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本土文化调查与产业化策略分析——以沅陵县为研究样本

2012-08-15 00:46聂欣晗邝跃喜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沅陵湘西文化

聂欣晗, 邝跃喜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湘西地区包括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及永州市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共有39个县市区,人口1 787万。这一区域以相当于全省37%的国土面积和26%的人口,2009年实现的G DP、财政总收入仅相当于全省的13%和8.4%,人均水平分别仅为全省的50.2%、32.6%。[1](P2)因为历史与现实多重因素影响,湘西地区发展缓慢,为此湖南省委省政府从2004年开始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2010年11月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意见》,要求将“打造湘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圈”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两大资源优势,将湘西地区建设成为中外驰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2](P4)2012年初,《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在大湘西这一全国重要旅游经济强区规划中,沅水山水民俗与文化生态风情成为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组把实施省委省政府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作为出发点,并根据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实际需要,将“民俗文化”的研究本体扩展到区域性的本土文化,且以提供本土文化的产业化策略为目标,耗时半年走遍了湘西地区大部分县市区,进行资料收集、文化传承人与本土专家访谈、文化遗址踏勘与各县市区本土文化保护开发政策调研,获取了大量有效信息,对这区域的本土文化产业化策略有了充分地认识。但基于这一区域面积过大、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而且各地特色非常明显,本文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怀化市沅陵县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一、沅陵本土文化资源概述

本土文化资源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可重复利用、充分开发和更新发展的特点。全面梳理、科学整合、有机创新、合理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将会有力地促进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沅陵县地处怀化市的北端、沅水的中游,是中南五省最大的版图大县,周边与四个地市八个县市区交界。沅陵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痕迹。夏、商、周时期,少数民族在此生息,史称“南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沅陵为黔中郡郡治。秦汉以后,沅陵历为州、路、府、道、省府、行署、专署治所,一直都是大湘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原文明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敏感地带。沅陵境内现居住着25个民族,是全省十大“县域文化基地县”之一,民间文化底蕴非常丰厚。

1.丰富的水电资源。沅陵县有沅水与酉水穿境而过,形成较为发达的水域网络,诞生了丰富的水文化。在陆上交通主导经济之前,沅陵是西北包括长安向海上输送货物、军资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征服与统治西南版图的重要通道。水运极其发达的沅陵,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3]与最为重要的物质集散地。因为水能蕴藏量居全省第一,五强溪、凤滩、高滩等三座大中型电站均坐落于此。2002年,沅陵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至今唯一的“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并指定沅陵为全国传统龙舟大赛赛场。沅陵龙舟文化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沅陵龙舟赛被誉为“当代农民最大的体育盛会”。依水而居、靠水而活的沅陵人的生活、性格乃至命运与水自然紧密相连,于是,水神崇拜非常普遍,水府庙、杨泗将军庙、伏波庙多达100多处;与船夫命运相关的故事与遗址很多,如酉水上的狗拉岩与五强溪的寡妇链等;在乌宿、沅陵等古镇,至今留存许多放排人与船夫的生活遗迹,比如排帮与窑船;反映他们劳作节奏的船歌,沿酉水48站到长安,沿沅水48站到云南,滩滩有船歌与号子,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神秘的酉水与沅水也给历代文人以灵感与激情,沈从文笔下流淌的河水,大多是清澈而神秘的二水风情。

2.深远的山体崇拜文化。沅陵境内,武陵山由西北向西南倾斜,逶迤长达103公里;雪峰山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绵延102公里。呈现两山夹一谷,朝东北、西南向开口的独特“山体太极”地貌。靠山而居的沅陵人面对众多绵延不绝的崇山峻岭与幽深诡异的峡谷密林,怀着虔诚的崇拜之心,富有创造性地对给予他们丰厚物质来源的大山进行多样化文化诠释,如创世纪传说的“盘瓠山”,追日传说的“夸父山”,富有性象征意味的男人山与女人山,巫傩神崇拜的人头鬼脸山,龙凤文化的龙泉山、回龙山、凤凰山等,以及代表儒家教化的二酉山、颇有风情民俗的明月山等山脉的命名,均是沅陵山体文化的载体。

3.驳杂的民俗文化资源。沅陵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与散居并存的多民族的县。沅陵至今栖居着苗、土家、白、回、侗、瑶、水、布衣、黎等24个少数民族。[4]这些民族在建筑、衣饰、语言、信仰、节庆、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均具有自己的特色,除大湘西共有的土家族茅古斯、摆手舞、侗族的合拢宴、白族的仗鼓舞外,沅陵因为苗族分支的哇乡人拥有了跳香节、土家族的斗鸟节、赶年节、歇牛节等极具特色。

