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背景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再思考

2012-08-15 00:42罗汝珍
文教资料 2012年20期
关键词:精品课精品课程资料

罗汝珍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高校扩招以来,教学质量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与水平,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1]2006年11月,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关注度。2007年,高职高专采用独立指标体系评审。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加强,总量不断增加。截止2012年,有教学团队维护的5844门课程已经录入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其中,国家级精品课1041门,省级精品课2637门,校级精品课2166门,涉及20个专业大类,84个课程门类,计划的课程门类中,管道运输类和部队基础工作类目前处于空白阶段。[2]课程建设总量的增加成效如何,是否达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是否起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所有这些都值得研究者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参与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各专业大类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根据网站提供的数据表明,各专业大类基本上构建了国家级、省级和院校级为基础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且以省级精品课程为主,其次是院校级精品课,再次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形成了一个不太规整的梯状模型。

目前精品课程总数排名前五位的是电子信息、制造、财经、公共基础、文化教育。排后五位的是水利、公安、环保气象与安全、法律、公共事业。在精品课程体系中,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院校级的精品课程,电子信息、制造、财经都是三个总量较大的专业大类,而水利、公安、环保气象与安全则是总量较少的专业大类。以精品课总数居于前三位的专业大类来看,不管是一级学科专业还是二级学科专业,基本上以省级精品课程为主,其次占比例较大的是院校级精品课程,呈现不太规整的梯状模型。

(二)各专业大类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课题组成员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国家精品课资源网上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从总数位于前三位的专业大类中抽取,每个专业大类抽取1门进行推广现状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电子信息大类抽取了《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课程,这是国家2007年立项的精品课程建设,从国家的网站上能获得的资料信息是:课程概况包括:课程简介,教师团队、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试卷、参考教材,无法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资料。在建设院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站上也无法找到更多的相关资料。

2.财经大类抽取了《成本核算实务》课程,这是2009年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获得立项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国家资源网上能获取课程概况的所有资料,课程内容资料也很丰富,尤其在课程示范作用上,获得了同行院校的认可,山西、深圳、河南等相关职业院校前去参观交流。

3.制造大类抽取了《设备管理与预防维修》课程,这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获得立项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从建设学院的网站上,获得了课程设计与实施、特色与创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技术服务、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制度与保障等简单的信息情况。从教学效果来看,都是2009年以前的情况,2009年以后的情况很少,除了2009年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技能邀请赛,取得了较好成绩外,没有其他的报道。

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通过对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数据资料表明,目前精品课程的建设在体系建设和质量建设及其推广管理上都存在一些不足。

(一)精品课程体系的规模、质量与整体结构不协调

按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规模上,应该是院校级精品课程多于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多于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结构上,应该是比较规整的梯状。但是,现有资料表明,绝大部分专业的院校级精品课程总数没有超过省级精品课程。这表明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还存在不稳固之处,有的省级精品课程可能根本就没有开展院校级的课程建设工作,在集中了一些人力和物力之后就申报了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这样的课程建设工作存在很明显的隐患。

(二)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应

从抽样的几门课程来看,在建设的平台上是属于国家资助的精品课程,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应该得到了国家和学校的大力支持,相对于省级和院校级的课程建设具有明显的优势,无论在校内外都应该起到示范效应,在同专业课程中也应该起带动或者推动的作用。可是,从网站上提供的资料来看,各门课程缺少的就是教学效果资料,有的也大部分是课程建设前的报道资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课程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但是在国家精品课程立项后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还停留在立项时的水平。同时可以看出,建设院校在立项建设后做的相应工作没有达到外界预期的目标,也没有在建设后做好积极的推广工作。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不管是国家级还是省级、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科学合理的管理是促进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抽样的课程中,都是属于国家级的精品课,应该在质量的要求上比省级和院校级质量要求更高、把关更严。为什么抽样调查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呢?主要原因应该是管理不到位。第一,管理的现代化手段不到位。国家级精品课程应该在国家级的网站上能查询到所有的相关信息,建设院校应该把所有的建设重点资料上传到网上,以供同行学习借鉴。但是,有很多需要的资料却无法查询,这严重阻碍了课程的推广。第二,管理方法不科学。科学的管理方法应该能让对象按照既定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但现有资料表明,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在质量上并没有达到既定的要求。第三,宣传推广方法不到位。外界无法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资料与建设院校推广方法和手段有必然的联系。

三、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专业大类精品课程的宏观调控措施

第一,加强精品课程质量的管理,进行专业细分,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重新调整专业内部的布局,根据具有战略性的新型产业来建设精品专业,建设高质量的精品课程。

第二,加大对处于弱势状态专业大类课程建设的扶持力度。有的专业大类由于开设的专业和学校相对比较少,在师资队伍的结构上没有足够的优势,对于教学内容、方法、教材等方面的改革没有充分的基础和实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建设和专业的发展。

第三,坚持精品课程的内部和外部体系协调发展的道路。精品课程的内部协调是指在一个专业内部,各门课程齐头并进。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从全面服务于专业建设的需要出发,对一个专业所涉及的课程采取全面建设的方法,这样才能让精品课程真正为专业建设服务。目前一般的专业至少开设了10门课程,核心技术课程也有将近一半,但有的精品课程却只有2—3门,因此,要对精品课程、专业设置和开设专业学校的数量与质量进行宏观调控,尽量使课程、专业和学校在数量上保持合理的比例,在质量上起到全国示范的作用。

(二)加强精品课程的效果追踪评价与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它能对专业建设起促进作用,在同行业中起示范辐射作用。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不是应急工程。因此,职能部门应该在项目建设完成的时候评价其效果,即对专业促进的效果、对学生知识技能提高的效果、对学生就业的促进效果、在行业中的影响效果及在同行中产生影响的效果,并且制定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的评价。在评价的时间上,每年都需要建设部门上交效果评价报告,职能部门采取抽样不定期的调查方法,对评价报告进行核实,需要这门课程在建设后的至少五年内能在同行中起示范性作用。对于效果良好的精品课程,国家应该给予额外的资助,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

(三)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加强质量管理、强化精品意识。

建设的质量高低在于管理理念的指导。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各管理层必须选取合适的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指导。在有代表性的管理理念中,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于建设过程的管理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精品课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也是提高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管理的现代化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先进性。因此加强精品课程的现代化手段,建设和维护好网站,完善网络资源,对于课程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杜绝为评估而建设的心态,要树立常态意识和精品意识,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团队成员必须从自身建设开始,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把自己打造成为学校的骨干、精英。所有教学人员在骨干和精英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建设好各级精品课程。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EB/OL].http://info.jyb.cn/jyzck/200604/t20060403_14296.html.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EB/OL].http://course.jingpinke.com/#002.

猜你喜欢
精品课精品课程资料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网络教育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基于知识管理的精品课知识共享的研究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