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实施探讨

2012-08-15 00:48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650051刘柯宏普卫东
云南农业 2012年9期
关键词:增量余额县域

□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650051 李 利 刘柯宏 普卫东 董 勤

2011年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受云南省财政厅委托,对2009年度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云南省级财政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评价。

1 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实施效果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9〕30号文)、《云南省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补充实施意见》(云财金〔2009〕127号文)的要求,云南省2009年度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计划安排48 22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承担奖励资金33 759万元,省级财政承担奖励资金3 887万元,州(市)及县(市、区)财政承担奖励资金10 580万元,涉及全省16个州(市)114个县(市、区)224家金融机构。2009年县域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同比超过15%的部分为2411318.64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1 683 632.44万元,农业银行507 960.46万元,工商银行61 002.08万元,建设银行89 025.13万元,中国银行46 044.10万元,邮政储蓄银行4 781.83万元,其他金融机构18 872.60万元。项目的实施,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在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服务“三农”、信贷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以及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金投放质量中的积极作用。

1.1 调动了县域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

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实施以来,对加快县域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转换,增加涉农的信贷投放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符合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共有185家,2009年增加到224家,同比增幅为21.08%。2008年全省符合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为8 339 020.20万元,2009年增加到11 647 389.67万元,同比增幅为39.67%,高于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期增幅33.14%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同期30%左右的平均水平。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各县域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

1.2 激发了县域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热情

奖励政策实施后,全省各金融机构明显加大了涉农信贷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农村信用社联社在巩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建房贷款”等传统信贷产品的基础上,积极推出“特色农业贷款”、“农村党员带头致富信用贷款”、“巾帼科技示范户信用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贷免扶补小额贷款”、“林权抵押小额贷款”、“金碧惠农卡”等创新产品及服务。农业银行大力推进“惠农卡授信”以及“农户小额贷款”捆绑投放工作,通过产业带动、项目推动,采取“农行+公司+农户”、“农行+合作社+农户”、“农行+党政机关+农户”等多种银企合作模式,实行规模授信。

1.3 增强了县域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在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全省各县域金融机构在积极增加涉农信贷投放规模的同时,还注重不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强化风险管理,涉农贷款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符合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共计12 522 238.03万元,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共计1 136 041.33万元,不良贷款率为9.07%。2009年全省符合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共计17 023 078.64万元,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共计916 558.21万元,不良贷款率为5.38%,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3.69个百分点。

1.4 支撑了农业及农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

2009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17%,农业经济效益连续6年增速超过5%。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省优势特色农产品不断发展壮大,全省粮食和油料产量分别增长2.6%和23.4%,生猪出栏数增长11.9%,烤烟、蔬菜产量增长4.6%和4.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林权界定完成97%,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19.26万hm2,林业生产迈出新步伐。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全省农业龙头企业1 960个,全年销售收入增长17%。全省涉农贷款新增924.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2.3%,有力支持了“三农”发展。

2 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部分金融机构对增量奖励政策精神把握不准确,填报数据统计口径不统一

部分县域金融机构对国家和省出台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文件不很了解,缺乏认真研究,对政策精神把握不准确,致使在上报2009年增量奖励实施操作过程中出现偏差。如南涧彝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填报2009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时,按其《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中“907涉农贷款统计报表”中的“农林牧渔业贷款”年末合计数填报,而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填报口径是按其“907涉农贷款统计报表”中“农户贷款”及“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各季末的平均数填报。县域金融机构填报数据统计口径的偏差,使得全省涉农贷款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现象。

2.2 州(市)及县(市、区)级配套资金到位率较低

2009年各州(市)和县(市、区)级财政应配套10 580万元,但实际配套2 049.91万元(宣威市未报材料,配套资金到位视为零),到位率仅为19.38%。其中,州(市)级财政应配套1 892.86万元,实际配套1 156.24万元,到位率为61.08%;昭通市的到位率最高,为91%,临沧市、版纳州、镇雄县未配套。县(市、区)级财政应配套8 688.29万元,实际配套893.67万元,到位率为10.29%。全省各州(市)、县(市、区)配套资金到位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我省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等因素所致。2009年全省符合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条件并需要本级财政配套资金的108个县(市、区)中,未配套或未足额配套资金的有84个,其中40个属国家级贫困县,19个属边境县。

2.3 主要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后劲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省符合奖励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中,农信社和农业银行两家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分别占全省各县域金融机构相同指标总和的65.18%和26.79%,是发放涉农贷款的主力军,但与上年相比,两家机构的年末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幅仅分别为47.45%和23.15%。而省工行、省建行、中国银行、邮政储蓄银行4个机构,2009年年末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仅分别占全省各县域金融机构相同指标总和的3.02%、1.86%、2.18%和0.05%,但是4个机构年末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与上年相比,增幅分别达到 28.44%、82.94%、34.38%和609.84%。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农信社和农业银行由于历年涉农贷款基数较大,涉农贷款发放增长后劲明显不足,争取获得增量奖励资金的难度增大,不利于持续鼓励骨干金融机构加大“三农”信贷投入。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

地方财政部门要会同当地人民银行组织辖区内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统计人员进行政策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详细解读奖励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目的、涉农贷款定义和统计口径、奖励条件和标准、奖励比例和中央与地方分担奖励资金的比例,以及奖励资金的申请、审核、发放和检查等政策要点,确保县域金融机构对奖励政策精神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为下一步奖励政策的更好实施、操作奠定基础。

3.2 完善区域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政策,加大对西部欠发达省份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结合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更加优惠的财政奖励政策。一是对一些财政困难、财力薄弱的边境少数民族县(市、区)、国家级贫困县,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奖励比例。二是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分担比例,减少地方财政压力。通过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动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

3.3 制定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条件,给予骨干机构适当政策倾斜

农村信用社和农行一直以来都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要实现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其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建议针对农村信用社和农行的业务类型和特点,考虑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历史贡献,制定差异化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条件,适度降低“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幅”指标要求,对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0%的部分,且不良贷款同比没有上升,即可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

猜你喜欢
增量余额县域
导弹增量式自适应容错控制系统设计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全现款操作,年增量1千万!这家GMP渔药厂为何这么牛?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2020,余额不足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特大城市快递垃圾增量占垃圾增量93%
5月广义货币增长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