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定序贯”动态辨析糖尿病脾胃分治

2012-08-15 00:50刘振杰
世界中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运化津液脾气

刘振杰

(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广东省广州市芳村东漖北路涌岸街36号,510120)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是广东省中医院范冠杰教授所倡导的学术思想,其理论内涵重点之一便是“动-定序贯”。其中“动”者,作也,《说文》中意即“改变,变化”,引申为变也,辨也;定者,安也,与动相对,意即固定,不变,引申为规律,道也;序者,原意与房屋有关,指东西墙,引申为次第、秩序、规则之意;贯者,指串钱的绳子,引申为连续贯通和管理之意。在此,“动-定序贯”即是指在中医辨证治疗中,坚持遵循疾病变化的自身规律,动态把握病机特点,采用科学的、可靠的、易于掌握的、与病机时对应的治疗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执行个性化的整体诊疗方案和长期的疾病管理措施。笔者有幸学习了范冠杰教授这一学术理论,并在临床上结合自己休会,具体运用于糖尿病脾胃分治之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浅述如下。

1 血糖的性质及与脾胃关系

现代医学已证实,血糖是一种人体所必须的能量物质,它的产生及调节涉及现代医学之胰腺、肝脏、胃肠及肌肉等,其中与消化系统关系最为密切。古无血糖之概念,结合现代医学及中医脾胃理论学说,可以认为血糖是水谷精微经脾胃运化所产生的精华物质。血糖于生理上必不可少,但若生成过多或不能为人体运用,则又成了致病的病理因素。就血糖自身性质来说,应是温热之性。血糖低时,见汗出、肤冷、肢厥、乏力、甚则神昏等一派阳脱之症;反之,血糖高时,则见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大便秘结,甚则燥热伤阴之象,由此可见血糖从中医角度来看,当为温热之性,为脾胃运化所化生,其量适度则养生,过少则阳气虚脱,过多则化生燥热。

2 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脾胃间的相互关系

糖尿病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的关系古今多有认识,早在《素问·奇病论》有云:“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提出了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精气,内热致消的机制。赵献可《医贯·消渴论》曰:“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近代张锡纯也指出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精。”现代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有疲乏、多食口干、大便不畅等症状,提示了脾虚、胃热在糖尿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熊曼琪教授等较早提出了脾虚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并从体质、饮食、情志及误治等方面损伤脾气而致消渴进行了分析。虽然糖尿病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已被公认,但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胃两脏器的各自作用被模糊了,把两者不同的功能失调,笼统地视为脾胃虚弱。事实上,脾和胃的功能作用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上均有显著不同。生理状况下,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正如《内经·经脉别论第二十一》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病理情况下脾虚主要表现为脾气、脾阳之虚弱,具体体现在脾运化升清功能的失常,不能为胃行气散精,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四肢百骸。而胃之功能失调则表现为受纳异常,有虚实之分,实则多食易饥,甚则生火化热;虚则胃纳不佳,饮食无味。故脾胃功能失调不能简单地概以脾胃虚弱。在病理状态下,如糖尿病患者,脾虚与胃实有可能同时存在。糖尿病患者由于禀赋不足,脾气本虚加以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致脾气虚弱。与此同时,多食肥甘厚腻或少动懒动又易致气机不运,酿生郁火。脾虚不能为胃散精行津液,胃郁化热,血糖蓄积,血糖本为温热之性,火热益甚;贼火耗气,火热更损脾气,脾气益虚。这样,脾虚不散精、胃实火壅盛,血糖蓄积,燥热由生,糖尿病始成。

3 糖尿病病机分析中的“动-定序贯”观

以“动-定序贯”观认识糖尿病,糖尿病病机既是动态变化的,又是有“定期”的,其病机特点当是动态演变的,又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首先糖尿病应是动态分期的,如同现代医学将糖尿病分为糖尿病前期(包括潜伏期或早期)和糖尿病期,中医对糖尿病病机也应是动态分期的。吕仁和教授就曾倡提消渴病“三期辨证”之说。临床上,依据发病时间长短及症状表现可分为糖尿病早期、糖尿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糖尿病早期,血糖并不升高或轻度升高,燥热之象不明显或无症状。糖尿病期血糖显著升高,燥热之象显著,古之消渴病“三多一少症”尽现。糖尿病并发症期以病程较长久,病机复杂,多夹瘀兼痰为特点。此时血糖或已得到控制(现代医学大部分给予西药控制),燥热之象并不十分显著,临床上又复症状不显著(此期临床最为多见)。或也有少数血糖长期控制不佳者,除可见燥热之象外,又见伤阴耗津,甚则阴阳两虚,阴虚及阳等复杂病机症候。另外,说糖尿病是有“定期”的,是指每个分期,其病机特点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即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整体动态地把握疾病病期的演变规律,制定出相对“定期”的诊疗方案。

具体运用到前文所述脾胃分论之说,各期辨证规律为:糖尿病早期(包括IGT),由于禀赋不足,脾气本虚,或长期饮食不节,多食肥甘厚腻损伤脾气,或少动懒动致脾虚不运,胃火内蕴,此时胃强多食,但尚不致于食积化火之境地,脾气虚弱,但尚能为胃“散精、行津液”,故无明显多食易饥,多渴多饮之症,反表现以脾虚为特点之肥胖、气少乏力。此期脾胃功能间的平衡尚未打破,而以脾气虚弱,胃实尚未化火为特点,肥胖是此期的临床表现。糖尿病期,脾虚胃实,血糖蓄积,积热化火,胃强已转为胃中实火,胃火盛则消谷善饥,口干多饮;贼火耗气,脾气更虚,脾不堪负荷,脾虚益甚,不能为胃“散精、行津液”,脾胃功失调,故受纳虽多而脾虚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四肢百骸五脏不得滋养,故日渐消瘦,患者由肥而瘦,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此期以胃火盛,脾虚益甚,脾胃功失调为病机特点。如未作治疗,病情发展,则胃火益甚,耗伤津液,脾气虚弱,津液不能输布,五脏无以滋养,阴虚燥热由此而生,津伤热燥夹杂瘀血、痰浊而变生百症。此期以脾虚燥热,多脏腑受累,百症由生为特点。因而糖尿病中医治疗必须把握辨证论治,注意病程之分期,重视脾胃与糖尿病之密切关系,以扶脾抑胃为主,根据脾虚胃强矛盾之主次,或健脾或泻胃。前期、早期以健脾为主,泻胃为辅;中期以清泻胃火为主,辅以健脾,后期以脾胃兼顾,滋阴润燥。如此辨证施治,疗效可见。

4 结语

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与糖尿病密切相关,但这种相关不能简单笼统地概以脾胃虚弱。运用“动-定序贯”学术理论思想来进行分析,在“动”与“定”中把握脾胃间的特点,较全面地阐述了脾与胃在糖尿病病机过程中的动态演变,有助于理解糖尿病从脾胃分治的学术认识。

猜你喜欢
运化津液脾气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七七的怪脾气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一座脾气古怪的城
树的怪脾气
脾主运化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