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文化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2-08-15 00:45高剑华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词语汉语词汇

高剑华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一、现代汉语文化词

文化词就是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文化意义包括了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文化词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社会变革等密切相关,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文化词和其他词汇一起组成了语言的底座,与语言紧密相随,在语言中也随处可见。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如果不了解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那么在学习这个民族的语言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凡是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东西,诸如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事物、新观念、新工具和新行为,它们都会雨后春笋般地在语言中得到呈现,而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敏感的部分,现代汉语中文化词是逐渐增多的,比如由教育部和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在2007年发布的《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就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他们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汉语教学,只不过是教学的对象不同,是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汉语就是汉文化的载体,学习汉语就必须把握汉文化,词汇比语音、语法的文化色彩更为浓郁明显。因此,要把握汉文化,学好汉语,留学生必须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汇。

二、文化词的分类

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口语很容易学会并应用,但是经常在会话中或者阅读中出现障碍。因为文化词不能仅凭字面意义来领会,而是要充分了解了该民族的文化,才能明确其特定含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词汇

1.受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所产生的词汇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及丰富的物产资源,这些词语在其他许多国家的语言中是没有的。如“戈壁”、“梯田”、“熊猫”等,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多种传播手段的应用,使得这些事物越来越广泛的为世人所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经不再属于难点问题。

2.受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所产生的词汇

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仅从最为贴近生活的衣食住行来说,我们就可以列出很多这样的词语。

衣:旗袍、哈达、冠冕

食:窝头、奶茶、豆汁

住:窑洞、火炕、吊脚楼

行:滑竿、轿子、爬犁

教授这种词语时,可以结合实物和图片,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再讲解其有关的文化内涵。

3.在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下产生的词语

这样的词语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往往很难在学生的母语中找到相对等的词语。如“科举”、“和亲”、“知青”、“个体户”、“配给”等。

往往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难分清的是汉语中对于亲属的称谓,以及社交称谓。

如果不讲清楚有关的制度,就无法了解这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4.在特定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产生的词语

这类词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如“属相”、“吉日”、“天人合一”等,这一类词语不仅仅数目众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而且没有完全等义的对译词,必须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解释。

(二)具有比喻象征意义的词汇

象征词语是在长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它深刻地反映出了汉民族的心理定势和文化。如常用松、竹、梅来比喻人品高洁的人;用莲花来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以兰来比喻高雅之人等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立足中国文化背景,对照留学生的文化背景,来分析这些词语。同时,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避免误会,甚至伤害民族感情。比如中国人以“走狗”来比喻为坏人卖力的人,“狗”多含贬义;但是在欧美国家,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没有贬义。

(三)含意丰富的熟语

成语、俗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往往有一定的出处,或者是运用了修辞手段产生语义变异而形成的。

对外汉语教学要在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如:“破釜沉舟”是把锅砸破,把船凿沉,但实际意义是“下定决心做事”;再如“飞机上挂水瓶”,则是表扬某人“水平高”等等。只有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汉语知识后,才能理解这些熟语。

(四)数字词、颜色词等

在汉语中,数字词和颜色词往往有具有特定的含义,甚至颜色词还出现了等级的差别。如“白色”表丧事;“黄色”从汉末就成为帝王之色;红色则表示喜庆等等。数字词也蕴含了人们的好恶,中国人比较喜欢数字8,因为跟“发”谐音,不喜欢数字4则是因为跟“死”谐音。让学生明白了这些好恶的原因,更能帮助他们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

三、文化词的具体教学方法

语言的三要素是指语音、词汇、语法。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中承载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渗透了汉语的各个层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注重汉语与汉文化的联系。

(一)语音

1.汉语中的特殊词语——连绵词。

是“联绵词”、“连绵字”的别称。双音节语素的一种。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这两个字有的是声母相同,如“慷慨”;有的是韵部相同,如“窈窕”;有的是同音重复,如“孜孜”;还有的两个音节没有什么关系,如“嘀咕”。前三种连绵词的存在加强了汉语的音乐性。连绵词不能拆开使用,很少的因修辞需要而分开(如“天翻地覆慨而慷”)也不能拆开来解释。连绵词不能就字面来进行解释,如“仿佛”不能解释为“模仿佛爷”。此外,双声词语其中一字可独立成义,另一字不能独立成义,也归入连绵词行列,因为这些词也只能是一个语素。如“寂寞”,“寂”可独立成义,“寞”不行,所以“寂寞”也算是连绵词。

联绵词还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包括在单纯词中,它包含了双声的,如“仿佛”、“伶俐”等,也有叠韵的。

连绵词有以下三种类型:

双声词。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伶仃”“蹊跷”。

叠韵词。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骆驼”“徘徊”。

非双声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指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连绵词。

2.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字达到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难点。谐音双关常应用于歇后语中,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就很难理解这类文化词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二)词汇

汉语的历史悠久,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词汇。由于地域范围的辽阔,除了共同语之外,还存在大量的方言。此外,由于使用场合不同,还分为口语和书面语。汉语的词义除本意外,往往还有比喻义和引申义,这些比喻义和引申义和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词的表层含义,还要通过引导、比较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搭配意义,语法功能等深层含义。加强文化意义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法

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它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靠语序、虚词、重叠来表示。

以语序为例,汉语的语序排列是从大到小,而西方语言则正好相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凡事以集体为先,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处理问题从整体入手,注重对事物的宏观把握。西方文化是注重个体差异,强调个性,以个体带动整体。

综上,我们可以说,汉语的三大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共同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通过语言教学,达成文化交流。加深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汉语国际推广决不只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国文化一起推向世界。”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点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必须了解甚至掌握该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不能只注意语言,而忽略了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必须把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作为对外汉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树立起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观念,把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将传播中国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对语言的习得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对于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因此,强调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特别是文化词的教学,本身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

第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拓展知识面,了解有关的文化知识。

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化,尊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整体性和有机性,由衷热爱中国文化,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充实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文化差异,尤其是学生的母语文化,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这种负迁移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导致交际双方产生误解甚至冲突。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本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使教学的内容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

第三,利用各种手段在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与知识,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如照片,幻灯,录像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进行学习,比如在中国传统节日时,可以带领学生感受节日氛围,进行相关的活动。

五、小结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沉淀,有其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特征。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哲学、建筑、政治、法律等。狭义的文化则是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包括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和生活惯例、交际习惯等。

让留学生在掌握正确的语言知识同时,对外汉语教师也有责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可是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还有的教师自身欠缺文化知识。因此,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语言文化知识修养是对外汉语教师的一个努力方向。每个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文化知识的讲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国别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适当渗透文化词,这是对外汉语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的对外汉语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1]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3]吕必松.关于语言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

[4]王苹.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贵州大学学报,1996.

[5]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7]王治理.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8]亓华.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猜你喜欢
词语汉语词汇
容易混淆的词语
学汉语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找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