4.悠远的神话传说与齐备的巫傩文化资源。沅陵是盘瓠与辛女神话的发源地,并留下盘瓠洞、辛女岩等多个创世纪的遗址。盘瓠庙、辛女庵的祭祀遗址多达200多处。祭祀盘瓠的传统龙舟赛盛行至今。沅陵同样是巫傩文化的发源地与渊薮,“在中国‘巫傩文化’盛行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巫教“辰州符”的发源地——湖南辰州府 (今沅陵,古为湘西、黔东、鄂西南的重镇)”[5](P100),拥有全国范围内最完整的傩仪体系、傩戏体系、傩技体系、辰州符体系、傩面具体系。傩戏现存剧本近百种,被誉为“湘西三绝”之一的辰州符拥有诀、咒、符三个部分组成的完整体系,傩面具分傩事法师面具、民众祈福面具、禳灾面具与傩戏面具四种,共有近500多个造型。辰州傩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多教共存的宗教资源。沅陵是佛教与外教长期共存的地方。唐太宗敕建龙兴讲寺,确定了该县在湖南佛教版图中的地位,形成了龙兴讲寺、凤凰寺、龙泉寺、白圆寺等佛教道场。另外,沅陵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宗教一条街,其中的天主教堂、伊斯兰教堂、东正教堂建筑仍然完整,也是历史上四大教案辰州教案的发生地,影响极大。

6.多形态民歌文化资源。沅陵因为山地面积占72%,水体面积占26%,山间水里的特殊生活需要嘹亮的歌声来相互沟通和自我消遣,于是产生了包括号子、山歌、小调以及高腔等多种形态共存的民歌体系。其特色独具的号子除沅水号子、酉水号子等水上号子外,还有田间、山上与其他劳动状态下的号子。沅陵的山歌与小调有多种风格,现有收集的民歌、山歌与小调多达上千首。沅陵山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腔算是辰州高腔的源头,高旷悠远。

7.彪悍的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并存。因为武陵山脉的天然屏障,大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一直绵延了几千年,沅陵作为大湘西的几千年治所,大湘西人的性格在这里有个集中的展现,其性格构成主要源自于山里栖居与世隔绝的闭塞、水里讨生的艰辛,以及作为大西南文明的前沿抵御中原文明侵蚀的防御心理等原因,形成了一种争强好胜、特立独行等被外界认为是“匪性”性格与排帮性格。同时由于沅水、酉水的通达,沅陵成为中原政权进攻大西南的前线,也成为大西南政权捍卫自身的前哨。秦统一中国,沿酉水攻楚留下了司马错兵城遗址,两次溪州战争留下了战场坪、乃子垭古战场遗址,马援征蛮病死沅陵的壶头山遗址,吴三桂反清的辰龙关战场遗址,石达开败走湖南的杀人冲与藏兵洞遗址,以及贺龙攻打沅陵的王家大院遗址等,总数在10处以上。中原政权为控制西南政权,实施容许土司王朝高度自治类似“一国两制”的政治体制,留下了溪州铜柱与红字碑,和太常乡潘承明兵城、明溪口兵城等多达5处的古兵城遗址。

综上所述,沅陵因为独特的山水地貌、民族构成与地理位置,形成了大湘西甚至我省各县区域里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样本,成为国内“一生中要去的66个中国历史文化大县”之一,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二、沅陵本土文化特点分析

1.丰富性与完整性特点。尽管沅陵在历史的辰州府版图中划出了泸溪、辰溪、永顺、永定等县区,但其文化的完整性并没受到影响。从创世纪的传说、神话,到历史、宗教,从山体崇拜到水体文明,从民族特色到民俗风情,从龙舟运动到民歌滥觞,从政治文化到战争遗址,从地方性格到巫傩盛行,文化元素极其丰富。从楚国的黔中郡开始,一路沿袭下来,文化的主场景没有过多过度迁移,历史的完整性特点明显。甚至可以说,本地形成的巫傩文化、民歌文化、水体文化等,保留了全国范围内最完整的体系。

2.原创性与多元性特点。沅陵的基本文化基因是武陵山、雪峰山等山体与沅水、酉水等水体,文化的本土色彩很浓郁,几乎每一种文化均可找到其原创的场景乃至过程析因。同时沅陵因为水网的发达和中原文明与大西南文明冲突与交融之地,水上交通带来的文化交流直接影响了沅陵的文化构成与性格构成,作为中原政权治理大西南少数民族的治所留下了极具政治智慧的类似“一国两制”内涵的溪州铜柱、红字碑等文化,多次中原政权与西南政权发生征服与反征服战争使中原文化渗入沅陵,文化人或者文化潮流的进入带来了外来文化,文化的多元也就在所难免。

