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县级项目监管发挥资金投入最大效益

2012-08-15 00:43朱磊
财政监督 2012年18期
关键词:申报财政项目管理

■朱磊

加强县级项目监管发挥资金投入最大效益

■朱磊

项目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各地一片“上争项目”的浪潮中,与项目相匹配的项目资金类别多、资金量大,其使用、管理、监督备受关注,如何加强项目管理,发挥资金投入最大效益,对县一级财政监督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当前县级项目管理存在的几种不容忽视现象

(一)项目入选程序不严,不乏“空壳”现象

少数单位和个人以发展产业为由,办理虚假实体,套取项目资金,实现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如生猪“150”养殖项目,认为只要通过申报获取该项目,盖几间简易猪舍就万事大吉,养的生猪在哪却不得而知。有的养了猪但规模达不到立项要求,有的起初虽达到了立项要求,但认为项目风险性高,经营利润少,验收过后立马转行。而项目备案长期存在,并源源不断获国家资金支持。

(二)项目存在,长期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这种现象处于最原始状态,实际上是一般的小作坊,由于质量、技术、市场等因素导致长期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甚至早已破产倒闭,每次检查验收总是几个老样品,但利用这块“招牌”每年仍可获得数额不小的扶持。

(三)项目效益低,投入与贡献相差倍数太大

有些项目点在国家匹配资金的多年扶持下,虽然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但资金投入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大打折扣。如某家企业年获项目扶持资金6000多万元,而一年来为当地所提供的财政税收仅30多万元,项目资金的“回报率”不足0.5%,在创名牌、做大做强、带动产业发展上更是无从谈起。

(四)项目资金流转程序多,很难财尽其用

项目资金从中央、省到基层,再到最终的项目单位,要经过三道环节、层层转拨,时滞较长,难以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由于资金到账、项目实施、组织验收等都需要时间,甚至有的资金跨度长达两三年,导致错失了政策执行的最佳时期。还有个别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造成资金沉淀年置,未能做到财尽其用、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更有个别单位为了谋求单位及小集团体利益,想方设法把项目资金转为单位事业办公经费开支,使项目资金成了人人追逐的“香饽饽”。

(五)项目资金“张冠李戴”,调包现象严重

按照项目资金管理要求,项目资金必须坚持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个别项目资金量少,各级配套资金无法到位,难以组织实施,有些地方自行将甲项目资金用在乙项目上。

二、县项目管理不到位的潜在威胁

(一)项目管理散而软,导致重复投资现象严重

项目资金管理涉及范围广,触及到部门利益,管理难度大,也是项目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当前项目管理普遍存在“项目申报争着干,项目到手靠边站,资金使用一边看”的问题,由于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监管意识淡薄,管理手段简单,项目监管体系不够完善,致使项目计划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不尽合理,造成“部门争位、财政缺位、监督失位”。财政、发改、扶贫、交通、土地、林业等单位和部门谁争取、谁立项、谁投入,形成了“好哭的孩子多吃奶”的局面,有的项目存在多家重复投入问题,这就给项目主体法人造成可乘之机,只建一个,无论哪个单位和部门来检查,都指向同一地点,形成了“门面工程”。

(二)立项监管不严,使得不少项目资金流入个人腰包

一些地方盲目追求项目入选率,夸大产能效益,降低准入门槛,入选项目库的项目良莠不齐。项目受益单位即使不生产,只要有几样样品摆放,同样可以通过申报研发、技改、扩容等经费名目;还有一些项目不经过投资评审和项目可行性报告就上马,或擅自缩小项目规模,导致投入规模比实际花费大许多倍,大量项目资金成为企业主的“摇钱树”。

(三)浪费了大量的国家土地资源,留下诸多隐患

每一个项目从立项、审批到上马、生产都有严格规定,各级政府在招商心切的驱动下,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无偿配置用地、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促成项目上马,一些打着“办企业、上项目、办实体”幌子的不法商贩大搞“圈地运动”,将大片良田好地据为己有,长期闲置又不生产,最后转做房地产开发从中谋利,却将安置失地农民的社会责任甩给政府,留下诸多后遗症及社会隐患。

三、加强县级项目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项目申报程序,严把“入口关”

加强项目申报信息库建设,建立项目申报筛选机制。财政、发改、扶贫、交通、土地、林业等单位和部门要加强联系,积极沟通,摸准掌握企业新上项目情况、项目资金扶持情况及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数据、项目申报情况等基础资料,便于更好地筛选符合上级财政扶持企业发展政策的项目,为培植财源企业、项目申报提供第一手基础资料。项目选项时,项目主管部门要吃透国家产业政策,对拟申报企业的情况进行全方位摸底调研;在项目论证时,财政会同项目申报相关业务部门集体会审,从项目立项、规划、环评及项目申报要求等方面逐项逐条进行审核,严把项目审批关,尽量把重点骨干企业和有发展前景、主业突出、主导产品市场前景好、能帮农民脱贫致富、发展有后劲的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项目报上去,确保项目申报质量,从而实现“各端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效果。

(二)对项目进行年审,畅通“出口关”

每年终了要对每一个项目从财政税收、带动社会就业人数、农民增收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对毫无建树、不符合项目发展大方向要求的项目,实行淘汰制,尽快清理出项目库,终止扶持程序。

(三)加强监管,严把“监督关”

推行项目资金专户管理。注重加强财政监管职能,了解掌握项目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切实地利用财政手段来确保项目资金实施的成效。全面实行报账制,按照项目投资预算、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规定、项目建设进度、供货合同等,加强对资金申请、拨付的审核把关。重点审核是否符合项目投资、用款计划、工程进度和规定程序按期划拨资金,确保资金的准时划拨和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对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项目要尽量与其他配套资金同步拨付使用,既要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又要依据规定审核拨付,避免因资金拨付过早或过晚而形成闲置、浪费或影响项目实施进度,让项目资金发挥应有的激励引导作用。

(四)多家联合验收,搞好“检查关”

财政、发改、扶贫、交通、土地、林业等单位和部门应选择最佳时机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批准实施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组每到一个乡镇农林场,对照项目库列表,一一检查:一看项目是否到点、到村、到户,有无“路边花”现象;二看项目资金是否用在规定的项目上,有无“越位”和“挪位”现象;三看是否存在以搞项目建设为幌子,假建设实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四看涉农项目资金是否落实到户,有无造假名册坑农现象。涉及一个或几个部门联合投入建设的项目,要现场对项目实施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写出工程验收报告,从根本上杜绝多个项目同指一个地点,骗取国家财政资金和弄虚作假的行为发生。

(五)跟踪问效,建立健全“评审关”

从项目效益评价、计划完成评价、项目资金管理使用、项目实施社会效益、项目单位的经济发展指标等多个方面,组织专家或委托专门机构,采取抽验、轮验的办法进行一次评价或全面评价,使项目实施有章可循、建设质量优劣可辨、绩效评价客观准确。变事后监督为经常性的全过程监督,对项目管理混乱、弄虚作假,违反规定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的单位必须严肃查处。依据项目绩效评估报告,对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实施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可加大扶持力度;对上年度项目实施效果不佳的企业,下年度原则上不推荐、不支持申报,以此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造福一方百姓。

湖北省竹溪县财政局)

猜你喜欢
申报财政项目管理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