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36例分析

2012-08-15 00:47王家兴林龙英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胆漏胆管炎探查

王家兴 林龙英 李 捷 杨 志 马 良

(四川省攀钢总医院普外科,攀枝花6 17023)

有10%~18%的胆囊结石病人合并胆总管结石,传统的方法是开腹切除胆囊的同时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院2009年4月~2011年6月成功实施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36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21~71岁,平均45.7岁。右上腹疼痛急性发作8例,病程6~23 h,平均13.2 h;择期手术28例,病程1.5~9个月,平均6.4月。有腹痛病史21例,黄疸32例,发热18例。术前均行B超或CT及MRCP检查,胆总管直径1.2~2.8 cm,平均1.6 cm。术前诊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7例(胆总管结石直径0.2~0.8 cm,平均0.4 cm;胆囊结石直径0.6~2.5 cm,平均1.8 cm),原发性胆总管结石9例(胆总管结石0.2~1.5 cm,平均 0.8 cm)。

病例选择标准:①不存在需要胆道引流减压的重型胆管炎;②胆总管直径>9 mm;③术中确认取净结石;④胆总管通畅;⑤胆总管末端无狭窄。

1.2 方法

1.2.1 手术器械 腹腔镜为Stryker高清系统,胆道镜为富士能电子胆道镜,外径5 mm。

1.2.2 手术方法 围手术期处理同常规手术。半坐卧位。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四孔法。闭合法建立气腹,压力12 mm Hg(1 mm Hg=0.133 kPa)。脐下缘10 mm trocar为观察孔,剑突下12 mm trocar为主操作孔,脐左上缘5 mm trocar为副操作孔,右侧腋前线髂前上棘与肋缘下连线的中点5 mm trocar为副操作孔。入镜后首先观察胆囊及胆囊三角的情况,解剖显露胆囊三角,夹闭胆囊动脉,游离胆囊管,在胆囊管根部夹闭胆囊管,避免操作过程中结石落入胆总管内,胆囊管暂不离断,以备牵引。解剖出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向下推开十二指肠,细针穿刺证实为胆总管,锐性切开胆总管前壁,长0.8~1.5 cm,上下两端各用4-0薇乔线缝合1针牵引。从剑突下trocar置入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通过腹腔镜网篮、取石钳、盐水冲洗等方法取出结石。1例因结石嵌顿于十二指肠乳头使用钬激光碎石后成功取出。仔细探查胆总管胆道镜能进入十二指肠,确认无结石残留后探查肝内胆管,一般探查至二级胆管,部分扩张的肝内胆管可探查置三~四级胆管,直至胆道镜不能入镜为止。再次探查胆总管,确认胆管壁无缺损,无絮状物,无夹层及异常开口后用4-0薇乔线间断缝合胆总管前壁,一般缝合3~5针,进针点位于切开边缘约0.2 cm。之后行胆囊切除术。彻底止血后吸净腹腔残余液体,仔细检查胆总管缝合处有无漏胆,若有则加固缝合1针。Winslow孔置引流管1根,从腋前线5 mm trocar副操作孔引出。

2 结果

36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43~96 min,(63±22)min。术中出血 20~35 ml,(23±6)ml。术后胆漏2例(5.6%),引流量20~60 ml/d,无发热、腹膜炎表现,B超检查未见腹腔积液,1例引流6 d,1例引流8 d后自愈。术后住院7~10 d,平均7.7 d。32例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6.2月,B超检查未见残石及胆管狭窄。

3 讨论

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存在一定的失败率,部分患者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反流以及壶腹部瘢痕狭窄。EST只能处理胆总管结石,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往往需要2次手术。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操作简便,能一次处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而且保存了Oddi括约肌的完整性,在临床应用相对广泛。

传统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强调放置T管引流,目的是胆道引流减压,防止胆漏,使胆管炎迅速消失,并为术后T管造影及残余结石的处理提供通道。缺点是:刺激胆管引起胆管炎、出血;不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有T管脱出、压迫肠管形成肠外漏的危险;带T管患者的生活质量差[1];若技术处理不当还会引起胆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腹腔镜手术由于腹腔粘连少,窦道形成延迟,放置T管时间明显延长,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腹腔镜下一期缝合胆总管切口保持了胆道的完整性和正常生理功能,有利于受损的肝功能迅速恢复,术后不带T管,恢复更快,住院实践更短,费用更低,更符合患者需要[2]。

