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街道基层党建创新的调研分析

2012-08-15 00:45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驻区街道社区区域化

张 梅

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街道基层党建创新的调研分析

张 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中街道、社区与辖区各类经济社会发展主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立足辖区实际,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街道党工委突出党组织服务功能,着力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取得了一些成效,值得借鉴。要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就要优化设置、整合资源、拓展渠道,构建并完善党建工作区域化的运行模式和保障体系。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街道、社区与辖区各类经济社会发展主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夯实街道社区原有党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辖区资源,使辖区内不同部门、单位和党组织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急需破解的问题。笔者对济南市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进行了半年时间的深入调研,掌握了丰富的实践资料。报告对舜耕街道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成效、济南市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舜耕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成效

早在2004年,济南市就提出了“网格化管理”理念,开启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崭新探索。近年来,全市立足实际,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市中区舜耕街道党工委在全市“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突出党组织服务功能,延伸提出了“网格化管理,融入式服务”党建工作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一)基本做法

舜耕街道办事处位于济南市千佛山南麓,辖区面积9.98平方公里,下辖舜雅、舜华、舜世、舜和、舜德5个社区居委会,另有土屋、太平村2个管委会(归属三联集团管理),入住居民3.2万人。立足辖区内高档社区多、居民层次高的实际,舜耕街道党工委着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领导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机制、活动载体,形成了具有舜耕特色、符合基层实际的党建工作模式。

1.以整合资源为根本,构建基层党建组织领导体系。为整合辖区组织资源,理顺体制机制,舜耕街道成立区域化党建共建委员会,作为街道党建共建的最高议事机构,吸纳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驻区单位党组织为成员单位,全面组织协调开展区域化党建活动。共建委员会下设社会工作联席会,作为常设机构,内设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宜居社区、平安建设、优化环境、党群共建、精神文明等7个专项工作协调小组。社区层面成立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作为社区共建的议事机构,接受社区党总支的领导。其主要职责是:协调本社区范围内的党建共建工作,共同研究、解决社区事务和城市管理有关问题,完成街道党建共建委员会交办的有关工作等。通过构建区域化组织领导体系,舜耕街道打破“条块分离”的传统格局,使辖区单位党组织在街道社区发展中由配角变为主角,工作由“无责”变为“有责”,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党建联合体。

2.以网格管理为基础,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结合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舜耕街道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把城市社区按照“地缘、业缘、趣缘、社会优质资源”标准划分网格,以网格为基本单位,建立党组织。“地缘”网格以街道办下辖的5个居委会为地域划分标准;“业缘”按街道辖区行业不同分类划分,如房地产网格、物业网格、“两新”组织网格等;“趣缘”则按照现有兴趣小组类型划分,如爱心之家、书画家协会等。此外,还有“优质资源网格”,如省级机关、山东大学、专业化社工等街道所掌握的有利资源。网格管理轻松化解了党建工作与地缘化管理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成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

3.以融入式服务为导向,建立区域一体的党员管理服务体系。构建出“三缘一优”网格管理模式后,街道针对不同网格,进一步提出了“融入式服务”架构。通过搭建党建工作运行“三大平台一支队伍”,为融入式服务敞开渠道,变过去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使原来只针对社区或单位的服务半径扩大到整个区域。搭建工作平台,按照“三有一化”标准,解决好区域党组织办公和活动场地以及人员配备问题;搭建信息平台,根据各类组织、人员的分布和区域特点,实行信息共享,构建区域一体化动态管理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完善街道与社区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站、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七彩养老超市、七彩阳光大课堂等服务平台,为辖区党群组织和广大党员提供开展党务政策咨询、办理党内有关业务等基础服务和便民服务。“一支队伍”则是指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在社区党员中按照自愿与要求相结合、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为辖区企业、居民量身定做“贴心”服务。如组建医疗志愿服务队,定期为居民进行查体及健康咨询活动;组建法律志愿服务队,为居民提供咨询援助;组建创业指导志愿服务队,随时对辖区商业业户提供创业及经营指导等。由此,党员在参加本单位党组织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居住地社区和行业党组织的活动,实现了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多重覆盖。

