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府中日记》看徐志摩的学习生活

2012-08-15 00:44刘克敌
泰山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徐志摩日记诗人

刘克敌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

从《府中日记》看徐志摩的学习生活

刘克敌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

在民国时期浙江文人中,徐志摩以其天才的诗歌创作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一直获得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其成果早已蔚为大观。以其日记为资料来源,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考察其在民国时期的日常生活状况,从诗人之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活动角度,阐释诗人之文学活动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诗人内心世界的诸多因素,以加深对这位天才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徐志摩;日记;日常生活

徐志摩生前极为重视日记的写作,据陆小曼回忆,徐志摩生前对她说:“不要轻看了这两部小小的书(指《爱眉小札》——作者注),其中哪一字哪一句不是从我们热血里流出来的。将来我们年纪老了,可以把它放在一起发表,你不要怕羞,这种爱的吐露是人生不易轻得的”(《〈爱眉小札〉序》)。这一方面表现了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真爱,另一方面也说明徐志摩对日记的重视。又据徐志摩1926年12月28日日记,他当天送给陆小曼的新年礼物就是一部“曼殊斐儿的日记”,为说明其意义,徐志摩特别在日记中引用了该书前面的题词:“一本纯粹性灵所产生,亦是为纯粹性灵而产生的书。”至于本文所依据之徐志摩日记,是由虞坤林先生整理编辑而成的《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当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徐志摩日记汇编。由于这部日记首次公开了一度失散的徐志摩的《府中日记》和《留美日记》,可以认为是在徐志摩日记研究上一个重大发现。按照著名学者陈子善先生为此书所写序言中的说法,由于徐志摩的日记充分和真实地记录了诗人的情感经验,因此“徐志摩的日记,在中国新文学作家的日记和日记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有其独特的地位,相信认真的读者自会细细咀嚼体会。”

确实,相比于周氏兄弟几近单调简略的记事体日记,徐志摩日记的抒情性特别明显,也特别符合其诗人身份。陈子善先生评价说:“考察现有的徐志摩日记,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徐志摩的日记既是这位中国新诗坛祭酒毫不作假的生活真录,即真实的日记,同时也是优美隽永的散文作品,即上乘的日记文学,两者合而为一,这是十分难得的。”

不过,因为毕竟是日记,徐志摩自然还是会记录一些有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种琐事。本文即是侧重分析这些内容,并从这些看似单调乏味的记录中,尝试发现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

作为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生活,几乎是每人都要经历的生活阶段。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徐志摩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又是怎样看待且这些学习生活又给予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以怎样的影响呢?

1911年2月18日,是民国年间浙江最有名的杭州府中学开学之日,也是徐志摩的《府中日记》开始记录之日。次日,徐志摩由家乡海宁乘火车赴杭州,在到校缴费报道后因没有找到较好的可以租住的宿舍,只有暂时住在客栈。由于该日日记中有“夜间到清河坊商务印书馆购《学堂日记》并杂记簿各一”的记载,说明其前一天日记中的“今日惟日己未,学堂开学期也”之内容很可能是购买日记册后补记。在论述徐志摩这一段在府中学习生活之前,有必要对他所使用的日记册稍稍描述一下。

根据其旧历正月廿三日日记影印件,徐志摩所使用之日记为格式固定之专用日记本,按照每日一页设计,版式为竖排。每页右侧分为三块,上方除有旧历日期、气候外还有公历,日期之下是一则汉译之英国谚语,该日谚语为“一羽示风之方向,一草示流之方向”,据此推测其印刷日期当为20世纪初且距徐志摩购买日期较近。在谚语之下则为预记事件栏。中间部分自然是用来写日记用,空间为固定的六行,所以徐志摩在内容较多时就不得不将记不下者移入次日,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其日记大都内容长短较为一致了。最左侧为当日所上课之科目及事项,其下方为自修课目栏。

既为学生,则上课为徐志摩此时之主要生活内容。从其课程表可知,他当时所学习科目有算术、英文、国文、历史、地理、读经、讲经、博物、官话、图画等,总计有14门之多。每周上课六天,每天六节。其中以算术、英文课时最多,而纯粹的国文仅有两节,另有读经、讲经四节和作文两节,稍微和当今的政治课有些接近的是“修身”,每周一课时。而体育课倒有两节,分为“普操”和“兵操”。前者即今日之体育,后者则为军事训练内容。如此每周36课时,学生负担应该不轻。好在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很多课程教师常常因故不上,所以徐志摩日记中除了记录学习还有很多外出游玩、购物的内容就不奇怪了。自然,这也与其性格好动喜欢游玩有关。

