养或能力培养内容,应是一门集知识、体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其主要作用是树立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健康观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行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试,优化心理品质等。具有这样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成为每一名体育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必须完成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这必将有效的增进教育的普及性和预防性。

2.2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心理健康类课程课所授内容主要以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知识为主,具体表现为概念讲解及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的表现形式及自我调试等方法等。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学生所学的内容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缺乏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因此,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坚持因人而异、各有侧重的原则,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既要针对体育大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又要针对体育大学生“个性”的心理问题;既要满足社会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期待,又要满足于体育大学生由青年向成人过渡这一转型期的心理需要;因此,应进一步的丰富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自我认知能力培养、环境适应训练、放松减压、职业规划等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的学生最需要的教学内容。

2.3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该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来讲解相关的学科知识,结合课上学生讨论、案例分析来深化对所授内容的理解。几年的课程教学实践,深刻的感受到体育大学生更乐于能参与课堂教学,不喜欢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讲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应围绕体育大学生的发展、进步和成才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自主与自助的作用。突破现有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角色扮演、行为训练、情景假设、模拟咨询等,将理智启迪与情感培养相结合,理论传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教学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心理游戏与情景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咨询活动相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性、科学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只有将其转变成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参与性,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才可能逐步实现。

2.4 课程评价方法的改革

现有的评价方法主要基于四方面,即: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阶段考评。这样的考核方法虽然比较全面,可以用于绝大多数的理论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评。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不仅仅的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它更是一门素质提升和能力的培养课,学生所受到的教学影响和改变不是完全可以通过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衡量,有时需要定量和定性的结合。所以,在该课程评价考核方面的改革,在坚持以为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自我感悟、心灵成长的关注,在开课最初为学生设立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根据课程内容和进度的安排,分别制定考核内容,在课程结业时关注其心理成长及变化,给出相关鉴定。

2.5 课程开设时间及班额人数的确定

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交流反馈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必修课应该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在学生入学之处就开设这样的课程,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全面普及,在心理层面对学生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有所指导,而且能引导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在大一阶段一些学生出现环境适应不良等心理困扰。另外,每个教学班的人数不应超过50人。相对来看,小班额的教学,利于课堂的管理、实践,特别是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可以适当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势来讲授课程、模拟训练,能有效的改善教育的实效性。

3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应该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沟通能力、调节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易于被体育大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正所谓,教学的研究,没有终点,总在起点。秉承这样的理念,不断加强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张文静.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J].吉林教育,2009(4).

[2]朱海娟.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

[3]钟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07(1).

[4]王卓.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

[5]李一鸣,常亮,李荣.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1(4).

G807

A

2095-2813(2012)11(a)-0016-02

吴伊静(1981,9—),女,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

猜你喜欢
教育课心理健康心理
劳动教育筑未来——吉安市初中劳动教育课例展示活动有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省长上了一堂“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