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农民教育思想探析

2012-08-15 00:45张亚楠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瞿秋白革命农民

张亚楠

瞿秋白农民教育思想探析

张亚楠

瞿秋白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从教多次,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时,从实际出发,重视义务教育,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为培养德、智、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契机。瞿秋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认为教育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他把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大众教育、服务于战争的革命教育思想,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作出了重要贡献。

瞿秋白;农民;教育思想

瞿秋白农民教育思想是瞿秋白农民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瞿秋白作为最早重视农民问题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不仅分析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革命主力军作用,还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对农民教育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为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充分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做出了极大贡献,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农民教育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对瞿秋白农民教育思想进行探索和分析,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如何有效促进农民教育实践的顺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瞿秋白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长久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小农宗法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落后、封建、迷信的思想充斥在农民的日常生活里。瞿秋白在《胡适之与善后会议》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等的‘不识字国’,大多数不识字的公民,大半都是工人、农民,他们的工作和劳动是中国全社会生命的基础。”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直接影响着革命事业的发展,瞿秋白在很早就重视农民的教育问题,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紧贴中国国情,针对农民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关于农民教育的理论与措施,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农民教育观。

第一,重视义务教育的思想。瞿秋白早在旅俄考察时,就着重宣传了苏俄政府的教育事业。在旅俄的考察过程中,他了解到封建文化仍在不断的影响着俄国的民众,大多数的农民群众依然还很迷信。瞿秋白联系中国国情,对中国农民的教育状况深表担忧。在往后的考察中,他加深了对苏俄政府教育事业的关注。关于教育事业,苏俄政府明确规定:“全国男女儿童一律都要入学”,实行义务教育。在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时,他将苏俄政府这一进步思想运用到了苏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义务教育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起来。早在1923年瞿秋白为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中,他就明确提出要把“实行义务教育”的思想列入“共产党之任务”之中。随后又在中央苏区全面落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的教育法规,“要对于一切儿童,不分性别与成份差别,皆施以免费的义务教育。但目前国内的战争环境中,首先应保证劳动工农的子弟得受免费的义务教育”,“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实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另外,在开展义务教育过程中他还特别注重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在较短的时间内为苏区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大程度上普及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为提高农民觉悟,使其快速的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注重德、智、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瞿秋白作为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中国共产党员之一,对如何解决农民教育、农民教育重要性等问题做了深刻的阐述。他从阶级斗争、民族革命和社会发展等战略高度论述了农民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瞿秋白认为只有促进农民德、智、美全面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农民思想政治和科技文化水平,发挥他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主力军的作用。

在德育方面,瞿秋白认为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对农民进行严格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地加强农民对政治问题的了解,才能激发农民身上的积极性,克服农民自身狭隘的消极因素,自发地转入到无产阶级革命中去。为了帮助农民更好地学习,了解先进革命思想和精神,瞿秋白曾多次发表马克思主义革命伟人的传记和文章,介绍伟人们的革命思想。与此同时,他还通过讲演的方式,对农民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宣传,对提高农民革命斗争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智育方面,封建落后的中国,内受封建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重重压迫,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层层盘剥,农民更是深受其害。因此,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但由于农民自身狭隘性和文化水平低的特点,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指导,农民阶级是不可能冲破自身散漫、狭隘的特性,农民的政治觉悟也不能得到提升,也不会自发的转入到无产阶级革命中去。为此,瞿秋白在智育方面不断探索如何改变农民现状的问题。在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时期,瞿秋白起草的《小学课程教则大纲》明确指出: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数、游艺三种;课外教学(劳作实习及社会工作)每周12学时。高级小学设国语、算数、社会常识、自然常识、游艺等科,每周24-26学时,课外教学(劳作实习及社会工作)每周6-10学时。在教育实践中,瞿秋白将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紧密连接在一起;在课本设置上,他采用观点鲜明、简单生动活泼的文字,既便于记忆,又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由他主持颁布的草案和大纲从根本上克服了农民落后、封建的思想,使广大农民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自然及社会科学文化知识。

在美育方面,瞿秋白强调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两次旅俄的特殊经历,培养了瞿秋白个人突出的艺术禀赋和修养。在开展苏区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瞿秋白就特别重视美育的教育。号召“要在大众之中,发展普洛的革命的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的运动。”并在对小学课程教则中专门设置了唱歌、图画和运动等科目,意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瞿秋白身体力行,不仅积极推广文艺大众化运动还将美育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不断地推广革命艺术,如在对高尔基戏剧学院的课程设置上,除了对政治常识的学习外还加强对音乐、舞蹈、戏剧的学习。在学习期间他还组织学生到各地剧团、剧社实习,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由此,他培养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他们创造出了大量的革命文艺作品,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并为我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第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五四运动以后,各种新思潮在中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中国开始了全新的新文化运动。这时,瞿秋白意识到革新的机会到了,要将这种全新和进步的思想推广到全国范围,使国民逐渐觉醒。在这里,他提出了要“竭力谋全人类生活的改善”;“到穷乡僻壤——远至于西藏、蒙古、新疆——去,实施平民教育”;“实行‘工学主义’,‘学工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初,瞿秋白又号召发动“平民教育运动”和识字运动,提出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使革命的文化团体开展文化教育运动。他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文学大众化的领导人。他指出:中国的现代文学还没有成就;文学的白话和白话的文学都还没有着落。他批评说很多文章都不够口语化、对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来说可谓是困难重重,为此,他强烈要求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他提倡撰写的通俗大众化的作品,大都是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思想新颖和含义深刻的著作,这些作品深受劳动农民的欢迎,为提高农民的文学素养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瞿秋白明确提出:大众化的文学作品必须“用现代的普通话写”,也就是说,“不要古文,不要古代的文言,不要古代的白话,不要夹杂着古代的文言或者古代的白话的白话文。”为了帮助中国工农群众不受汉字之苦,他开始研究中国文字改革问题,并拟定了《中国拉丁化字母方案》,为中国新文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文学家必须“走到群众里去”、“向群众去学习”,要用“最浅近的真正白话文,创作广大的群众读物,销行到广大的贫民区域”,“发展工农兵士的通信运动,培养工人农民作家”。瞿秋白这些教育大众化的理念为广大工农群众冲破封建和迷信的传统束缚,为他们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二、瞿秋白农民教育思想的原则