在杭州读书生活,游览西湖必不可少。从日记中可知,徐志摩到杭州后的第一个月,就五次游览西湖,另有一次因雨取消。对于西湖之美,徐志摩在日记中多有描述,且看其日记中的第一次游西湖文字,时为1911年2月24日下午:

三人同至西湖游玩。乘湖船往游孤山,访林君之遗迹。时值早春,湖光明媚。梅花灿烂,诚仙人之乐地也。既出孤山,至唐庄,复至岳坟瞻仰忠臣之遗范,不觉令人肃然。游兴未赊,而日已将西下,爰即鼓棹而归。

这不就是一篇极为优美的游记么!短短数行,以富有诗意的文字表达对大自然美丽的感悟以及对民族英雄的怀念,其诗人天才在此已经得到表现。

由于家境优越,且杭州离家乡海宁很近,故徐志摩家人常来杭州,因此在其日记中看不到徐志摩有思念家乡亲人的文字。反之,他与几位同窗好友来往密切,一起外出游玩、购物、饮茶,忙得不亦乐乎。其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加之学习压力不大,又怎会有想家之念头呢?

不过,毕竟是年少且在外生活,饮食起居方面不会事事如意,因此我们从其日记中也会看到徐志摩及其同学不时有身体欠佳的记录。徐志摩所遭受之身体问题大都为感冒发烧和牙痛之类,没有什么大病,对其情绪变化影响不大。倒是杭州的天气时常引得徐志摩不快甚至感到郁闷,且看日记中几条有关记录:

今日为礼拜日,方期践蔡君之约以游西湖,不意天不从人愿,大雨如注。(3月5日)

中夜大雨。……枯坐寓中殊可闷。(3月6日)

饭后回寓拍球为戏,因天雨不止,殊觉闷闷。(3月10日)

三鼓时大雨骤下,至天明不止,而余辈乃懊丧无已,闷坐清斋,直至饭后天始雨霁。(3月12日)

杭州春天多雨,徐志摩自然知道,但还是感到心情郁闷,忍不住要在日记中发一番牢骚。日常生活中天气变化对人们情绪的影响本来就大,而徐志摩对这种变化也许更加敏感。

其实,对于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徐志摩虽然成绩优异,且感到压力不大,还是会流露出厌倦和无聊之感。不过相对于鲁迅在民国初年京城时抄碑的无聊之感来,徐志摩的这种“无聊”也许只能看作为“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的哀愁,是成长期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甜蜜的哀愁。好在徐志摩对自己的情绪变化比较清醒,每当自己对学习有所厌倦或者过于懒惰之时,他总能及时进行自我剖析,勉励自己要以学业为重。例如以下几条:

竟日除上班外,无所事事……余与赵乃抟、蔡春元戏顽,为学监所见,幸不见责。此后宜加检束,倘被记过,于名誉殊有关碍也。(4月4日)

多日嬉戏无所事,置读书于度外。今日上课反觉倦而不振,闲之为害也。……今考期已近,其将奈何!嗣今以后,苟能攻心于各科学,少事嬉戏,则又何患乎。(4月12日)

竟日除上班外,无所事事。或阅书,或闲谈,暇时尤多,在燕孙病房中看小说。余今日又学得一顽儿法:踢毽子。是课余常与三年级之来君之怡作此戏。(4月18日)

虽然课忙,伪也。笔懒实也。自入校至今,几曾见埋首终日哉。(4月27日)

倏忽间去星期日又五日矣,光阴一去不复回,能不怅怅。……略阅英文,闷极。(5月5日)

迩来笔懒甚,日记必间日作。各科学亦未加温习,仅稍稍读英文,偶演算术三四问而已。思所以愈其堕者,无术也。(5月15日)

上述日记说明,徐志摩在入学之后一个多月,当新鲜感消失自己逐渐适应学习生活后,由于学习压力不大,生活较为从容,反而导致其产生无聊与厌倦之感。虽然他也不时对此进行反省,但这种感觉不是那么容易就会消失的。另一方面,徐志摩入府中读书时不过15岁,正是青春年少、活泼好动之时。加之徐志摩极有天分,学习压力不大,所以爱玩爱动本为自然,其日记中多有此类记载也就不足为怪。其好友郁达夫于1931年12月11日写的纪念文章《志摩在回忆里》,对此有关记述可以验证:

大约是在宣统二年(1910)的春季,我离开故乡的去转入当时的杭府中学读书。……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一个十四岁未满的乡下少年,突然间闯入了省府的中心,周围万事看起来都觉得新异怕人。所以在宿舍里,在课堂上,我只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同蜗牛似地圈伏着,连头都不敢伸一伸出壳来。但是同我的这一种畏缩态度正相反的,在同一级同一宿舍里,却有两位奇人在跳跃活动。

