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管理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

2012-09-07 05:49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学校

周 琳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美国教育管理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

周 琳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新兴的中国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上都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而作为教育管理思想发源地和领跑者的美国在20世纪初产生了众多有效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本文借鉴美国的教育管理,从硬件管理、系统管理和人文管理三方面探讨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效度的途径。

高职院校;美国教育管理;硬件管理;系统管理;人文管理

尽管教育管理是一切现代社会共有的现象,但对教育管理进行系统研究,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此后,无论从教育管理实践看,还是从教育管理学家及其核心思想的影响力看,美国的教育管理都无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教育管理发展至今以其鲜明有效的学术和实践成果给起步摸索中的中国高职教育管理带来启示。但在其本土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中美两国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差异,将更有益于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理念转化。

以硬件管理为基础,有效落实科学发展

(一)教育经费管理是提升学院管理的最重要手段,也是高职院校硬件管理的首要任务

美国高等学院办学从开始就避免中央集权式的拨款,而是依靠各州、各学区的税收和投资基金。在我国现阶段,尽管国家开始全面地规划各地高职院校的建设,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以国家财政预算作为高职院校主体办学经费显然捉襟见肘。因此,国家在高职院校经费划拨时也遵循了资源优势积累的“马太效应”。如高等职业示范院校、骨干院校等的评估,其本质正是国家以有限资金保障并扶持重点高职院校。

一方面,应改变原有待哺式经费筹措管理方式。由过去的等待政府拨款或依靠学生学费的被动筹措变为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攫取式经费筹措,对各个高职院校来说都是关乎生存发展的重大事件。在争取国家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合力支持外,高职院校应努力以各种方式筹措办学资金和办学设备。各地正在实践的校企合作从某种角度为学校解决了部分资金和设备问题。除了从企业获得资金外,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应及时与地方政府的重点建设保持一致,造成合力办学的积极态势。

另一方面,用财务标准控制管理学校的经费。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就建议各个城市采用统一的财务统计报告形式并推荐了一份财务统计报表。著名的教育成本分析专家,也是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先驱乔治·斯特雷耶(George Drayton Strayer)曾建议美国的学校,根据这种统一形式设计学校经费开支记录本,进而改进经费核算的方法,以便采用合适的办法分配每一项经费支出。我国高职院校可以仿效这样的财务管理,建立专业精确的核算体系,便于领导者从财务报表对照中查找学校每个学生的教学费用、每个办公室办公开支与每个场地的维护费用是否与标准相去甚远,以确定经费管理是否存在浪费。

(二)校舍管理应成为高职院校硬件管理的基础工程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就十分重视校舍对孩子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校舍建筑和管理方面都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日本70%的小学内配备有游泳池,美国有些州甚至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校舍的建造标准,对教室人均面积、课桌前后左右间距、卫生设施、通风设备等都有明文确定的硬性指标。一般校址都要求建在风景如画、交通便利、环境质量较好的地方,建筑宽大,有高大树木与灌木的遮挡。中国高职院校校舍往往坐落在较为偏远的郊区,主体建筑不鲜明,设计缺乏文化说服力,也很少能体现学院独特的专业倾向和育人风格。相对而言,在我国浙江省宁波市建成的英国诺丁汉大学分校在校舍设计上就比我国的本土院校略胜一筹。

高职院校建筑不仅应考虑一般使用的基本条件,如经济、便捷、舒适,场地、设备适合教育需要等,还要考虑保健条件,如空气质量、光线、防尘和卫生设备等。更重要的是学校建筑应能体现静谧和文化积淀。教室安排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如设计一些新颖适用的课桌,把教室布置成专业教室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设备管理是高职院校硬件管理的薄弱环节

杜威曾对此问题给予极大关注。他在1898年发表的《教育中的浪费》指出:公立学校存在着一种惊人的浪费:整个学校建筑、场地以及各种设备器具,除了放暑假和星期六搁置不用外,平常每天也有一半的时间闲置在那里。四年后,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艾利奥特也建议,学校应该在晚上和暑假上课,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1910年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应用于教育后,如何充分利用学校设备问题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908年杜威的得意门生威廉·沃特(William Albert Wirt)出任印第安纳州布拉夫顿市督学后,开展一系列教育实验,最终诞生“将一种教育哲学、经济工程学和政治睿智相结合的不同寻常的硕果”——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葛雷制学校”(Gary System School)就是充分利用学校设备和场地的计划获得的意外成功。

反观我国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不少院校在扩建改建热潮中纷纷建成各式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引入大量设备。但是,校园的体育、文娱、信息、图书馆等设备的真正有效使用时间十分有限。在正常的授课时间之外,学生在课余、周末、节假日如果想去使用学校的各种设备,更多面临的是大门紧闭、设备紧锁、无人管理的闲置状态。加上高职院校不少选址偏远,这就造成了两大负面结果:设备的极大浪费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贫乏。在加快相关设施建设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已有设备的利用率,派专人在课外时间对设备进行管理或推行公益型经营,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