3.分散性与原始性特点。沅陵是中南六省版图最大的县,达到5852平方公里,人口却至今只有66万,密集度很低,文化呈分散性的特点。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即使同一首民歌,也有着10多种不同的唱法。也因为这种分散性,沅陵本土文化人为的加工很少,与劳作节奏诉求几乎贴近,基本处于原生态阶段,原始性特点明显。

4.交融性与神秘性特点。沅陵文化的交融性体现在这里是中原文明与西南文明的冲突地域。民歌文化、巫傩文化、借母文化,以及跳香等文化,都体现出原创的独特性上。龙兴讲寺、宗教一条街、红字碑、壶头山等文化遗迹,都体现了文化冲突与交流的独特性上。沅陵本土文化因为盘瓠、辛女的创世纪文化、因为巫傩文化、因为借母文化、因为山体崇拜与水体崇拜等文化异态性,具有很大程度的神秘性。

三、沅陵本土文化产业化的SWOT分析

1.沅陵本土文化产业化的优势:其一,沅陵本土文化的原创性、原始性、交融性与神秘性等,非常适合现代文化产业开发与市场化运作的需要,特别是旅游产业开发。比如山体文化、水体文化可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沅陵本土文化非移植性文化,其文化的场景经过创意与建设,可以重现。如原生态的民歌与神秘的巫傩文化的场景再现可开发为演出产品,巫傩面具可开发旅游商品。其二,沅陵开发文化旅游的交通优势、区域优势、客源优势以及产品的差异化优势非常明显。沅陵“上扼云贵,下蔽湖湘”,素有“湘西门户”和“西南要塞”之称。随着常吉高速公路全面建成通车,沅陵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其三,沅陵处于大湘西战略开发的范畴,也属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范畴,既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也属于少数民族县域,国家与省市政府的支持力度极大,政策相对宽松,是投资兴业的较佳选择地。其四,沅陵当地人的文化创新力非常强,能给予文化转化极大的支持。

2.沅陵本土文化产业化的劣势:其一,沅陵本土文化的母体正在被疏远,原生态文化受到冲击,保护、挖掘、传承与创新的难度在加大。其二,沅陵本土文化的载体受破坏情况比较严重,修复的资金需求较大。其三,沅陵本土文化的传承开始出现断层现象,一些独特性强的文化种类几乎后继无人,即便有心继承,也需要大量的培训时间与经济。其四,已有的产业化市场基础薄弱,渠道不畅通,需要高投入、大成本地培育市场与消费人群。其五,产业市场化运作需要不对称地面对区域性竞争对手。沅陵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被常德、张家界与湘西自治州所包围,将不对称地以县级的财力物力面对周边地级常德市、张家界市与湘西自治州的竞争,相对处于劣势。

3.沅陵本土文化产业化的机遇:其一,国家开始了文化强国的战略转型,各区域本土文化的保护、挖掘与开发在这个战略转型中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其二,大湘西区域文化已经被社会与市场充分认知,市场魅力无减反增。大湘西最具特色的沅陵本土文化适时推向市场,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短。其三,沅陵本土文化产业化时机已经成熟。沅陵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心很大,旅游投资商已经进入,开始了本土文化产业转化的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打造。

4.沅陵本土文化产业化的威胁:其一,如果沅陵本土文化的母体、载体继续遭到破坏,文化传承人断层现象继续加大,沅陵本土文化将缺乏产业化的硬件与软件。其二,沅陵周边地市以及县区正在加大湘西文化的抢占,并加快了市场化开发,将直接威胁沅陵本土文化的转换空间。其三,沅陵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过慢,文化商品的市场化运作体系无法健全,将直接威胁沅陵本土文化转换的价值、时间与最终的生存发展空间。其四,沅陵当地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水平与利益诉求,也将直接威胁文化产业化能否快速与滚动发展。

四、沅陵本土文化产业化的策略设计

1.全面整理,科学分类,重点规划,有机创新,构建与市场挂钩的文化传承机制。对沅陵本土文化进行全面收集与整理,将所有素材与资料按区域文化的种类、文化的脆弱度、市场价值与产业化的价值等等维度进行分类,以便全面跟踪。对重点文化品类与极具市场开发价值的品类,进行重点保护与产业化开发规划,政府配套引导资金,引进投资商或民间资金进入,确保使之尽快产业化。鼓励文化创新,尤其是对本土文化的有机创新。对能获取市场认可、上级相关部门认可的文化创新进行适当奖励。构建沅陵本土文化传承机制,确认传承人并资助各项文化的传承活动与行为。