一个是身体生的很小,而脸面却是很长,头也生的特别大的小孩子。我当时自己当然总也还是一个孩子,然而看见了他,心里却老是在想,“这顽皮小孩,样子真生得奇怪”,仿佛我自己已经是一个大孩似的。还有一个日夜和他在一块,最爱做种种淘气的把戏,为同学中间的爱戴集中点的,是一个身材长得相当的高大,面上也已经满示着成年的男子的表情,由我那时候的心里猜来,仿佛是年纪该在三十岁以上的大人,——其实呢,他也不过和我们上下年纪而已。他们俩,无论在课堂上或宿舍里,总是交头接耳的密谈着,高笑着,跳来跳去,和这个那个闹闹,结果却终于会出奇不意地做出一件很轻快很可笑很奇特的事情来吸引大家的注意的。

而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的爱着小说——他平时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而考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的最多的一个。

好在到当年5月中旬,徐志摩的这种“无聊”之感终于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5月17日开始,其日记中再也没有出现有关“无所事事”的记载。而标志这种转折者就是这天日记中的一首诗:

人生岁月白驹过,应事牢骚记咏哦。

书剑随身聊复尔,英雄得志又何如。

未能报国心空热,许作平民福已多。

窃叹我庐真自在,闲栽花木醉高歌。

可以把这首诗所体现出的对人生之感慨,视为府中学生时代徐志摩思想情感的缩影。次日之日记,徐志摩又写一长诗,题目为《题焚琴怨小说》。《焚琴怨》,据阿英《晚清小说目》著录,作者为黄端履,光绪戊申(1908)中国图书公司出版,但阿英本人也未见过此书。根据这题目以及徐志摩此诗内容,可以推断为言情类悲剧题材。值得注意的是徐志摩诗中流露出的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许多绿惨红愁内,总为峨眉诉不平。”接下来的三天,徐志摩日记用几乎全部篇幅抄写了岳飞的《满江红》,又创作了两首表达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诗歌,当是受时局变化刺激而作。1911年国内发生的大事主要有: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72名烈士葬身于黄花岗;5月9日,清廷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激起全国怒潮,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导火索;5月14日,长沙万人集会掀起保路运动,当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5月27 、28日,徐志摩接连听了两场大演说家安狄先生的讲演,一为“中国现势之缺点”,一为“将来之希望”。这两场演说对徐志摩的刺激极大,“一时可惊、可警、可耻、可憎之心齐起于脑中。……呜呼,余心碎矣!”

作为学生,徐志摩交往最多者自然是同学,特别是同乡同学。他本生性活泼,爱结交朋友,所以他在府中时与同学交往极为密切,且深受同学爱戴。不过,结交最密切者是他称之为“三知己”的燕孙、叔薇、仕章三人,他们也都是其海宁同乡。据统计,徐志摩《府中日记》共133篇,其中提及与上述三人交往者就有62篇,且很多篇中有较为详尽的交往记载,甚至连好友患病、回家等也被载入日记,可见徐志摩对这些同学的看重。除此外徐志摩与其他同学交往也很密切且关系融洽,从《府中日记》可知,他几乎每天都与同学一起外出,或游玩或购物或喝茶,不外出时也是和同学一起下棋、踢球、聊天等。作为学生,徐志摩的社会交往虽然因其天性活泼好动较之其他学生更多更频繁,但其实还是比较简单,且徐志摩对于家人安排的其他交往也并不感兴趣,例如据其7月9日日记,其父亲命他到家乡之商会,参与商议开设供学生实习之用商店事宜。根据其父亲的说法是为提倡商业、开通风气。但徐志摩显然不以为然:“此事于商业学堂则实有关系,余辈非习商者,则此又何为?”