以系统管理为手段,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最小的付出完成最大量的教育工作。这种观点充分体现了科学管理中的效率原则。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将高职院校所处的整个社会大环境视为整体,改变传统孤军奋战和闭门造车的管理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一)改变学校和政府的关系

中国高职教育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高职院校主要由地方政府举办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但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生源和就业管理并未真正围绕区域经济的中心展开,也未能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双赢关系。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2006~2011年战略规划》中,把加强与大学的合作和加大对大学的资助列为重要的国家战略。麻省理工大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动把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参照此类经验,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学校办学的多方支持。宁波市政府在2008年按照本科生均经费给学院拨款,并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学院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建立开发区数字科技园,真正服务区域产业升级。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应成为高职院校与政府关系的一大管理定位。

(二)改变学校和企业的关系

开放合作以及与社会良性互动,是现代大学迅速崛起的前提和必由之路。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英国的沃尔克大学都是以开放合作和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姿态实现三方共赢的典型案例。现代企业与高职院校间,无论是在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还是在利益权衡与分配方面,都存在着联系。两者都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都需要承担为社会经济进步作出贡献的责任。但由于目前尚未自发实现两者的机制对接,我国企业与高职院校或多或少地处于一种隐藏的利益共同体状态。企业认为高职的人才培养未能真正适应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认为企业提供的实训岗位不能有效解决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

从管理学角度厘清两者的管理目标与实现途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个困扰中国高职发展多时的问题。企业的管理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途径是企业向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高职院校的管理目标是实现学校的有效运作,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实现途径是学生进入对口企业并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以学校为主体的培养方式图

从图1中清楚可见,对高职院校来说,最具特色的教学环节——实训的责权利都归属学校,学校在与企业有交集的只是学生。因此,企业只是学校产品的接收方,而非共建者。这种模式在管理上必须做出有效调整,应演变为图2所示。让学校和企业成为高职建设的双主体,共同育人,共同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及时转换技术培养的内容,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及时从学校获得人才供应以及职工培训。

图2 双主体共建的培养方式图

(三)改变学校与社区内文化机构的关系

社区内的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技能之外的核心职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以人本管理为切入口,切实提升团队效率

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管理学者,如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 弗 里 茨·罗 特 利 斯 伯 格 (Fritz Roethlisberger)等,将研究重点从科学管理转入人的主题,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说明人不仅需要经济的满足,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等更重要的要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研究发现,团队内人们互相合作得越好,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越高,团队的士气或情绪也就越高。

目前,高职院校中占主导的传统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是适应早期科学管理模式的一种形态。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缺乏真正的合作。前者制定教程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后者机械接受命令,这就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变管理理念 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曾经倡导了一种民主的管理哲学。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中的角色,将管理真正设定为一种职能而非等级。不仅能向教师提出相应目标,同时能判断这些目标是否适合他们的个性和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工作的无效状态。

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 构建充满动力的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更利于组织成员知识交流的通畅快捷,使个人的模糊知识(tacit knowledge)容易在团队中传递,化为组织成员共享的明晰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组织结构上,设置固定的正式组织,代之以一些临时性、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借助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可以实现组织集权和分权的统一、稳定和变革的统一。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组织弹性,在组织结构上应把核算单位划小,让基层组织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主动性。通过划小经营单位提高组织结构的弹性,也是组织柔性化、扁平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改善学院内部的人际关系 与目前对待学生的民主方法相比,对待教师的方法就显得落后许多。教师不拥有权力的后果,就是教师对学院的发展失去积极性和责任感。只是做被指使和规定的事情,或者在遇到重大事件时产生消极和漠不关心的态度。除了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外,还应重视学院内非正式组织的舆论导向和凝聚作用。应采用各种渠道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行政决策者仅扮演集体决策中的协调者和帮助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民主监督,应充分信任教师,不过多干预教师的教学活动,最终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

[1]康内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张法琨,方能达,李乐天,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梅奥.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M].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4]陈如平.效率与民主:美国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等.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6]俞文钊,吕晓俊.学习型组织导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7]苏志刚.创新高职院校体制机制 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J].教育研究,2008(10):101-103.

[8]任君庆.高职教育模式的选择与确立[J].职教论坛,2009(1):34-37.

[9]Dutton,Snedden.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1909.

[10]Vashist.History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M].New Delhi: Anmol Publication PVT Ltd,1994.

G719

A

1672-5727(2012)07-0153-02

周琳(1979—),女,浙江宁波人,硕士,浙江同济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哲学。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学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