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记分牌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2-08-15 00:48中原工学院张晓峰朱九龙
河南科技 2012年9期
关键词:专用创新能力区域

中原工学院 张晓峰 朱九龙

基于创新记分牌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中原工学院 张晓峰 朱九龙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经达到60%~80%,世界经济正在向着知识经济的方向发展,技术进步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区域技术进步的决定因素是区域创新能力,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之间技术差距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差距。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一直不容乐观。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3/5,企业对外技术依赖度超过50%。而世界上的创新型国家的企业的对外科技依赖度一般在30%左右,美国、日本企业的对外技术依赖度仅为5%左右。由此可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世界后发区域缩小同先发区域技术和经济差距的必由之路。本文,笔者借助欧洲创新记分牌的相关理论,提出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一、创新记分牌理论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面对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压力,欧盟意识到其与美国和日本在竞争力上的差距根源在于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为此,欧盟于1992年开始第一次“欧共体创新情况调查”,对欧盟不同产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情况进行调查分析。2004年,应在里斯本召开的欧洲理事会的要求,欧委会建立了一种综合性创新评价体系——创新记分牌。创新记分牌每年对欧盟整体创新绩效与世界其他主要创新体的差距以及欧洲各国的创新表现进行评估,迄今已经发布了10份年度报告(其中2000年为试验版)。经过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创新记分牌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稳定的评估指标和方法,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其评估结果成为欧盟各国乃至世界主要创新体测度自身创新表现的重要参考,影响广泛而深远。

二、创新记分牌理论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1.创新记分牌的发展历程。近几年,创新记分牌指标体系不断修订和完善,体现了对创新活动及其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从2001年首份创新记分牌年度报告正式发布至今,创新记分牌由最初的18个指标增加到现在的29个指标。其中2005年和2008年变动比较大,指标变化幅度均超过了30%。

(1)2005年的大变化。2005年,创新记分牌从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两个板块(一级指标)确定了五大领域(二级指标):创新驱动因素、知识创造、企业创新、技术应用和知识产权,并重新梳理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了26个三级指标。具体来说,创新投入部分主要包括创新驱动因素、知识创造和企业创新。创新驱动因素主要考察与创新相关的人力资本与基础设施;知识创造主要衡量作为知识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研发活动的投入情况;企业创新部分则是通过分析参与创新的企业数量与企业对创新的投入,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投资情况反映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投入。创新产出则是从技术应用与知识产权两方面进行分析。技术应用主要考察企业采用高技术带来的新价值,此外还将参与高技术生产活动的人员纳入考察范围,从企业活动和劳动力方面考察创新带来的价值增加;知识产权则主要考察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的占有量。

(2)2008年的变化。2008年,创新记分牌从创新使能、企业行为指标、创新输出三大板块(一级指标)确定了七大领域(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增加到29个,其中近六成指标是修订或新设指标,并取消了2005年增加的一些有争议的指标。

2.创新记分牌的发展趋势。总的来看,创新记分牌的指标体系变化体现出以下趋势。

(1)从单纯的技术创新转向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并重。创新记分牌指标最近的几次修改,重点体现了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和服务创新。

(2)指标的价值判断取向更加明确,创新内涵更加突出。在目前的创新记分牌评价指标体系中,进一步突出了指标的创新内涵。

(3)指标间逻辑关系更严密,指标内涵界定更清晰、准确。主要表现在现行创新记分牌指标体系不但减少了指标的冗余,而且对部分指标的规定更详细,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4)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指标数量明显增加。

三、基于创新记分牌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根据创新记分牌指标体系发展趋势分析,笔者提出以下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策略。

1.提升区域企业的创新战略决策能力。提高区域企业的创新战略决策能力,应从制约企业创新战略决策能力的因素着手。首先,区域政府应该从文化、制度两个层面鼓励企业精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其次,区域企业应该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尽快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客观、统一的企业创新业绩评价标准。最后,应该建立健全企业中介机构和技术中介机构,为企业之间资源的结合创造中介条件。

2.提升区域R&D能力。提升区域R&D能力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提升区域个人的R&D能力。提升区域R&D人员的R&D能力要从提高对其的R&D投入着手。区域创新既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活动,也是一项隐性知识扩散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对R&D人员的R&D投入可以上升到提高区域创新主体组织文化的高度。

(2)提升团队的R&D能力。提升区域团队的R&D能力也应从R&D投入着手。对团队的R&D投入就是对R&D项目的投入,其中包括物质投入、精神投入、技术投入等。通常,R&D人员只是将项目的某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而R&D团队则将整个项目作为工作目标。所以,团队R&D能力是通过团队内外信息沟通和R&D项目的竞争优势形成的。提升区域的团队R&D能力,需要靠所有区域创新主体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3)提升R&D部门的R&D能力。区域R&D部门的R&D能力由新客户贡献力、与生产部门的协同能力、与营销部门的协同能力组成,构建区域R&D部门的R&D能力,就是打造R&D部门的这3种能力。提升区域R&D部门的R&D能力,靠创新企业提升新客户贡献力和R&D部门与生产部门、营销部门协同创新的能力来实现。

(4)完善区域R&D能力提升策略。提高区域R&D能力,首先,是提高R&D活动与区域创新战略的一致性能力。因此,塑造区域R&D能力,首要工作是面向市场,正确认识R&D成功的标志。其次,是形成新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和成本竞争力。这是提高区域R&D能力的关键。

3.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区域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关键是提高区域政府对区域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制度供给能力。要提高区域政府对区域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制度供给能力,就要克服区域政府技术创新制度供给中的障碍。产权制度、激励制度、创新合作制度短缺是区域技术创新制度供给中的主要障碍,要提高区域政府的技术创新制度供给能力,应从这些障碍着手,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区域技术制度供给中的铁三角。

4.提升区域人才支撑能力。以转运成本和对区域创新主体的依赖程度为维度,区域人才可分为通用人才、专用人才、准专用人才和准通用人才4种类型。

(1)建立通用人才培养体系。对于通用人才,对其培训的重点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非正式制度培训,关键是将其融入区域创新的组织文化。

(2)完善专用人才发展战略。对于专用人才的发展,首先,应选择合理的报酬激励制度,将专用人才的劳动付出与预期收益匹配起来,通过收益与劳动付出的高度相关,实现对专用人才的保健作用。其次,通过专用人才分享区域创新的剩余索取权,实现专用人才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收益权。专用人才只有实现对自身人力资本产权的有效控制,才能充分发挥其对区域创新的作用。

(3)提升准专用人才发展战略。必须通过培训制度安排,促使准专用人才通用化,或者对他们进行更为专用性的培训,使其转换为专用人才。

(4)准通用人才发展战略。准通用型人才是转换成本较小,且对区域创新依赖程度较高的人才。对这类人才的培训制度安排与准专用人才相似,要么促使其向通用人才转化,要么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促使其转换为专用人才。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创新计分牌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0 9 2 40 0 42 0 0 10)。

猜你喜欢
专用创新能力区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能测试专用鞋
体能测试专用鞋
体能测试专用鞋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爱它就给它专用的设备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