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蒙尼德论所罗门王智慧*

2012-08-15 00:45赵同生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神秘主义犹太教理智

赵同生

迈蒙尼德论所罗门王智慧*

赵同生

中世纪犹太教哲学家迈蒙尼德在犹太教面临理性哲学的挑战的情况下,采取融合的策略,以哲学的理性的方法来为宗教辩护。在有关上帝的形而上学问题上,他一方面继承了犹太教传统,接受《塔木德》贤哲们所解释的所罗门王智慧奥义,另一方面又对这一传统进行革新,使其具有理性化的特征。迈蒙尼德对所罗门王有关“神车论”和认知上帝的禁诫进行分析和全新解读,并由此阐述自己的形而上学思想。

迈蒙尼德;犹太教;所罗门王;形而上学

生活于十二世纪的犹太哲学家摩西·迈蒙尼德面临着一种文化的困境:他自幼接受严格的拉比犹太教的传统教育,对犹太律法熟稔于心,长期的流散生活使他意识到传统的宗教信仰对于犹太人的民族认同、社会结构的稳定等层面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兴起于公元九世纪的巴格达的阿拉伯语翻译运动全面而详尽的介绍了古希腊哲学,使得生活于中世纪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宗教神学家们受到亚里士多德理性哲学的深远影响。理性哲学提出人类理智的真理体系,对犹太教等启示宗教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宗教传统与理性哲学之间的张力,对于在夹缝中生存的犹太民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迈蒙尼德关心的重要议题。

迈蒙尼德在犹太教律法传承中深受生活于公元一至二世纪的拉比犹太教贤哲们的影响。他们的事迹和观点被记录在犹太教口传律法经典著作《塔木德》中。塔木德贤哲们素来以犹太经典文本传统的保存和继承为己任,自认为是完全忠诚的圣经传统的继承者,通过大量引用圣经章句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迈蒙尼德继承了这一拉比犹太教传统,同样重视传统的经典文本如《托拉》、《塔木德》、《米德拉什》等。

同时,迈蒙尼德的眼界远比一千年前的贤哲们更为开阔,他遇到的外部文化的挑战也更加强烈。除基督教外,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壮大也已经威胁到犹太教作为伦理一神教的独特地位。更为重要的是,来自希腊的理性哲学对伊斯兰教的冲击同样也传递到了生活在伊斯兰统治之下的犹太人身上。

亚里士多德哲学经过阿拉伯哲学家在地中海北部和东部传播,逐渐影响到这一地区的神学家,并引起他们中间一些人的理性化转向。迈蒙尼德在传统宗教和理性哲学的对峙中找到了解决犹太教文化困境的一种方案。美国学者福克斯曾指出,“迈蒙尼德在遇到或多或少的矛盾处境时规避了‘非此即彼’的做法,而采取了‘亦此亦彼’的方法……用尽可能合理的因素解释对理性和信仰所做的亦此亦彼的断定,使必要的双方在平衡的张力中保留下来”。这一论断有助于我们理解迈蒙尼德心中的方案。

迈蒙尼德认为亚里士多德主义世界观与犹太文化之间并非天壤之别,在某种程度上,哲学与犹太教信仰的原理是一致的。他坚信可以在宗教经典文本中找到与希腊哲学类似的因素,为此,他对犹太经典文本进行再诠释,从传统思想中寻求哲学意蕴。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诠释工作,对传统的圣经文本及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再诠释并发掘其哲学含义。

这一释经传统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拉比犹太教贤哲们在《塔木德》中对犹太教圣经《托拉》的“创世论”和“神车论”做出的神秘主义解释。

《塔木德》第二部第十二卷“节仪(Chagigah)”第二章(Ein Dorshin)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庞贝蒂塔古城(Pumbedita)的犹太长老们向精通“神车论”研究的拉比约瑟夫请教,求他传授有关“神车论”的秘密,遭到了他的拒绝。约瑟夫引用《圣经》中所罗门王的话支持自己的行为,“你的舌下有蜜有奶”(《雅歌》第4章,第11节)。拉比约瑟夫解释,那些像蜂蜜和牛奶一样珍贵的东西,应该藏在舌头下面,即像“神车论”这样的隐微奥义,不应该当众说出来。