腹腔镜下胆总管一期缝合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已被证实安全可行[3,4],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注意手术技巧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Tukumura等[5]认为胆管直径>0.9 mm,术中取净结石,Vater壶腹无狭窄时可以进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但随着经验积累,范围可逐步放宽,索运生等[6]报道胆总管直径在0.4 cm以上即可行一期缝合。目前,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适应证尚无统一标准,我们体会下列情况可以一期缝合胆总管:①不存在需要胆道引流减压的重型胆管炎;②胆总管直径>9 mm;③术中确认取净结石;④胆总管通畅;⑤胆总管末端无狭窄。禁忌证:①肝内胆管结石;②胆管结石未取净;③重症胆管炎急诊手术;④胆管下端充血通畅不佳。术中胆道镜取石时动作应轻柔,避免胆管黏膜损伤水肿。本组1例结石嵌顿于十二指肠乳头,强行取石可能导致十二指肠乳头损伤或水肿,采用钬激光击碎结石后顺利取出。

一期缝合前要确保无残留结石,确认胆管壁无缺损,确定胆总管下端通畅。一般胆道镜探查至二级胆管,部分扩张的肝内胆管可探查置三~四级胆管,肝内胆道探查完成后应再次探查胆总管,若有絮状物,术中可采用加压冲洗等方法冲洗胆道。如果术前影响学检查证实无Oddi括约肌狭窄,胆道镜没有必要反复通过十二指肠乳头,以免十二指肠乳头水肿造成胆道压力升高引起术后胆漏[7]。

由于腹腔镜的放大作用,腹腔镜下胆总管的缝合反而变得相对容易,缝合质量接近于显微手术水平。用无创伤缝合针和4-0可吸收缝合线,间断或连续锁边缝合,缝合时针距和边距均为1.5~2 mm,我们体会在1.5~2 mm针距和边距一般不会出现胆漏及胆管狭窄。在没有T管干扰的情况下,胆管缝合更为容易且可靠。缝合时边距控制在1.5 mm,胆管周径总损失<3 mm,直径减小<1 mm,即使不置放支撑管,也不易导致胆管狭窄[8]。

对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外科医生所关注的是胆漏及胆管狭窄的发生率,也是争论的焦点所在。生理状态下胆总管有10~15 cm H2O内压,由胆汁的分泌压及胆道壶腹括约肌形成,压力梯度既防止肠胆反流的弊端,也成为胆总管切口缝合后胆漏发生的基础。因此,控制1.5~2 mm针距、胆道下端通畅是减少术后胆漏发生的主要因素。缝合完成后应仔细检查是否存在胆漏,若存在则加缝1~2针,术后肝下应常规留置引流,即使发生少量胆漏也可通过引流自愈。

我们认为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安全可行,能避免置T管带来的弊端,但必须遵循术中取净结石及胆总管通畅的原则,并结合医院设备条件和病人具体病情选用,术者娴熟、精细的操作技术以及术中对上述情况做出判断的经验尤为重要。在适应证掌握得当的情况下,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推广。

1 俞海波,郑晓风,金肖丹,等.胆道探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分析.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1,17(9):735 -737.

2 Tinoco R,Tinoco A,El-Kadre L,et al.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Ann Surg,2008,247(4):674 -679.

3 茂 竹,孙良希,马善符,等.胆总管切开探查不放置T形管238的临床研究.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37-38.

4 禹正杨,何 生,李 静,等.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一期缝合胆管的评价:附6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1):41 -43.

5 Tukumura H,Umezawa A,Cao H,et al.Laparoscopic management of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transcystic approach and choledochotomy.JHepatobiliary Pancrate Surg,2002,9(2):206 -212.

6 索运生,徐 琳,陈安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669例报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10):942 -944.

7 索运生,张明哲,尹思能,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后胆道压力变化的比较.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1):21-23.

8 尹思能,马 海,李青亮,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腹腔镜外科杂志,2001,6(4):205 -207.

猜你喜欢
胆漏胆管炎探查
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诊治及预后研究
原发性肝癌病人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后并发胆漏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冀西北三马坊热储构造探查的新认知
煤矿常见隐蔽致灾因素及其探查技术分析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肝胆手术术后胆漏的相关原因分析
杨家圈遗址水田遗迹探查
肝胆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
胆道闭锁患儿术后胆管炎的预防性护理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