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些真相

2012-09-09 08:11崔人元
中国新时代 2012年12期
关键词:杜甫李白

| 文·崔人元

杜甫被简化、脸谱化、格式化了,这里讲点真相,或曰常识

如今繁华盛世,有意思的话题多着呢,我早就想说说杜甫,但既害怕在一个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的时代谈这种话题是在看官面前自讨嫌,更害怕谈不出个新意来而惹看官发哂。在中国,凡上过三年小学的人,大多知道李白、杜甫,而且大多一辈子都能记得几句李杜的诗。所以,谈杜甫还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吧。

2012年是伟大的唐朝诗人杜甫(712-770)诞辰1,300周年,除了纪念活动,年初网络上漫画卡通的“杜甫很忙”也引起围观——多数人对杜甫的认识,只是课本中被简化了的、格式化了的杜甫:一个受苦受难、饥寒交迫、苦大仇深、穷困潦倒的清癯老人,整天在那里忧国忧民,却又没用劲儿的地方,只好写些难懂的诗。那么,我们看看杜甫的真实人生形象。

官三代杜甫

杜甫出身于官员之家,算起来是官三代。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当时的著名诗人,曾经在中央和地方都做过不算很大的官,父亲杜闲曾经做过县级官员。杜甫的母亲去世很早,但因为家境不错,父亲和姑母对他照料有加,他的青少年时代过得很惬意,甚至像我的朋友檀作文先生说的李白那样,杜甫也曾是个古惑仔。

杜甫从小好学,记忆力超强,7岁就能作诗。但一直相当顽皮,运动能力超强,“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年纪再大点,就到处游荡。19岁时,出游山西。20岁时,漫游吴越(今浙江、江苏),五年后回洛阳参加科举,落榜后即去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北)。约在30岁时,暂返洛阳,与父亲当过司农少卿(农业部副部长)的杨姑娘结了婚。32岁时,杜甫在洛阳遇到李白(李白当时有唐玄宗给的大把钱财),不久又遇到高适,于是结伴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分手后又遇于东鲁(今山东兖州)。

杜甫说自己的旅游生涯:“放荡齐赵间,裘马(杜甫年轻时精骑马术,晚年还秀了一回,但不幸摔伤)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思吴胜事繁”,“越女天下白”,“论交入酒垆(杜甫甚至比李白还爱喝酒,而且可能酒量更大,不像李白那么易醉。郭沫若曾统计:李白现存诗文1,050篇,说到饮酒的有170篇,约16%;而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篇,说到饮酒的有300篇,约21%)”,还“已具浮海航(准备日本游)”,总之是令人羡慕的生活,“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直到35岁那年才回家安居和追求功名事业。

艰难求职的杜甫

杜甫于24岁那年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忤下考功第”,文章不合时宜而落榜。36岁时,再次参加朝廷临时增设的恩科考试,权相李林甫制造了“野无遗贤”的盛世假象来奉承皇帝英明,参加者无一人中试。

长辈离世,儿女出生,杜甫不得不负担起家长的责任。为了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为了保住“奉儒守官”家族的面子,为了活命养家,杜甫只好到首都长安跑官(方式是到上流社会的圈子,结交达官贵人,赠诗送文,希望他们推荐提拔自己,不像后世的送钱送房送古董),“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奔走权贵之门而毫无结果。在长安漂泊十年,没有谋到一官半职,终于一家陷入贫困,“卖药都市,寄食友朋”,靠卖药和朋友救济养家糊口,压力山大。39岁时,杜甫成为预备干部;43岁时,才成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个看守甲仗兵器、管理门禁锁钥的八品官。

但这个仅能解决酒钱的小官职,很快就因为安史之乱叛乱攻占长安而结束了。杜甫历尽艰险,逃出城外,像个乞丐似地千里投奔唐肃宗,当上了左拾遗(约相当于处级纪检监察干部),可不久又因为替打了败仗的将领说话,被皇帝贬出京城做地方小吏,但微薄的俸禄在战乱、天灾、物价飞涨中无法糊口,一年后只好弃官了;跟家小团聚,找了个地方去隐居,去了后却发现根本没法活,全家差点饿死,只好全家翻山越岭去了成都,暂得安居,并因当高官的朋友关照,获得了工部检校员外郎(约处级编外干部)的官职。