根据这个故事,象征智慧的所罗门王是首先提出禁止传授有关“神车论”奥义的贤哲,拉比约瑟夫这么做不过是遵守了他颁布的禁诫。故事接着讲到拉比阿巴胡同样认可所罗门王的这一禁诫,但他引用另一句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羊羔之毛是为你作衣服”(《箴言》第27章,第26节)。拉比阿巴胡将“羊羔”(kevasim)一词读为“秘密”(kevashim),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关于世界的秘密要藏在衣服下面”,所谓世界的秘密,也就是“神车论”的隐微教义,要安全地隐藏起来,不得随处传给别人。

在《塔木德》第二部“节期”(Moed)第九卷“斋戒”(Taanith)中,贤哲们将所罗门王的劝诫和智慧之言解释为神秘主义的、而非一般教徒或日常的行为。神秘主义者引用传统上归为所罗门王名下的文献中的词句,将其理解为象征性语言文字,对其进行重新解读,抛弃其字面之义,发掘出其深层的隐秘含义,以此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所罗门王也就成了古代神秘主义的代表。贤哲们宣称所罗门王的智慧来自于对神秘领域的认知,他启发后人通过体认经典文本中的奥义获取神秘主义知识,同时强调禁止随意传播这些秘密。

迈蒙尼德发现,希伯来语动词“吃(akal)”在《塔木德》中常常被比喻做“学习”、“获取智慧”之意,而人们口中的美食如蜂蜜、牛奶、肉等往往被用来比喻需要人的理智去获取的崇高神圣的知识。在《评密西那》中他谈到所罗门王有关“你的舌下有蜜有奶”(《雅歌》第4章,第11节)那句话的比喻意义时说:“他们(指贤哲们)在塔木德中已经警告禁止当众传授托拉中的主要秘密,(即“神车论”),对于这一点他们是很严厉的。他们训诫说一个人可以自己学习这些秘密,但不得将其传授给他人。他们将这一禁令追溯至所罗门王在《雅歌》中所说的那个比喻,‘你的舌下有蜜有奶’。”

在《重述律法书》中,迈蒙尼德对贤哲们的有关传授奥义的禁诫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评论:“先哲们禁止当众人面传授(有关“神车论”的)知识,除非仅面对一人,而且他必须足够聪明,能独立领悟这些知识。如果这样,可以传授给他章节标题,向他透漏点滴,由他自己去理解,探索这一问题的尽头和深奥含义。所罗门曾以他特有的智慧,以比喻的方式谈到它们,‘羊羔之毛是为你作衣服’(《箴言》,第27章,第26节)。先贤们在解释这一比喻时说,‘有关宇宙奥秘的问题应该就象你的袍子,换言之,只属你所有;不要当众解释它们。’因此,所罗门王就这些问题也曾说过,‘惟独归你一人,不可与外人同用’(《箴言》第5章,第17节)。”

迈蒙尼德沿用了贤哲们对所罗门王诗歌的比喻意义的理解,即“蜂蜜”与“牛奶”等美食是人的灵魂的更高一层的知识追求,不过他在这一基础上又进一步做出了变革,对其神秘主义的寓意释经的方法进行了理性化改造,将他们所宣称的神秘知识解释为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形而上学,将神秘主义的“创世论”和“神车论”分别与哲学上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相对应。这样,所罗门王所谓的“舌下的蜂蜜和牛奶”,亦即古代犹太神秘主义所谓的“托拉的奥义”,在迈蒙尼德这里成为犹太圣经中的“哲学的”秘密,而那些神秘主义者也就成了追求上帝知识最大化的哲学家。于是,所罗门王也就不仅仅是贤哲们所说的神秘主义者,而是拥有哲学智慧的哲学家了。

