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

2012-08-15 00:47姜美晶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生活

姜美晶

(庄河市栗子房镇大屯小学,辽宁 庄河 116400)

谈“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

姜美晶

(庄河市栗子房镇大屯小学,辽宁 庄河 116400)

开放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实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用课本知识指导实际生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走进生活,获取教学活动资源

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发掘生活中的品德与社会素材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如在讲授“3·15大行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亲戚朋友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的事例,课堂上让学生就如何鉴别假冒伪劣商品和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后应该怎么做谈谈自己的想法。在这里,教师创设了恰当的生活情境,易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建构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就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寻找符合社会规范的方法。其意义,除了让课堂充满思辨的活力不再空洞枯燥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话可讲,有理可说,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不再是站在一旁看热闹的观众,从而确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结合时政热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和品德与社会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责任感,为学生的发展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如在讲授“在改革开放中腾飞”时,可用多媒体播放 “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以及世界各国对此的好评的画面,帮助学生树立用科技创新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教学中引入乡土知识,培养学生爱乡情怀

乡土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引入乡土知识能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教学“设计家乡美好的明天”时,可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过去和现在,并进行对比,然后开展讨论。通过讨论产生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将来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志向。再如在讲授“地球怎么了”时,可以结合本乡镇环境资料,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小事进而了解到国家大事,了解家乡、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这样的教学内容离学生很近,学生乐于参与,有很高的学习兴趣,能唤醒学生的乡土情怀,对地方文化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爱乡之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用于生活,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用于生活”,就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开展制作性活动

由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有关的作品,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制作性活动内容包括绘制表格和统计图、手抄报制作、文献参考资料剪辑等。在学习了“学习理财”之后,可让学生结合父母的理财方法制定“家庭理财方案”,理财方案蕴含储蓄、股票、保险、收藏等多元化的投资理念。制作性活动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容易产生研究兴趣。通过制作性活动,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解决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

2.开展社会调查

品德与社会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应让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深刻的感悟,产生积极的情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今后踏入社会做好铺垫。开展社会调查是建立开放性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其过程为:制作调查计划——走访调查——总结成果。如学习“黄色警灯已经亮起”,为了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教学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海边,学生顺着海边一路走下去,看下去,海边的污染情况严重,触目惊心,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参观后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讨论,并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海洋污染情况。这样,学生不但对环境问题有了感性认识,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技术在治理环境问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社会调查使一些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书本知识有了生动直观的载体。对感性思维较强而理性思维还较缺乏的小学生来说,直观生动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目的。

通过“生活——教学——生活”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在活动中积极思考,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懂得生活。

阅力]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生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生活感悟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无厘头生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