4.以区域文化为支撑,构建独具特色的党建活动载体。舜耕街道所在地,传说为大舜躬耕之地,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尤以“大舜文化”最为突出。舜文化一直是中华道德文化的精髓,为舜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依托独特的人文优势,街道充分挖掘舜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与现实相结合,提炼大舜文化的现实意义,形成五种道德,即“施政以德、举贤任能、勤民事、苦忧人、一心为民”的政治道德;“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道德;“勤于职守、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注重和谐、包容并蓄”的民族道德;“乐于助人、谦恭礼让、敬老爱幼、敦亲睦邻”的社会道德,并将这“五德”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精心打造“文化舜耕和舜家园”党建品牌。和舜家园即红色育民家园、橙色民生服务家园、金色幸福家园、绿色森林宜居家园、青色亲民家园、蓝色安民家园、紫色益民家园等七彩家园。“七彩家园”的构建,突出服务性、系统性、开放性,将经济发展、城管民生、优化环境、安全稳定等工作有机融为一体,推动了街道整体工作的不断提升,增强了党建工作的亲和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5.以社区和谐为目标,构建运转有序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街道注重社区居民自治,积极培育发展民间组织。经过近些年的培育,街道已成立七彩阳光托老所、阳光艺术团、“兵妈妈”爱心之家、书画协会、爱心之家、《舜城生活报》等各类社团组织,吸引了很多社区居民参与。街道、社区通过举办才艺秀、邻里节、趣味运动会、小区联欢会、书画笔会等活动,为自治组织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同时,将自治组织带头人和骨干成员纳入网格服务管理团队,并在自治组织中建立党支部、党员活动站或选派党建工作联络员,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为了提高居民在社区事务中的参与度,街道探索建立“五会共商”社区民主决策机制。在处理社区重大事宜时,社区党组织依次召开社区发展论坛(议事会)、党建联席会议(论证会)、居民自治会(决策会)、共建协调会(执行会)、党群议事会(监督会),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处理一般事宜时,社区党组织根据需要对口召开相关会议予以解决。“五会共商”运行机制在社区有序运转,成功解决了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社区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提高了社区居民决策水平。

(二)主要成效

通过探索实践,舜耕街道的“网格化管理、融入式服务”工作模式在密切党群关系、服务群众生活、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干部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1.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建活力。舜耕街道创新性打破传统纵向控制的“单位式党建模式”,把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有效整合起来,进而提出融入式心贴心服务理念,把党的工作渗透到每个网格、每家每户,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

2.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管理能力。在反映社情民意、引导社会舆论、缓解社会压力、提高居民幸福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拓宽了服务社区党员群众的新途径,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3.进一步促进了社区民主自治的转型提升。通过社区自治组织的丰富自主活动,促进“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转变,增强了“公民意识”,营造了社区事务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推进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济南市区域化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一些街道社区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共性,成为推进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制约性因素。

(一)区域化党建工作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

目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对党建工作统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观念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不能将党的自身建设与党领导的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有机统一。二是在工作上仍然依赖过去自上而下的“单位管理”模式,对街道社区的概念仍然停留在“地域认同”的层面,“区域共同体”的意识不强。三是对区域化党建内涵的理解有些简单,认为区域化党建就是将辖区内的党员每年组织起来进行几次学习,开展几次活动,没有将构建党建区域化格局提升到更好地服务社区党员群众,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城市发展的高度上来。

(二)区域化党建共建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些驻区单位参与区域化党建热情不高、不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驻区单位虽然地处街道社区,但与街道社区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单位的人事权和利益分配权均受制于条条管理,因此街道社区党组织对驻区单位缺乏“刚性”约束力,党建资源还不能统筹规划。二是部分驻区单位对区域化党建工作认识模糊,怕参与社区党建活动影响单位效益,导致在参与社区共建活动中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三是一些驻区单位的领导认为,党员在单位爱岗敬业就已经达到合格党员的标准,没有必要在社区同时开展党员的活动。四是个别级别较高的单位,如省直、市直单位,在参加社区共建活动中,感觉和社区打交道级别不对等,出现对话沟通不畅的问题。如此种种,都影响了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

(三)区域化党建工作思路有待进一步开阔

当前,社区党员数量越来越多,党员结构越来越复杂,党员诉求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一些社区的党建工作仍然停留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开党员大会等日常工作范围内,在扩大党在基层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方面,仍需改进。另据调研显示,90%以上的辖区单位和在职党员表示“愿意参与到社区建设”,“有一定的资源可以投入到社区共建中来”,但有60%左右的辖区单位和在职党员表示“不知道如何参与社区建设”。今后,必须在寻求共驻共建的切入点、对接驻区单位企业服务需求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四)区域化党建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街道社区党组织如何处理与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驻区单位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实践中的难题。现行的党员志愿服务进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以及“共驻共建”、“结对共建”活动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这些运作形式有时还处于一种“联谊式”、“人情式”、“援助式”的运行状态。某个单位的领导对党建工作比较重视,或者跟街道社区的干部熟悉、有交情,或者社区干部个人影响力比较大,单位支持社区党建的力度就更大一些,反之就比较漠然。社区开展活动,往往以联谊活动的名义才能够动员辖区内的单位参与社区活动。这种党建工作的发展模式缺乏稳定性,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不利于工作的长久健康发展。

