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亨廷顿与福山的文化争论探讨国内政治文化的发展途径

2012-08-15 00:45段朝霞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亨廷顿福山民族性

段朝霞

(大连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1)

塞缪尔·亨廷顿和弗朗西斯·福山的争论,使得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位置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理论界备受关注。福山的核心观点为文化是可以改变的,世界各国迟早都会走向西方式的民主,虽然在此过程中一些国家会由于缺乏与文化相关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性条件而遭遇许多困难与挫折。而亨廷顿则确信冷战的结束使各国摆脱了意识形态认同,在经历一阵纷乱之后会重新回到对传统文明的认同[1]。世界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多极和多文明的格局,文明的冲突将成为把握未来一个时段内国际政治的新范式。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亨廷顿和福山的观点可能将在未来若干年内长期掌握西方国际关系讨论的话语权。

正如亨廷顿所说,人类群体之间的关键差别是他们的价值、信仰、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不是他们的体形、头形和肤色。我们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不愿失去自己的文化符号,都不愿意沿着福山所预设的轨道前行,但又不固步自封,拒绝西方民主文化的先进成分,我们需探索出与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政治文化策略。

一、提高本土政治文化的吸收能力

对于亨廷顿来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坚硬的内核,这个内核是不可打破的,也是无法根本改变的。由此,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非西方国家可能会发生民主化,但绝对不可能西方化,亨廷顿的推理实质上是透露出他对西方霸权丧失的担忧与恐慌。我们需认识到不同的文明的确是有冲突的,但又不能将全世界的人都归到各大文明的麾下,然后各自为自己的文明背水一战。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种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派伊(Lucian Pye)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等,其作用在于赋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因此,我们的政治文化策略要在坚守我国传统文明、价值、信仰和具有我国特色的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之上,强调东西结合与古今结合,创新政治文化体制,使我们的本土政治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自身的文化符号属性并不断地焕发生命力。

近来,文化保守主义借着国内民族主义的崛起而逐渐复苏形成现代新保守主义。他们反省全盘西化论的弊端,提倡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用于统摄西方贡献出来的物质文明,拒绝西方民主文明的精华。

文化保守主义从表面上分析,似乎是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当然客观上也确实起到了激发民族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作用,并且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现代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是,文化保守主义在分析外国政治文化时,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对西方的政治文明视而不见,甚至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对内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略了自己的短处,从而导致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将外国政治文化的精华当作糟粕抛弃掉了。如果疏忽了传统政治文化中所存留的与当今社会发展相抵触的文化因素,不注重对旧有政治文化的分析和改造,就会妨碍政治文化的自我更新。而轻视外国政治文化,反对合理吸收和分析借鉴外国政治文化,就会形成政治文化的自我封闭,这种自我封闭所形成的饱和状态必然使我国的政治文化丧失发展的动力。因为,虽然文化的民族性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同时又要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吸收各民族文化而构成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但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社会的衰落,近代中国没有创造出先进的近代政治文明。这样,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建设,就难免缺少可资借鉴的国内近代政治文明资源。邓小平曾尖锐指出,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中存在着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个人迷信、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以及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经历了完整形态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现代民主观念取代了封建等级观念、现代民主制度取代了专制制度,从而开启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新篇章。而且,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政治文明是直接为着反封建的目的、并在长期的反封建斗争中得到发展的,借鉴西方政治文明成果必然有助于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因素。因此,我们需反对狭隘的政治文化保守主义,要勇于吸收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提高本土政治文化的吸收能力。只要是科学、合理、有效率而且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就可以大胆借鉴和吸取。

二、坚持政治文化教育的民族性

学术界都认为是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首先把政治文化纳入政治科学领域的。他在《比较政治学》中,就把政治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这里,阿尔蒙德就把政治文化界定在民族范围之内。其后,人们在研究政治文化时,都十分关注政治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政治文化的民族性构成政治文化的重要属性,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区别于西方政治文化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社会政治心态,应是民族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是联结一个民族政治共同体的纽带。每一个民族由于在政治文化上具有共识,从而使人们对该社会的政治共同组织产生认同感,因而该民族才富有内聚力,而这种内聚力正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于世界舞台的基础。

