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中“生”字的义项、用法和功能

2012-08-15 00:42周金萍
文教资料 2012年27期
关键词:词尾灯会词缀

周金萍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五灯会元》中“生”字,不论是作为一个词,还是作为一个构词词素,其用法都灵活多样。对于“生”的某些特殊用法,虽有学者论及,但语焉不详。笔者欲从《五灯会元》中“生”字的穷尽式的研究出发,并结合相关文献,试图对其义项、用法和功能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延续原始语义系统的动词

试举《五灯会元》中动词“生”的用例,如下:

杭州盐官海昌院齐安国师,海门郡人也。姓李氏。生时神光照室。(卷三)

太子闻已,心生欢喜,即逾城而去,於檀特山中修道。

曰:“不共甚麽命?”师曰:“长生气不常。”(卷六)

若圣人降生,则此草生於净洁之地。(卷三)

园树生耳如菌,味甚美。(卷三)

师曰:“老僧近日舌上生疮。”(卷四)

於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於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卷一)

二、体现积极情感态度的名词和形容词

“生”字所记录的词语系统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正方向”,体现着肯定、积极的情感态度。

(1)名词

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卷三)

师曰:“道他欠少甚麽?”曰:“为甚麽有六道四生?”(卷三)

师曰:“不要三拜,尽汝一生去。”(卷十)

以上名词“生”字例,都含有生存、活之义,与“死”相对。“一生”即人活着的一个周期。这类“生”字,体现一般名词的语法功能,可作主语、宾语。

(2)形容词

问菜头:“今日吃生菜,吃熟菜?”(卷四)

良久曰:“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卷十二)

闰月五日剃发澡身,告众讫,跏趺而逝,颜貌如生。(卷十)

问:“欲”达无生路,应须识本源。如何是本源?”(卷七)

问:“如何是平常无生句?”师曰:“白云覆青山,青山顶不露。”(卷十四)

以上几例“生”字含有“新鲜”、“鲜活”、“熟悉”之义,均体现肯定、正面的价值评判。从古至今,在人类的价值判断中,最基本的注意,莫过于人类自身的繁衍和物的增产,因此,人类很早便形成的生与死、存与亡、消与长……这些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的价值评判,并且这些价值评判,会一直传承下去。故“生”字这些记录“正方向”情感态度的义项也必将成为固定的基本义项在词义系统中生生不息。

三、义项与现代汉语同中有异的副词

在现代汉语系统中,“生”作为副词义项主要三种:一为生硬、勉强,如:“生拼硬凑”;二为活活地,如:“生吞活剥”;三为很,如:“生恐”“生怕”。“生”既可以用来表示状态又可以表示程度。作为副词的“生”,《五灯会元》中可见其义项二的用例与现代汉语中副词“生”义项二用法同,都可作状语,如:(1)师曰:“唤来。”一时生按著。(卷七)(2)有句无句,明来暗去。活捉生擒,捷书露布。(卷十四)

《五灯会元》中的单音词“生”,还可以表示“天生”义,这是现代汉语所不具备的。如:敏质生知,慧辩天纵。(卷十五)

另外,《五灯会元》中未出现单音词“生”,表示“很”义的用例,但可见其跟“甚”一起构成双音词“甚生”作为并列式副词修饰动词的用例,表示“很”义。如:(1)师曰:“绍卿甚生怕怖。”(卷七)(2)老胡开一条路,甚生径直。(卷十八)

四、未进入现代汉语系统的助词

“生”字究竟是与前面词根构成派生词的词缀,还是纯粹的单音助词,这并不好分辨。就笔者愚见,这还得看跟“生”字发生关系的是词根还是句子。与词根联系较紧密,意义与之相关凝合的就是词缀,反之,与置于“生”字之前的双音或单音形式联系不紧密,且其语义和语用需要放在整个句子或分句中考察的则是助词。“生”作为助词是十分罕见的语法现象,《五灯会元》中仅见两例:(1)师曰:“会得即无生。”曰:“未会在。”师无语。(卷三)(2)夜里暗双陆,赛彩若为生?无事珍重!(卷三)以上两句“生”加在句子的末尾,起到了对句子所表述的事态进行强调、认定的作用。其功能和意义非是构词成分,而是句法成分,相当于“了”。但,最终这种“生”的用法并没有进入汉语系统,这大概是由于当时“了”的用法已经普遍且稳定,“生”没存在的必要。

五、构词能力甚强的词缀

1.用作形容词词尾

这在《五灯会元》中,是很常见的用法,构成“形容词+生”的形式,表示某种状态。该形容词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如:(1)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卷四)(2)问:“如何是凤山境?”师曰:“好生看取。”(卷十四)