有些保守的犹太学者并不喜欢迈蒙尼德接受来自古希腊的哲学并以此为切入点来诠释宗教,但迈蒙尼德认为他不过是重复先辈所做过的工作,并没有违背贤哲们所继承下来的圣经诠释传统,相反,自己所做的恰恰是这一传统的有机延续。我们可以说,一方面,迈蒙尼德从塔木德贤哲们那里继承了这种诠释经典、探索隐微教义的释经方法,其中包含着神秘主义的意蕴,秉承所罗门王的智慧和禁诫;另一方面,他的继承绝非简单的重复,他在寓意释经过程中对经典文本赋予一种全新的、哲学的意义。

在迈蒙尼德看来,所罗门王的智慧不仅仅在于劝诫贤哲们不得当众传授有关“创世论”和“神车论”的秘密。在《迷途指津》(第一篇,第三十一章至第三十四章)中,迈蒙尼德笔下的所罗门王还建议读者不要超越自己的理智能力去追求有关上帝的知识。在迈蒙尼德那里,对上帝的认知追求与贤哲们的“神车论”一样都属于形而上学领域,所罗门王有关传授“神车论”和认知上帝的劝诫同属于由贤哲们一脉相传而来的释经传统。遵守所罗门王的这两条诫令即是遵循贤哲们的传统一个有力的表现。所罗门王在圣经《箴言》中说,“食蜜过多无益”(《箴言》第25章,第27节),“你得了蜜吗?只可够吃而已,恐怕你过饱就呕吐出来”(《箴言》第25章,第16节)。这些有关美食不可过量的劝诫,在《塔木德》中被贤哲们解读为对有关上帝的神秘主义知识不可过于贪求。迈蒙尼德在论及有关个人对上帝的认知时曾多次引用所罗门王的这个比喻,“蜂蜜”作为甜蜜美食,被用来比喻有关上帝的神圣知识。蜂蜜虽甜美,如果饮食过度则会对人产生有害影响,同样,探索有关上帝的知识固然是神圣的追求,如果过于贪求则难免陷于谬误。

迈蒙尼德在《迷途指津》第一篇第三十二章开篇提出,一个人如果企图超出自己感官的感受能力去追求对不可能事物的认识,其结果会损害他的感觉能力,甚至不能再去感受原本在其能力范围之内的事物;人的理智能力亦是如此,过度追求不可及之事物不但会遭受失败,还会丧失原先具有的认知能力,从而失去获得理智完善的机会。他写到:

“如果你心有疑虑,不能劝使自己相信一个无法确证的事物,或者不率性拒绝或断然否认一个其反面从未得到证明的论断,或者不企图感知那些超出你感受能力之外的事物,你就达到了人类完满的最高境界,就会像拉比阿奇瓦那样‘平静而入,平静而出’。否则,如果企图超越自己智力的界限,不假思索地拒绝似乎不可能但从未得到证明之事物,或者拒绝事实上可能但其可能性十分遥远的事物,你就会像艾利沙·阿什尔一样,不仅达不到完满,还会变得极端愚笨。”

在论及个人对上帝的认知问题时,迈蒙尼德经常引用《塔木德》“节仪”篇中有关四位拉比进伊甸园的典故。他认为与神秘主义者所讲的“创世论”与“神车论”一样,“伊甸园”(Pardes)一词也含有哲学的意蕴,甚者,所谓“伊甸园”一词涵盖了“创世论”和“神车论”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亦即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而拉比们“进入伊甸园”实指对形而上学领域进行哲学沉思。阿奇瓦最终能够得以成功涉猎形而上学学问的原因,就在于他做到了在追求真知的过程中避免了理智的僭越。迈蒙尼德正是如此教导他的学生的:“假如一个人学习过度,沉湎于反思而不能自拔,那就会产生迷乱,甚至无法把握那些曾经属于他的理解能力范围之内的东西。”