2.确立统一的沅陵本土文化品牌形象,构建沅陵本土文化的内在体系。对沅陵本土文化在全面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个统一的有张力的文化品牌形象定位,为沅陵本土文化确定一个内核。始终围绕这个内核来整理与创新沅陵本土文化,策划与设计沅陵本土文化的市场开发与产业化,包装与宣传沅陵本土文化。

3.加强文化母体、文化载体的保护与包装。沅陵本土文化的母体应该包括山体、水体与两种文明冲突交融的历史过程。山体包装主要包括对夸父山、明月山、壶头山、二酉山、凤凰山、女人山与借母溪、杜家坪等进行文化包装,如可以打造夸父山的水上丹霞、明月山的中国第一孝山、二酉山的天下书山等。水体保护可以从北溶乡到陈家滩段的沅水两岸、高滩到凤滩段的酉水两岸开始入手,可以设计为高滩到凤滩段的酉水风情画廊、北溶到陈家滩段的云雾贡茶长廊。同时,强制性立法式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在两种文化冲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母体文化已不可复制,只留下红字碑、龙兴讲寺、宗教一条街、司马错兵城、二酉藏书洞等遗址遗物。对这些文化载体进行适当的策划、包装、保护与开发,如将沅陵古城策划包装为湘西大码头、将二酉山策划包装成我国第一个国家文化公园,就能将这一颇具特色的沅陵文化市场化、产业化。

4.进行立体式宣传,扩大影响,确定地位,拉动消费。

加大宣传是本土文化走出沅陵走向全国的必经之路。文化宣传与传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立体式展开。首先,学术性的研究与宣传往往能在扩大影响的同时确定其文化的地位。其次,大众传播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微博与户外等媒体以新闻与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第三,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开展立体的文化传播,比如沅陵定期举办的传统龙舟赛、书香节等。其四、在渠道上开展落地宣传,如将沅陵本土文化送进大学、送进旅行社、自驾俱乐部与汽车4S店甚至社区,形成沅陵本土文化的市场吸引力,最终拉动消费。其五,开辟特定渠道宣传与传播,如绘画、歌曲、电影、电视剧、摄影大赛等方式,也是一些可遇不可求的宣传与传播选择。

5.坚持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开发密切结合,单点转化与园区转化相结合,旅游产品与旅游商品相结合,文化现场复制与文化市场生态构建相结合。

选择一些游客喜欢的、可以参与的、有市场吸引力的、有区域独特性的文化品类,进行适合于旅游的策划、打造,使之成为一种旅游产品,就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齐头并进。在沅陵本土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将重点文化进行单点开发,如龙兴讲寺、夸父山等。同时将其他分散的文化形态进行园区化开发,比如现有旅游开发策划中的以沅陵古城为主体的湘西大码头项目,可以融入沅陵的历史、宗教、民俗、风情等多种文化品类;以二酉山为主体的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可以融入书、德、道、酒、儒、巫傩、中原文明与西南文明的冲突、教育、民歌等多达10余种文化;以酉水为主体的酉水风情画廊项目,可以融入酉水水上活动、土家风情、片段历史等文化要素。条件成熟时还可以建设文化产业园,集中策划、设计、生产与销售具有沅陵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沅陵的碣滩茶、傩面具、晒兰、甚至包括开发出二酉书简、民歌碟等,都能做成很好的旅游开发商品。另外通过举办顶级文化论坛,鼓励文化创作,搭建文化交易市场,开展品牌年度活动与祭奠等仪式,开展新文化形式的培育如动漫园等措施,形成充满长久活力的文化生态。

本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强国的基因与基础,整理、创新与产业化,将是社会下一轮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沅陵作为大湘西地区一个最具代表意义的县域,将本土文化整理、创新与产拥化将是该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契机与一种必然的选择,也为大湘西文化圈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1]徐守盛.在湘西地区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11-18.

[2]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意见 (2010年11月15日),湘发 [2010]17号.

[3]林河.五千年来古黔中“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变迁 [C].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论文,2008.

[4]http://yuanling.gov.cn/YLGK/ShowArticle.asp?ArticleID=4460(中国沅陵县政府公众信息网).

[5]林河.中华文明基因初探——中国巫傩史 [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沅陵湘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沅陵“学治”文化价值探析
沅陵传统龙舟竞渡的发展
湖南沅陵一中芸庐文学社作品展播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