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创新*

2012-08-15 00:44
关键词:思想道德大学生文化

于 硕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创新*

于 硕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正确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不失保守地将西方文化的精髓纳入其中,形成文化认同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关于文化认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仍然不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改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确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充分认识文化认同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多元文化;文化认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从西方国家传来的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逐渐被国人了解和熟悉,这使得人们原有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和影响,使得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化多元化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传播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交锋,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尖锐,尚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大学生面对多样化的文化环境难免会在思想上产生困惑和迷惘,找不准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正确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不失保守地将西方文化的精髓纳入其中,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形成文化认同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的精英阶层,面对多元文化时如何既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已经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崭新课题。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关于文化认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尚属研究空白。笔者从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深知文化对于大学思想教育的深远意义及文化认同对大学思想道德修养养成的重要影响,特写作本文对这一话题进行研究。

1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认同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可、同意,体现的是具有相似特点的群体对某一事物共同的态度。认同是人们在不断追寻自身生命价值、探寻国家和社会发展真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旨在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归宿在哪里?”从类型上看,认同包括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等,但其核心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就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文化上的区分,以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准则[1]。文化认同相同的群体之间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个人对社会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个人的社会化,即对社会所创造和拥有的文化的学习与接受;社会对个人的认同,则体现在社会的基本文化规范在个人中的普及、推广和传播。人们之间在文化上的认同主要表现为双方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或者对对方文化的承认与接受上[2]。

文化认同有以下特点:第一是文化认同具有相对的可变性。由于文化认同的对象——人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可变的,因此文化认同也具有相对的可变性。文化认同的可变性意味着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选择的,即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可以选择的,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无疑会对人们进行文化认同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是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联系紧密。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对抗和交锋。文化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决定了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外来文化严重冲击着本土文化的地位,挤占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引发了国人在思想观念和理想上的认同危机,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而通过发挥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文化认同,可以凝聚国人的力量,振奋人心,增强文化向心力,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宏伟目标。

2 文化认同视野下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体现出了多样性。他们认同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又对西方的先进文化心存向往,欣赏和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长期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对主流文化有准确的判断,但面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和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传统伦理的行为时又难免会对过去所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信任,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不够坚定;他们追捧西方的洋节日、洋文化,但并没有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嫌弃。文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明显的大学生群体要求高校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更新教育内容。然而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均严重滞后于快速变革、发展的社会环境,其理论和实践无法充分满足广大学生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发展和需求。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空洞、方法的单一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青年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加剧了问题的严峻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及中国社会的日益开放,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所带来的激荡不可避免,社会转型期制度的缺失及文化的无序会带来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困惑、价值观的混乱以及信仰方面的危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3]。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以改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确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2.1 充分认识文化认同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与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的文化认同度密切相关,任何脱离文化关照,就教育而论教育的做法,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视角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教育围绕文化理解、文化体验、文化批判与文化创造等目标来进行,鼓励大学生参与文化的理解、体验、批判和创造。通过构筑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高校可以对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重要的影响。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认同的紧密相联既可以使文化作为一种“软力量”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又可以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加深个体的文化认同。可以说,文化认同与思想道德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既能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能够使道德教育取得积极成效,摆脱“假”、“大”、“空”式的空洞说教[1]。因此,多元文化时代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理应成为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2 积极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参照系统,明确了教育主体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使教育主体的行为有章可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不仅应在青年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需要等因素的基础上从学生个体的发展入手设计教育内容,而且应注意不同阶段内容的相互衔接和递进,使大学生对于多元文化能够做到正确鉴别、理性判断、合理选择。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道德内涵,是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如精忠报国、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厚德载物、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根基[4]。其关于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等的道德判断,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具有积极意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高校应当在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大学生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以使二者实现互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交流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动力,如西方文化中倡导的科学、民主、自由、博爱,以及西方人交往时的礼貌、坦率、诚实、豁达、乐观、执著、认真,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并维护差异的存在。当然,西方文化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我们必须对西方文化加以科学的鉴别和选择,剔除那些不健康的、消极的、低劣的文化,提倡那些健康的、积极的、高品位的文化。

2.3 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教师在高校中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重要影响,其言行会极大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5]”通过发挥教师在大学生文化认同培养中的作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确立正确的文化认同观。教师在大学生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往频繁,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对大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仅具有高学历,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是社会阶层中的文化精英。作为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一员,教师对传播文化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教师有正确的文化认同观,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开办文化讲座、组织演讲、举行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对教师队伍进行文化认同教育。其次,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实践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教师应当是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学习的榜样,只有教师身正,才能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树立威信,使学生从心底里信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后,文化认同教育要注重师生的交流。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而非一味的灌输更易于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于学生,但是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明自己的立场,说出自己的看法及其理由,适时地引导学生,避免学生产生偏激的想法。

2.4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政治理论课无疑是主阵地、主渠道,其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也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辩证对待各种西方文化的主渠道。针对当前大学生出现的多元文化认同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哲学、中西方文化,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文化选择和文化认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和了解各种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正确的文化观,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注重通过课堂进行理论灌输。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这种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了。我们应当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教学内容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凸显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3 结束语

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多元文化认同现状,是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种客观现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我们必须调动广大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发动广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使其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王雪韵.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2]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4.

[3]吕青.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71-71.

[4]黄继红.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甄别能力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0(4):98-101.

[5]周海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04-106.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 oral Education

YU Shuo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In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people shoul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correctly,not only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suck Western culture up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Form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How ever,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cultural ident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at present.The rfor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 ing recommendations:fully understand the basic role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actively promote the recognition to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identity;and promote the role of the main fro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multiculturalism;cultural identity;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G64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2.04.014

1673-1646(2012)04-0063-03

2012-05-06

于 硕(1988-),男,硕士生,从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