瞿秋白的农民教育思想是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些思想对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其贯穿始终的若干原则在教育实践中也彰显出了应有的价值。

第一,实践性原则。“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瞿秋白始终不渝的遵守并将这一教育原则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是他奉行的教育原则,他强调:“革命的理论永不能和革命的实践相离”,“应用革命理论于革命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他把马克思主义这一教育理念融会贯通于中国的无产阶级教育中,他在苏区教育改革中,不仅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还特别重视实践劳动的学习,还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完美结合。

第二,阶级性原则。瞿秋白认为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在革命战争的紧急关头,瞿秋白认为在教育体系中也要开展阶级斗争。他认为“教育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苏维埃教育,才能够真正赞助革命战争;如果稍微削弱这个阶级的领导,稍微削弱工农的民主专政,将会破坏苏维埃的教育制度。”在《苏维埃的文化革命》中他指出:“革命的文化团体,首先就要有系统的有计划的进行一切必要的工作,去帮助和发展苏区的一切文化事业,尤其是关系到几千万群众的教育事业:儿童教育和成年教育,而在白色地区,也要开展革命的普洛的教育运动,去赞助苏区的教育文化事业。”此外,他还曾多次发表文章批判旧的封建教育制度,这些封建落后的教育制度使广大农民群众无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他竭力主张创建新的教育制度,创建革命的大众文艺,发动平民教育运动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把教育与无产阶级革命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的,为此他不断强调要为革命办好教育。苏维埃的教育是阶级的教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教育,在《小学课程教则大纲》中指出:苏维埃教育是发展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的一种武器,是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的新后代。《在国立沈泽民苏维埃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他说:“大学开学的战争任务,是为了发展中国的苏维埃革命,供给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干部人才。每个学生同志,都应深刻地了解自己伟大的使命”。为中国的苏维埃革命运动而斗争。

第三,革新性原则。为提高农民的革命素质,瞿秋白展开了一系列的农民教育运动,不仅提出要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倡导农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还提出要进行文字改革,减轻农民识字的困难。早年旅俄的瞿秋白,对苏俄的教育有过系统的研究,对农民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坚决反对死记硬背,把知识融会贯通才是学习的目的。因此,瞿秋白主张在苏区的教育实践中,要实行新的教育方案,反对旧式传统的灌输式的教授方法。为在中央苏区革新原有的陈旧的教育体制,瞿秋白克服种种困难,在当时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创办了各种夜校班、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创办艺术学校,不断对教育体制进行创新。在此期间,瞿秋白在瑞金创办了中央列宁主义师范学校、苏维埃大学和为培养革命政治工作干部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培养农业技术和农业建设干部的中央农学校、培养苏维埃文艺人才和剧社剧团干部的高尔基戏剧学校。这些新式学校为农民进行启发式的教育和发挥农民创造性和革命性提供了教育保障。

三、瞿秋白农民教育思想的意义

瞿秋白在农民教育问题上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不仅为解决中国农民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还积极引导农民投身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内含其中的许多立场、观点和方法至今还对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他的教育思想涵盖了教育机制的方方面面,为实施多元化的办学机制,构建新兴的农民教育体系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借鉴内容。文艺大众化的思想,对充分挖掘农民教育的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对教学内容和教程改革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在探寻革命战争环境下的农民教育过程中,面对大量的贫苦又无任何文化基础的劳动农民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瞿秋白有着自己较为独到的认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瞿秋白农民教育思想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重温瞿秋白农民教育思想,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革命先烈和了解我国现代教育史,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此外,对瞿秋白农民教育思想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措施,加以深入研究,把握当今农民教育发展趋向的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瞿秋白农民教育思想,为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系统发展,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如何有效促进农民教育实践的顺利发展也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1]周永祥.瞿秋白年谱新编[Z].学林出版社,1992. 145.

[2]龙德成.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363.

[3]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瞿秋白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6-666.

[5]瞿秋白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25.

(责任编辑 张讯)

book=68,ebook=68

张亚楠,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471003)

G40

:A

:1672-6359(2012)04-0084-03

猜你喜欢
瞿秋白革命农民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独伊心中的瞿秋白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中国的出行革命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瞿秋白: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