按照20世纪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个人并非直接与某个社会阶层有关联,并非以这种直接的关系确认他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他通常是通过与某些特定的与其有更加实际关系者的交往来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而与同学和同乡的交往,无疑是作为学生的徐志摩最常发生的日常交往活动。从其日记中可以看出,由于徐志摩出身富商家庭且其人品为人俱佳,自然获得同学和同乡的尊重,与其来往者也多为家境富裕者。由此在徐志摩周围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朋友圈子,这个圈子对徐志摩的日常生活模式以及对其个人性格、思想等,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如在其4月4日日记中徐志摩就提到燕孙等人对他好玩好动的劝诫,认为“斯言诚确论,余气谨志勿忘”。徐志摩极为看重自己的这个朋友圈,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徐志摩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几乎所有的外出活动都是与同学同乡等一起参与,他一个人单独外出者寥寥无几。19世纪末叶以来,伴随着新式教育进入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和同窗、同门关系逐步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所取代。相对于传统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内涵上更强调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平等自然,在形式上则表现为由于所学科目增多,则可以被尊为老师的人数大为增加,结果是学生对众多老师的印象和崇敬程度也随之淡化。其次是同学之间的交往伴随着留学、从政等重大活动而日益重要,导致同学会和同乡会等交往组织成为维系同学关系的重要纽带。事实上,同学关系、同乡关系等作为个人交往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人们特别是文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最本质的也是最丰富的交往之一,因为它们都是基本建立在平等、自由(非强迫)基础上的交往。不过,这种平等和自由并不意味着交往双方的感情的付出具有同等强度。在徐志摩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的诗人气质决定了在这种交往中,他对同学、同乡所付出的情感强度往往更大、感受也更深刻,如:

今日下午五句钟,赴第一舍与潘君、金君等纵论小说、剧。谈略数千言,甚乐。(2月21日)

此时的徐志摩刚入府中三天,与同学只是刚刚结识,却已能与他们“纵论”,且达“数千言”,有“甚乐”之感了。其实在其同学看来不过是平常的闲聊而已,如果他们记日记的话,怕不会有如此感受和评价吧。不过,从徐志摩本人角度看,他如此兴奋的原因除却刚刚入学的新鲜感外,还与前一天和当日下午他连续阅读多达三册的小说《新西游记》有关,徐志摩评价该小说为“颇具讽意,此书非无益小说可比,以有言外旨也”。又如:

同出至清泰站闲步,见脚踏车甚多,往来驰骤于马路,甚自得也。既而至羊市街光华阁饮茶,谈笑甚欢,返寓已五句余钟。(3月3日)

20世纪初,骑自行车在杭州属于时尚,所以徐志摩注意到那些骑车者的“自得”神色。当然其同学可能也会注意到,但却不大可能记入其日记。至于后面的把饮茶时的谈笑甚欢也记入日记,就更是徐志摩这样情感丰富者才会如此。

作为诗人,此时的徐志摩虽然尚未正式开始诗歌创作,却已经具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情感表达力,除却偶尔有文言诗词的创作外,其日记语言也富有诗意,如:

是日为礼拜六,七句余钟赴舍。……余辈无聊甚,仅与仕章相击球为乐,拱垣则静坐窗下,悄然以思,一若有重优者,其人之静可以概见。(3月11日)

闷居小舟,遥观野外风景,当今三春之候,桃柳明媚以争艳于溪滨河畔,诚足为骚人逸士之吟咏料。惜余无大才,愧无以应此佳景。(4月7日)

当代美国学者阿瑟·阿萨·伯格认为:“记日志或日记是一种文学行为,和其他创造性行为一样,这种行为经常开发出就连作者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的观点和感觉。……在日记和日志里,除了时间的流逝之外,并没有作者意识到的线索。”的确,从很多日记中读者感受最多的,往往就是日记记录者对于人生之短暂和日常生活之单调重复和无聊的感叹,这种感叹因为日记所特有的私密性和随意性而显得格外真实和深刻。而《府中日记》时的徐志摩,尽管尚未作为诗人出现在世人面前,但从其日记中已经可以看出,诗人为挣脱日常生活的无聊和庸俗所做的一切努力,一个天才的诗人正在孕育和萌芽之中。总之,作为诗人,徐志摩的眼光往往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生活场景,并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所以他这一时期的日记,对于后人了解其学生时代的日常生活、交往情况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深入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了解徐志摩后来的诗歌创作和情感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

[1]虞坤林.徐志摩未刊日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克敌.鲁迅民国初年日记中有关日常生活之“无聊”的分析[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0,(3).

(责任编辑 闵军)

Study Life in Hsu Chih-mo from“Diary at Home”

LIU Ke-di
(School of Humanity,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36)

Among the intellectual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Hsu Chih-mo was especially paid attention to for his genius in creativity in poems and legendary and colorfulness in daily life experiences.Researches in studying him have been magnificent,however,this paper is a study based on his diaries to find out his living situations at his period,to position status in his living and communicating activities so as to understand how the poems originated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his inner hearts,thus to further grasp the essentials in this great poet and his works.

Hsu Chih-mo;diary;daily life

I206.6

A

1672-2590(2012)02-0069-05

2012-02-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A751044)

刘克敌(1956-),男,山东郓城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徐志摩日记诗人
花牛歌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偏 见
小评《徐志摩论》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