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化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2-08-15 00:44李华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内容理论

李华金

(浙江工商大学 学生处,浙江 杭州 310018)

实践化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李华金

(浙江工商大学 学生处,浙江 杭州 310018)

实践化教学是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为此须构建思想政治类课程实践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注重实践活动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明确实践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可操作性和部门间的协调,建立实践化教学的管理和考核系统,以便使得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充分结合,更加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类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实效性上的革新。

实践化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2004年8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也被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地位的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效性来说无疑是一个深度考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必须依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做出相应的变革,注入新的教学内容,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困境

相较其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的都有很大的区别,高校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认识也十分不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存在实行上的认知难度。

从教学内容上看,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教学和对基本道德的阐述,强调的是理论的普遍性和道理的普适性,不容易被学生充分地认识和接受。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理论化、过于教条化”,在广大学生看来,尽管理论课教授的内容很有道理,但是流于空乏,缺乏足够的生动性,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十分微小。

从教学目的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引领思想、倡导价值观”,但这和当前学生的需求不能完全对接,学生往往将该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其他专业类课程的教学目的雷同化,即“学习的目的是对社会的认知、对技能的掌握”,这种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上的不对等,导致了教学分离状况的产生。

从教学手段上看,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的方法主要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教材为基础组织教学。教学方式的传统性决定了学生对待该类课程的态度仍然和其他课程一样,觉得课程过于理论化和教条化,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课堂气氛沉闷,课程枯燥乏味”,并且与实践相脱节。

从教学的实效性上看,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仍是两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无法提供直观形象的教学载体,这对高校学生领悟和掌握理论是不利的。

二、实践化教学是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

要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的问题,必须端正对该课程教学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材为范本开展的课堂教学,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指包含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相关联的社会实践等方面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学的一贯要求,也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所以“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化教学便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

首先,实践化教学是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类课程学习态度的重要途径。实践化教学的注入,将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充实。实践元素的注入,使得学生不再简单的将思想政治类课程归结为理论的教育,而是重新定位该类课程的多样性和内涵丰富性,这样将会使学生对待该类课程的态度发生重大改变。

其次,实践化教学是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深理解的有效载体。大量理论课程的教学经验表明,只是一味地停留在理论教学本身,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不利的。推行实践化教学,将会更加丰富理论教学,有效提高课程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将理论以多种形式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再次,实践化教学也是学生通过理论课程认知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大多是经由书本和家人介绍,以及少量的社会实践实现的。实践化教学在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拓宽了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途径。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在参与中验证书本知识、理论学说,并运用所学理论研究、解决问题[1],为学生以理论为基础认识社会提供了必要的平台。

三、构建实践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新模式

坚持理论课教学的本意,以灵活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类课程实践化教学,不在于否定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而是对课堂教学的极大补充和丰富。将实践化教学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建立与理论课程教学相适应、相互补充的教学内容,就是要充分挖掘各种渠道和实践载体,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可读性和丰富内涵。在内容上,要强调实践的内容必须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结合,强调实践内容既依托于课程,又符合学生需求,实践主题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要求;在形式上,必须坚持实践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以学生易于参与、容易接受的各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在管理上,必须强调课堂教学组织管理部门与实践教学组织管理部门的有效对接,使得实践化教学具备更强的操作性。

(一)注重实践活动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明确实践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在实践化教学推行过程中,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既要强调实践活动形式的灵活性,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否真正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成为理论教育的有效补充。常用的实践化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参观和观摩为主要形式,开展相应的拓展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参观[2]。这些形式的社会实践能有效地将爱国主义等理念的阐述和实践活动相互结合,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性。如浙江工商大学,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参观了马寅初博物馆,结合马寅初的事迹,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以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团日活动为载体,开展认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教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强调学生认知社会和服务社会。让广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组织的各种有价值的活动中去,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价值感和使命感,这实际上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点倡导和鼓励的。仅仅书本的倡导并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而青年志愿者活动恰好能有效弥补空谈的缺陷,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认知,在实践中去升华。

三是以假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实践化教学的有效手段,开展主题明确、效果突出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假期社会实践,因其组织性强,参与学生广泛,并且主题鲜明,得到广大学生的极大欢迎和支持。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参与率高达90%以上,并且组团实践的形式也大量存在。许多学生选择了扶贫、支教、社区服务等方面的活动主题,这些实践活动主题一直以来都和社会的舆论导向相一致,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对于“引领思想、倡导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了有效地提高,自我成长需要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价值观和理论修养的双重锻炼。

四是以党校和团校的辅助学习作为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补充,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党校和团校学习是构建学校党团建设的工作平台,是探索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上到新台阶的重要举措。党、团校的活动一直以来强调形式的灵活性和教育的实效性,并且由于高校党团员人数在高校学生中的高度覆盖,党、团校活动的参与面几乎涵盖所有在校学生,因此,从这一角度讲,党、团校和理论课程的教学相互结合是有可行性的。

(二)注重可操作性和部门间的协调,建立实践化教学的管理和考核系统

毋庸置疑,将灵活多样、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可以极大地改善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效性。但是必须看到,如何实现实践化教学的有效管理,对现有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现有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大多是由教务部门或思想政治教研部门独立进行的,并没有发挥学校各相关部门的合力,并且由于形式和内容上的改变和丰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考核也成了难题。因此,实践化教学推进的同时,高校要组建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专门领导机构,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3],解决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考核的问题。

首先,要建立以教务处或者教学研究部门为主体、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参与的多部门联合管理机制。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各种活动,其管理的归口是多样化的。一直以来,许多高校将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团日活动等学生集体性的实践活动纳入高校团学组织管理。实际上,党校、团校的组织部门也是实践化教学的重要组织者,高校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实践化教学的管理必须要包含实践教学活动各个组织部门,否则,实践化教学只能停留在口号层面,或者实践教学只能和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相互脱节。同时,还应当注意的是各部门的参与只是分工的不同,更多的应该是各部门在教学内容上的有效沟通,教学安排上的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才能真正变成一个理论讲授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有机整体。多部门联合参与还可以令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需求信息的获取途径更加多元化,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探索和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真正需求,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目的与学生需求的有效对接。

其次,要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为补充的多元化教学效果考核机制。实践化教学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因此,课程的考核也必须在原来的单一的课堂考试成绩考核的基础上做出改革。课程考试作为唯一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考核的要求已经不符合现实的需要,考试成绩高的未必意味着真正掌握和领悟了理论课的真正要旨,因此,必须将实践产生的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整个课程的考核中。从课程设计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必须要明确社会实践部分和课堂教学部分在考核结果中的比重;从考评内容来看,必须兼顾课堂和课外,明确课堂内外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课时;从考评的组织看,应由教学部门提供课堂教学内容考核依据,由社会实践的组织部门提供实践教学考核的依据,以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化教学实际上就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大胆尝试。一方面,实践化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课堂内外的积极因素,提升理论课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为各种类型的实践注入了相应的理论主题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使得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成为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的行动。两者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相得益彰的过程,是全面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需要,符合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

[1] 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7):99-102.

[2] 李丽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91-192.

[3] 赵增彦.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大实践性教学[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10):86-88.

G642.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935(2012)01-0056-03

2011-11-15

李华金(1977—),男,浙江富阳人,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处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职业规划研究。

[责任编辑] 徐月欣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内容理论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