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幼儿兴趣在园本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2012-08-15 00:42张燕芳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
关键词:感兴趣小朋友教学活动

张燕芳

(吴江市莘塔中心幼儿园,江苏 吴江 215213)

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只要你用心翻阅,就会有精彩收获。现在很多幼儿园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园本化教学活动,但很多是从老师的自我感觉出发,从理论上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剖析,认为幼儿可能会喜欢玩哪些,对哪些可能会感兴趣。在实践中发现,这些老师设定的“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显得苍白无力,过多的还是老师的“自作多情”强加给了幼儿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从幼儿兴趣出发,有效地开展园本教学活动呢?

一、多带幼儿走进大自然,从孩子的眼里发现教育素材

蒙台梭利曾说:“大自然是二十四小时向幼儿开放的教室。”乡镇幼儿园没有先进的教育硬件,但有广阔的自然环境,多带幼儿走出教室,来到大自然中,从孩子眼中你会发现很多教育素材。

1.在一定的教育目标下带幼儿走进大自然,鼓励计划外的发现大放异彩。

《纲要》明确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适时引导。因此,幼儿园老师要做教育有心人,不仅要随时注意大自然瞬间的变化,而且要捕捉孩子眼中的兴趣与探究欲望,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有关的知识经验。例如在春天的主题活动中,我带领小朋友走进果园,目的是让小朋友观察果树的变化。在目标引领下,小朋友很快发现,许多果树长出了绿绿的小嫩芽,桃树、梨树、樱桃树都开出了红的、白的花。应该说,我的目标基本达到了,然而小朋友的眼睛里看到的并非只有目标下的东西,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小朋友也发现了同样的桃树,有的花开得很多,有的没几朵;还发现有的果树的叶子还只是小嫩芽,但枇杷树的叶子已经这么大了,有的还有很多小洞洞……其实这一系列计划外的发现,正是小朋友最感兴趣的话题。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那么,这也一定是最好的教育素材了。根据小朋友的疑问,我引导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很快他们就发现,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桃花会开得特别大、特别多,而在阴暗的地方,比如靠近围墙边或者被旁边果树遮掉光线的那几棵就相对开得少,有的甚至一朵花都没开……而对于枇杷树叶子上有很多小洞洞,小朋友也很快找到了根源,原来是叶柄上有很多绿绿的、灰灰的小虫子,于是就猜测:叶子估计是被它们吃掉了……通过这一探索与发现,小朋友知道了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也知道在春天温暖的阳光下,不仅植物开始生长,小虫子也出来活动了。

歌德曾说:“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那么,小朋友在自己的兴趣驱动下获得的知识,应该是印象最深刻的。因为兴趣的推动,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原来需要老师传授的知识变为幼儿自身的感悟与体验下得到,使所得知识更加鲜活形象。所以,面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现代幼教观,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素材,以趣激学,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

2.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带孩子进入大自然,并不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只要有适宜的天气、适宜的时间,就可带幼儿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也许有时候带他们出去只是纯粹玩玩、走走或是散散心,然而不要以为这种完全自由的活动是没有质量的活动,正好相反,在自由、轻松,特别是没有任何导向性的活动中,幼儿体现出来的兴趣才是最本质、最原始的,也是真正由心而发的,那么,这时候获得的教育素材肯定也是最有价值的。

例如把“走进田野”设计成一个实践性教学活动,老师有预设的目标:让幼儿认识当季的蔬菜,知道它的播种方式等田间的基本常识。那么,这样一次活动只能算是“搬到户外的教学活动”,以为解了“枷锁”,其实不能给孩子真正的轻松自由。但如果老师能够真正放手,做到没有导向性动作、暗示性语言,只是给幼儿绝对的自由自在,你就会发现:大片大片的青菜、萝卜并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吸引他们的都是田间的小野花、狗尾巴草,走窄窄的田垄,争着吹蒲公英,等等,他们往往对这些常被大人称为“旁门别类”的东西最感兴趣。如果你是一位有心的老师,就会发现这是多么有价值的教育素材。新《纲要》强调“来自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的”。那么,捕捉幼儿最自然、最原始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兴趣,将其转变成教育素材,帮助幼儿构建有关的知识经验,我想这也是《纲要》精神所要体现的真正含义。

二、多观察幼儿的自发活动,选择适合的组织形式

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都知道,爱玩、好奇是学龄前儿童的天性,陶行知先生也提出“做中学”、“玩中学”。但是否只要是玩的就一定会吸引幼儿?其实不然,幼儿是一个个独立的、具有生命力的个体,有着独立的思想,爱玩什么、对什么好奇,在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环境,他们的兴趣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教育并不是仅靠老师的经验与理论书籍就能掌握的,还需要老师对当前班级幼儿进行了解并时刻观察,只有在观察幼儿兴趣后进行的教育活动,才是真正从幼儿出发。

例如在一次散步时,小朋友提议要去果园走一走,我带他们到果园后,很多小朋友开始“不安分”起来,队伍成了小蛇状,有的还顺手扯起了草……在允许他们“玩一玩”后,小朋友立刻“成鸟兽散”,各自玩乐,有的在草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东瞧瞧西看看,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宝贝,有的在果树间窜前跑后,有些小女孩则是结伴寻找小野花……孩子爱跑、喜欢搜索等天性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发现了孩子间的不同:活泼好动的孩子喜欢奔跑,内向喜静的孩子则更多的是走走看看,但相同的是大家都喜欢探索新玩法、寻找小玩意儿。根据从孩子处得到的讯息,我设计了健康活动《林间寻宝》,用小椅子搭建成错落的树林障碍图,在树林尽头则将许多动物、水果等图片藏在一块大布下,顺利通过障碍物的幼儿可以到这里寻宝。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通过树林,规则是不能碰椅子。因为椅子摆放的位置有近有远,并非一成不变,完全符合幼儿喜欢探索的心理特点,很好地激起了幼儿的挑战性;而在“树林”另一头的“宝藏”还是未知数,更强化了幼儿顺利通过、一探究竟的欲望,这一设计也非常符合幼儿喜欢探索的特点,从而使活动意义在幼儿之间变得积极起来。在这种主动探索活动中,幼儿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重要的是探索、创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

真正的兴趣是将幼儿的内部需求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缔结物”,是幼儿主动投入和参与活动的心理状态;拥有真正的兴趣,其外部表现绝不仅仅是愉快,而是通常伴随幼儿自发地付出意志和努力的活动,从幼儿当前兴趣出发,围绕他们喜欢的内容、形式而开展的活动,才是最有效、最利于幼儿学习的。

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的宝库,教师要树立“时时是教育,处处有素材”的观念,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充分挖掘孩子身边潜在的教育资源,将自然资源搬进课堂,使课堂文化更绿色、更环保。

[1]沈红.有关生成活动的几点思考.

[2]范伟.乡土文化:教育的根基.

[3]梁艳.开启田野主题活动的一把钥匙.

猜你喜欢
感兴趣小朋友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更 正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找茬儿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