在政治文化的推广过程中,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育是政治态度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且它也是最可用的手段。教育的巨大优点就是,那些当初花费了多年才发展出的技能,一旦为某些人所掌握,他们就能够非常容易地传授它们。教育能够发展政治文化的许多重要内容,能够培训个人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技能。通过教育个人能够学习怎样收集信息,能够学会与大众媒介接触;个人能够了解政治的正式结构,以及了解政府结构和政治结构的重要性。此外,人们有可能通过教育来传播民主参与和民主责任的明确规范。基于教育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政治文化教育的内容就要体现出民族性。因为在福山看来,不存在“坚硬的内核”,文化是可以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化而逐渐改变的。而政治文化的民族性能够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类型的基本特质,使其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因此,我们坚持政治文化教育的民族性是避免走福山所预设的西方式民主化道路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政治文化教育的内容就需要反映出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品性、人格追求、伦理情趣等,体现出政治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地成为一种政治文化定势,并深入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灵和行为习惯之中,取得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从而使我国继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后进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建设。当然,在世界文化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教育进行结构性整合,但这一整合必须以不丧失民族性为前提。

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然而,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仅仅能够创造政治文化的某些成分。学校能够传授与政治参与相联系的认识技能,但是,它们能够传授那些作为政治文化重要成分的、起基础作用的社会态度吗?教育能够传授社会的信任和信赖吗?它能够用这些社会态度来促进政治过程的普及吗?当然不能,正规教育不能在时间上完全替代政治文化中其他一些成分的创造,政治文化多是通过政治社会化这个途径实现了其传播和积淀的,阿尔蒙德也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3]因此,补充正规教育的一种方法就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提高公民的政治社会化参与水平。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托克维尔曾指出:“在治理人类社会的诸法规中,似乎有一条法则最为准确无误、明确易见,即倘若人类要保持文明或要变得文明,就要在社会地位平等发展的同时,使其相互联系的艺术也以同等的比例得到改进和发展。”[4]目前我国已经历了社会和经济的变革,其中包括都市化、识字率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扩大等,这些变革提高了人们的政治意识,增加了人们的政治需求,扩大了人们的政治参与。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体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而迫切要求我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社会中大量地存在着独立于中央国家权力的组织,伴随着公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其所带来的空闲机会使一定的国家易于形成这样的组织。而且一个国家的公民,越是富裕,其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参与自愿性组织。这些组织发挥着许多对民主政治非常必要的功能:他们可以作为对抗政治权力的力量之源;可以作为新观念的土壤;他们可作为观念传播的渠道,尤其是将反对的观点传播到很大的一部分公民中去;他们同样可以训练人们的政治技巧,帮助人们提高政治兴趣品位与政治参与能力。为了抵御这些组织的消极作用,我们就更需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而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入手,特别是从制度建设入手,挖掘我们发展模式的软实力。人们已普遍认同文化是软实力的主干要素,但在多层次的文化结构中,政治文化居于核心层,并借助于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的力量制约着其他文化存续的方式,从而发挥其主导作用。因此,在国家内部软实力方面,政治文化通过对政府能力与公民素质的强大影响,以及在国家外部软实力中通过对外交政策、国家形象建构等的强大影响,来显示它在国家软实力中的核心地位与基础性作用。另外,中国的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应当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国际社会的意识形态壁垒,甚至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偏见,在此基础上研究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策略,努力在世界范围内占据思想文化的制高点,解决价值观的定位问题。

总之,政治文化是当代西方政治科学发展的产物,但在政治文化传入我国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不但汲取了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的科学性成份,而且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理论体系。在面对亨廷顿与福山的文化争论时,我们一方面不要惧怕西方政治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提高本土政治文化的吸收能力,因为正是在吸收的过程中我国的本土政治文化才得以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有效地防止在吸收过程中出现政治文化西方化,在政治文化的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出民族性,在政治文化的非教育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以弥补教育的缝隙,建设现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1]周琪.亨廷顿与福山的分歧:文化与国际政治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8).

[2][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3][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4][美]阿莱克西·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C].菲利普斯·布拉德利,编.纽约:克诺夫出版公司,1945(2):118.

猜你喜欢
亨廷顿福山民族性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模仿人类“尬舞”的动物们
生命的约定
——电影《郭福山》主题歌(男中音独唱)
新药可减少亨廷顿病患者毒性蛋白
亨廷顿病的症状与治疗
福山凹陷美台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
阳光 沙滩 冲浪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血色红宝石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