(五)区域化党建保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当前,区域化党建工作在支撑保障上力量仍需加强。一是队伍建设方面。社区的工作性质和职能,与其自身的基层自治组织的性质和功能存在较大的偏差,趋“行政化”现象十分严重。社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上级职能部门在基层的延伸,社区工作人员一职多岗现象十分普遍,对党建工作力不从心。而且,社区党务工作者没有必要的编制,也没有专门的补贴和专项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经费保障方面。虽然财政每年都为社区预算了一定的工作经费,但是跟社区全年繁琐的工作任务极不对称。一些“费随事转”的工作经费没有按要求给社区兑现,出现无钱办事的情况。三是活动场所建设方面。由于规划、建设等原因,一部分社区活动的场地规模较小,不能满足社区党员群众开展活动的需要。在企业,一些党组织没有固定活动场所,制约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发展。

三、推进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借鉴舜耕街道基层党建创新做法,提出建议如下:

(一)深化认识,树立统筹协调的区域化党建工作理念

一要充分认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是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建工作效能的要求;是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要求。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区域化党建工作。二要树立区域统筹的党建理念。街道党工委要发挥领导、组织、协调功能,搞好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社区党组织要发挥好服务功能,搭建好管理服务平台,搞好统筹协调;社区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关心关注社区的发展;社区居民要培养强烈的家园归属感,为构建和谐社区尽心尽力。区域化党建工作,谋求的是辖区内单位及党员群众的“共建共享”式的发展,要突破过去党建资源按条线配置的传统方式,树立统筹发展、开放合作、资源整合、共建共融的新理念。

(二)优化设置,构建条块联动的区域化党建组织体系

一是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体系。在区级层面,不断完善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区委区政府相关各部门密切配合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建立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区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在街道层面,组建街道党建工作共建委员会,由街道党工委领导,吸收驻区单位、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为成员单位,构建区域性“大党建联合体”。在社区层面,组建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由社区党总支领导,负责动员组织社区内各种力量,共同管理社区事务。二是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按照地域、行业、兴趣爱好等原则,合理划分党建网格,灵活设置两新党组织、行业联合党组织、社会团体党组织,适时组建网格式党支部或功能型党支部,推动党组织设置由“组织履盖”向“功能提升”发展。三是大力开展辖区内“结对共建活动”,找好双向服务的结合点,引导省、市、区、街道机关党员按照结对共建的要求参与社区建设。

(三)整合资源,设计灵活多样的区域化党建工作载体

一要整合人力资源,对街道及社区的组织、宣传、计生、社保、驻区民警等工作人员统一调配,依托“一格多员”管理机制,着力解决社区党建工作人员不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二是整合信息资源,对辖区内各部门的党员、青年、妇女、人口、地理等信息要充分共享、统筹利用。三是整合阵地资源,对辖区内的党员服务中心、劳动保障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警务室等要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使用,解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四是整合帮扶资源,把民政部门的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卫生部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资金、计生部门的设备专项资金、文体部门的体育健身工程专项资金以及工会、共青团、残联等部门的帮扶资金要有机整合,充分利用,解决各自为政、无的放矢的问题。

(四)创新机制,探索规范科学的区域化党建运行模式

一是完善参与机制。区域化党建工作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党建工作单元,因此在运行上采取“六共”模式,即“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事务共商、品牌共创”。通过“六共”,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突破隶属、体制、户籍等界限,建立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联系社区(街道)党组织、在职党员主动联系居住地社区报到、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等一系列联建共建机制。二是完善动力机制。街道在年度考核、文明单位评选等工作中听取街道社区意见,增强驻区单位对社区的认同感;探索将辖区单位负责人的政治荣誉与参与社区党建工作情况挂钩,在评先进或拟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时,给予充分考虑,以此激励驻区单位主动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三是建立约束机制。在管理考核上,把区域化党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责任制以及街道、社区绩效管理考核范畴。另外,通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书》和《党员志愿者服务书》的形式,动员辖区内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党建共建活动,并进行积分考核。但这些做法只是实践中的初步探索,需要上级出台文件进行政策支持,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

(五)拓展渠道,构筑坚实有力的区域化党建保障体系

一要配齐配强社区工作队伍。要广开渠道,勇于打破地域、单位、行业和身份限制,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社区党务工作者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二要拓展社区的资金来源渠道。针对当前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不足的现状,区(县)财政要将社区建设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采取党费支持、社会募集、社区自筹相结合的办法,逐步解决社区工作经费难的问题。同时,严格执行“费随事转”制度,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察督办。三是要继续加大区(县)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为社区党建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姚茂易.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建设的几点思考[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13572852. html.

[3]谭果.浅析区域化党建的逻辑动力和科学路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3).

(责任编辑 胡爱敏)

book=101,ebook=101

张梅,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教师,挂职于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街道办事处(邮政编码 250014)

D267.7

:A

:1672-6359(2012)04-0112-04

猜你喜欢
驻区街道社区区域化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社区学院培训掠影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社区学院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社区的党建“轮值制”
街道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强化分析
抚州高新区审计局积极探索对驻区单位使用地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调查工作
推进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建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