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体能下降的影响分析①

2012-08-15 00:54滕勇邵广天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34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体育锻炼体质

滕勇 邵广天

(1.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基础部 江苏南京 210042; 2.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 山东夏津 253200)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现代社会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广大青少年体质营养过剩、体能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吃得好、运动少。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和希望,而拥有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与象征。国家教委出台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1]。这说明国家对青少年体质的重视,在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须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辅导、跟踪、干预等,说明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视。

高校体育教育不但承担增强学生体质的重任,而且还承载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健康的指导思想,这里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情况又是如何,这将是本课题所要探讨的内容。

1 心理因素的概念

心理因素是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包括人的感觉、知觉和情绪等,事物的发展变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内因;二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而内因一向被认为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则是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人的心理因素包括许多,像紧张、兴奋、沮丧、恐惧、期待、高兴、热烈、冷漠、积极、消极、肯定、否定、怀疑、信任、尊敬、鄙视等等。广义的讲,人的心理因素,包括所有心理活动的运动、变化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但心理因素的研究更为广泛,象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等等;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与行为有关的心理现象等。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作用不是机械的、单向的,心理因素是多层次动态系统,影响制约心理因素的发展,有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的原因。

2 重智轻体的思想

在目前发展中的社会制度下,社会上依然存在着重智轻体的顽固思想,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体质健康十分关注,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根深蒂固受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所以一直未能引起高度重视。首先是院校领导从心理上对体育不够重视,体育设施不够健全,设施陈旧。对体育教师不能与其他文化课教师或专业课教师同工同酬,这样就会引起体育教师在教学、科研上有倦怠心理,并且会将这种倦怠情绪带到教学中而影响到学生的上课情绪,不能正确引导或漠视学生的心理变化,不能组织更为有效的教学、训练和体育比赛,这样一来也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从心理上渐渐失去兴趣与动力。

3 父母心理因素

在经过高中阶段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之后,父母和子女都体会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为了应付高考无暇顾及体育锻炼,与体育运动渐行渐远。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应酬或生计几乎从来没有进行过有效的体育锻炼,父母亦如此何况子女,河南省的董翠香教授在调查中发现有3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身体不好的原因归结于家长的不支持[2]。由此看来首先是家庭对体育锻炼不够重视,才导致子女在心理上对体育运动不够重视。

在一切为高考,为高分的今天,每个家庭从老师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均是以上大学为目的,未能做到使孩子全面发展,即使上课外辅导班也不外乎琴、棋、书、画,很少有家庭让子女参加体育运动项目,即使有其目的也是让其简单了解并不会以此为职业,这样一来孩子早早对体育的兴趣就会被渐渐抹杀掉。

4 独生子女的心理因素

我国自1979年办理完第一批独生子女证,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人口数量的剧减对人们的生活、教育以及对体育的认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独生子女的心理优势因其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这归结于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所造成的,这种唯我独尊的心理影响着其子女对生活的态度。

很多人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锻炼。原因是心理上过于懒惰,得过且过的心理作祟,以太忙太累为借口懒于参加体育锻炼,躲避其认为苦、累、枯燥的体育运动,又或者是身边缺少体育同伴的原因,如果身边有体育同伴,可能其参与体育运动的几率会大大提高,会慢慢产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和锻炼习惯。

5 高校体育评价体系因素

目前在国内很多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尽相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固定的评价体系,全国几乎没有一个高校是相同的,除了国家教委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外。而学生体能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它既受身体素质的影响,更受心理发展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特别是心理发育受外界影响很大,不固定因素很多,很容易走极端,心智的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受喜、怒、哀、乐的影响。这就给高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锻炼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在体育教学、体育比赛中除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外,更要培养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成处事不惊、临危不乱、喜怒不形于色。

很多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比如说有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周等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体育活动,切实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可见校领导和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是越来越重视。

6 传统思想的影响

大多数人传统意识中的体能下降的原因是缺少体育锻炼,当然还包括遗传、心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缺少体育锻炼是目前体能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体育锻炼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学生主观心理上意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心理上不够重视,认为自己年轻身体没问题,加上不好的生活习惯,有这种惰性心理的使然,导致体能下降是在所难免的。究其原因还是心理因素在作祟,正是由于这种不健全的心理因素,才导致学生的自我放纵、不求上进、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现代大学生的通病,因此健康的心理更胜于健康的体魄。

7 结语

美好的大学阶段、大学生活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时期,同时也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健康心理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远大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值得我们去努力,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良好身体基础和心理基础。

[1]刘亮.浅谈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原因[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57.

[2]徐明欣.我国体育课程评估方案研制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0(3).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鞍山市高中学生足球运动技术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延长优秀运动员巅峰期运动寿命的心理因素探析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