“形容词+生”的前面,经常有程度副词“太”的修饰,这种情况比没有“太”修饰的情况更多见,《五灯会元》中几乎每卷都有此结构。如:(1)弥曰:“用礼何为?”师便掌。弥曰:“太粗生!”(卷四)(2)扫地次,道吾曰:“太区区生!”(卷五)(3)曰:“太寂寞生!”(卷十三)

2.用作代词词尾

词尾“生”可放在疑问代词后面构成“怎生”、“何生”、“何似生”等词充当状语、定语、主语、谓语。如:

德山一日谓师曰:“我这里有两僧入山,住庵多时,汝去看他怎生。”(卷七)

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后初,何生为正?”(卷二)

师曳履,且行且语曰:“将烛来,看其面目何似生?而致名喧宇宙。”(卷十七)

“怎生”、“何生”、“何似生”相当于“谁”、“怎么”、“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五灯会元》中,“作么生”是最常见的用法,如:

峰勤和尚把住云:“今日喜得个同参。”师曰:“作么生是同参底事?”(卷十九)

时有一僧随问赵州曰:“上座礼拜便出,意作么生?”(卷三)

师曰:“耳朵在甚么处?”曰:“一句分明该万象。”(卷二十)

正当酎么时,一句作么生道?(卷二十)

以上四例中“作么生”分别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生”与“作么”密不可分,接在疑问代词后面的“生”,已经虚化为音节,仅是无任何意义的词缀,与代词一起构成派生词。

3.用作动词词尾

“生”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作为描摹某事物所具备的某个动作的状态,可理解成:“……的样子”。如:

问:“如何是想生?”师曰:“兔子望月。”(卷十三)

有婆曰:“太无厌生!”师曰:“饭也未曾得,何言太无厌生?”(卷十一)

4.用作数词词尾

这种用法是《五灯会元》中最特殊的用法,《五灯会元》中仅见两例。笔者搜索其他文献,未曾见有此用法。“生”用在数词词或数词性词组之后,表示事物量的状态,即:

僧曰:“此童子见解如何?”师曰:“也只是一两生持戒僧。”(卷七)

上堂:“据道而论,语也不得……才起一念追求如微尘许,便隔十生五生。更拟管带思惟,益见纷纷丛杂。不如长时放教。”(卷十八)

5.用作名词词尾

《五灯会元》中“生”可接在名词后面,构成“太+名词+生”,整个结构带有前面所说“太+形容词+生”的功能,即表示某种状态。如:师曰:“太俗生!”其僧便合掌。师曰:“太僧生!”僧无对。(卷三)“太俗生”表示过分像凡夫俗子的这种状态。“太僧生”表示过分像僧人的这种状态。

据现见文献看,近代汉语词尾“生”产生于唐代。唐代词尾“生”多用于形容词、名词、代词、动词之后,如:

五嫂曰:“张郎太贪生,一箭射两垛。”(《唐人小说·游仙窟》)

白发应全白,生涯作么生。(贯休《怀周朴、张为》)

师向老宿曰:“这个行者,何不教伊?大无礼生!”(《祖堂集》卷四,丹霞和尚)

《五灯会元》中“生”的形容词、名词、动词词尾的动能和意义与唐代的无别。用作数词词尾的则是新现象。

明清时期,“生”作为词尾只出现在“怎生”、“好生”“偏生”等几个固定的词中,起衬音作用。如:

圣上一时要人,怎生答应?《型世言一回》

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水浒传三回》

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配合。《水浒传二十四回》

现代汉语中,除了个别方言词如“怎生”、“好生”等,以及像“医生”这样的名词后缀。“生”作为词尾已经不多见。

余论:

汉语词汇系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它既稳定又富有变化,每个时代词汇,都有其自身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五灯会元》中“生”字也不例外地融合了这两个特点。它的义项、用法和功能一方面来源于上古、中古词汇的继承,另一方面来源于北宋至南宋之交这个特殊时期的创新,有着很强的时代烙印。在历时发展中,“生”字所代表的词义从单一到多元,用法和功能也不断丰富,但其基本义项和基本用法始终稳固不变,直到现在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曹广顺.近代汉语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刘志生.论近代汉语词缀“生”的用法及来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VOL15(2):108-110.

[5]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Z].上海:社会教育出版社,1998.

[6]吴世勋,王东民.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词尾灯会词缀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灯会
-CK Sounds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春节灯会
释西夏语词缀wji2
试析否定词缀在汉维语中的不同表现
类词缀与词缀的共性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