情圣杜甫

梁启超《情圣杜甫》中称杜甫为“情圣”,“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是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震一荡地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杜甫的诗不只是史诗,更是情诗。这首先在于对世情的表述之精确动人。杜牧说:“杜诗韩集闲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但不仅于此,对于饱经人生忧患的中老年人则更是容易共鸣(尤其是国家危急时刻),从宗泽、陆游、文天祥到康有为都被感动得泪水哗哗地流。

杜甫对朋友非常重情义。他为朋友流泪、担忧,与李白的故事历来传为美谈。杜甫十分同情穷苦百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高的境界!“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清朝袁枚《马嵬》)。他对下层社会的歌姬舞女也充满柔情,数有诗咏,欣赏其才艺,尊重其人格,同情其遭遇,而不居高临下或举止猥琐。

杜甫对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的亲情极其动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妻儿待我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杜甫心地善良,对弱小动物都有感情,否则写不出这些句子:“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特稿记者杜甫

“杜甫诗开新世界。”杜甫的诗一直以艺术成就巨大而受称赞,并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文学史,黄庭坚、陆游都是学杜而开宗立派的人。

而杜甫的诗又被称为“诗史”,其诗中记录了很多当时的事情,叙事艺术精湛,而且数量和类型很多,范围很广,人物形象鲜明,见解深刻。随便举例来说,《哀王孙》、“三吏”、“三别”等讲的是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甚至在社会时尚生活方面,《饮中八仙歌》讲述的是李白等文化名流饮酒的事情,《丽人行》讲的是贵族的春游事情。用新闻传播学的观点来看,都是一流的新闻特稿或深度报道,所以说他可算是名记者。

享受生活者杜甫

杜甫后半生至死都不得志,总体上是相当穷困的。在成都时,因为老到朋友那里蹭饭,朋友们纷纷躲他,“一饭迹便扫”。有位王倚请病后的杜甫吃了顿饭,他感激地专门做了一首诗《病后遇王倚饮,赠歌》,详细叙述,最后感慨:“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但通观杜甫一生,比李白还是要快乐很多,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穷。

杜甫也有点财产,《曲江三章》其三说“杜曲幸有桑麻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的自注说“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中说“两京犹薄产”。虽不够富裕生活或距离当时生活地太远而不能用上,但好的时候还能接济朋友。

杜甫在长安跑官,虽然是蹉跎岁月,却活得也有些情趣,与上层社会交往中,在书画、美食、歌舞等方面表现出了相当高的欣赏水平,甚至还是个下棋高手,过得很时尚。

杜甫流寓成都时期先后有裴冕、高适、严武等地方高官资助,在夔州时有地方高官柏茂琳资助,从四川至湖南的路上有若干为官亲友的资助接待,过的是“地主阶级”的日子。杜甫在成都和夔州时住地都附有不小的园林,虽然当时地皮可能不贵,但那么多果木花草还是要些成本的。他先后还有过几条船——在当时可是相当于今天的豪华车,而在船上的日子也不仅是苦日子,也有很多快乐。漂泊一生的李白,最想的是从政施展抱负后功成身退,从来不把做诗当成多重要的事情,很痛苦的是大家把他当诗人看。但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很多时候从做诗中获得乐趣,甚至把做诗当成今天玩网络游戏似的一种娱乐。

慢热的杜甫

杜甫是早慧的诗人,但生前知音极少,诗名与王维之类远不能比,死后几十年也少有人欣赏。直到后世有了白居易、元稹、韩愈等知音,大力宣扬,杜甫的诗才渐渐为人所重视。韩愈把李白、杜甫并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宋朝以来,杜甫诗歌的注解是最多的,有“千家注杜”之说。

李杜的性格和诗风大相径庭,各有千秋,都是中华文化的明珠,但也经常引得“扬李抑杜”或“抑李扬杜”。其中,与时俱进、随机应变的郭沫若写过一本奇书《李白与杜甫》,读后不得不让人想到鲁迅先生文章里多次出现过的“才子流氓”。

说不尽的杜甫啊!

猜你喜欢
杜甫李白
杜甫的一生
李白搁笔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杜甫改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杜甫与五柳鱼
倒下的那一刻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