而其他三人未能成功的原因在于,即使是犹太人中的伟人和贤哲,也未必都具备充分认识、理解形而上学的理智能力,试图追求能力之外的对象必然导致最终的失败。

在强调了所罗门王有关认知上帝要谨慎的诫令,承认人的理智能力有一个认识的局限之后,进一步的问题就是,人如何在自己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去认识上帝。迈蒙尼德认为认识上帝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些尚未让其灵魂经历科学中各种知识的熏陶,尚未真正改进他的品性,尚未根除他那由想象力产生的欲望和渴求的人,不要因急于求成而直接涉足于这一伟大、严肃的课题。然而,如果他已经掌握了真正的知识和确定的前提,已经通晓逻辑推理的规则和各种防止思维错误的方法,他就应该去从事这一课题的研究了。在从事研究时,他不该一开始就绝对肯定那些附会他原有看法的观点,不要强迫他的思想去理解神。相反,他应该诚惶诚恐,缓慢耐心,循序渐进。经文‘摩西蒙上脸,因为他怕看神’(《出埃及记》,第3章,第6节)说的正是此意。”

迈蒙尼德提出了认识上帝的两方面的准备条件。要想在自己认知能力范围内认识上帝,一个人必须首先克制灵魂中的欲望,培养、改进完善的品性;然后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掌握逻辑规则,进行研究探索。迈蒙尼德列举圣经中的先知摩西作为人们模仿的榜样。先知能够接受来自上帝的神秘启示,显然迈蒙尼德将他与《塔木德》贤哲所说的神秘主义者以及探索形而上学的哲学家联系了起来。动词“看”被解释为理智的把握,而不仅仅是眼睛的观看,而上帝也不是用肉眼可以看得到的那种存在。

圣经上说,摩西因为害怕去看见那显现的光,掩起面孔,因此受到上帝的褒奖,上帝说,“他必见我的形象”(《民数记》,第12章,第8节)。《塔木德》贤哲们将其解释为,摩西因为谦逊、温顺的道德品性而受到上帝奖励,获得有关上帝的神秘知识。迈蒙尼德则做出不同于贤哲们的诠释。他认为摩西在上帝面前的犹豫并不是道德品质上的谦卑的表现,而是理智追求过程中的一种行为选择,他拒绝直接认知上帝,原因在于他尚未做好充分准备,未能掌握理解上帝所需的准备性科学知识。而等后来摩西得见上帝形象,这意味着他掌握了有关上帝的真相。而与摩西相反的是“以色列的尊者们”,即“七十位长老”。“他们过分急躁,把握到了神,但所得很不完善……他们之所以受责备,乃是因为其所把握到的形式带有某种程度的物质性,而这又是他们在未获得完善性之前就急于求成的必然结果……根据可靠的记载,他们被烧死在塔贝拉。”

他们因理智上准备的不充分而又急于认知上帝,这一错误的追求上帝的方式给他们带来了和拉比艾利沙相似的结果。他们的错误在于,心灵的追求超出了自己的理智能力范围,结果以极为混乱的方式去理解上帝,这种混乱是基于想象力而不是理智,其结果就是“他们追求的是有与肉体有关的事物”,也就是圣经中所说的,“他们观看神,他们又吃又喝”(《出埃及记》,第24章,第11节)。他们没能成功的进行理智认知,也就不能达到理智的完善,相反,他们被想象力所引导,将他们引向了以吃喝为代表的肉体欲望。“又吃又喝”成了想象力认知的结果。

前面我们看到的所罗门王有关“食蜜过多无益”的比喻,被迈蒙尼德理解为理智能力超越自己的界限而被想象力所取代,这里“又吃又喝”同样是因为理智准备不充分而被想象力所引导的结果。可见迈蒙尼德在谈到人超越理智能力去追求有关上帝之知时,他所指的往往是想象力的参与。因此,在理智追求有关上帝的真相时应该警惕想象力的干扰,对此他引用所罗门王的话告诫人们,“你到神的殿堂,要谨慎脚步”(《传道书》,第5章,第21节)。

赵同生,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邮政编码 250014)

B382

A

1672-6359(2012)04-036-03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迈蒙尼德宗教哲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0YJC730017)

(责任编辑 金刚)

猜你喜欢
神秘主义犹太教理智
失眠
雨的神秘主义
枕枪而眠
叶芝诗歌中的拜占庭意象
海涅作品中的犹太性
两个K
论贾平凹小说中的神秘叙事
青春有梦理智追
犹太教在当代北美的表现
解读《时代》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