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

2012-09-09 08:11汪新波
中国新时代 2012年12期
关键词:诺奖归属感莫言

| 文· 汪新波

一家著名的国际调查机构曾经对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当代中国人的幸福感很低,比伊拉克还低,与战乱中的苏丹和阿富汗相当

当CCTV到处提问“您幸福吗?”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是“幸福”,但仔细一想,这个问题取决于怎样定义幸福。在我看来,大部分人并不理解幸福的含义,将这个概念混同于高兴,和具体令人高兴的人和事挂起钩来。比如:“幸福,刚才我们一帮老头老太太还扭秧歌来着”,“幸福,幸福就是和老婆孩子在一起”,“幸福,幸福就是有个稳定的工作”,“幸福,刚才还和女朋友逛商场来着”云云。

那么,什么是幸福,有没有个标准的定义。网上答:“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幸福,因为,猫未必天天有鱼吃,狗也未必总吃肉,奥特曼难免也挨揍。

其实,幸福不是外在的物质,而是内在的感受。将外在的条件和内在的能力加在一起,你才可能获得通常所说的满足感或幸福感。比如,美食人人都想要,但如果没有一副好牙齿,享受美食的能力会大打折扣;再比如,美女男人都喜欢,但如果前列腺出了毛病,就得先修理前列腺。所以,准确地说,幸福不是外在的物质、金钱、地位,幸福是一种享受快乐的能力,和外在的物质条件关系不大。有能力,往往干什么都快乐,无能力,往往干嘛嘛不灵。

世界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在逆境中长大,他们往往能把一般人视为障碍的东西转化为一种动力,在简朴甚至贫困的条件下创造出巨大的快乐。刚刚得到诺奖的莫言就是个例子。我从莫言的经历中看到的更多是逆境、奋斗、改变。他出身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的记忆里充满饥饿、孤独和恐惧,他十二岁小学辍学,在家放牛,因为孤独,学会了和牲畜说话。饥饿的感受和对牲畜的了解为他日后的写作留下了丰富的题材,每当这种场景出现的时候,他的记忆和想象的闸门就一发不可收拾。没有书读就用耳朵记忆,用想象力填补,一种饥渴但鲜活的生命在默默中体验享受着这种贫困、卑微、孤独乃至恐惧,就像一个盲人在用心想象光的世界。莫言没有机会上大学,走了点后门参了军,在枯燥的军旅生涯中继续发挥他的想象力,终于写出了名堂,提了干,当上了作家。莫言有天赋,这种天赋是将贫困单调的生活转化为一种丰富的想象世界的能力,享受清贫,这是一种能力。

CCTV采访莫言:“得了诺奖,您幸福吗?”,莫言想了想回答:“我不幸福,因为它可能改变我想要过的生活”。诺奖这件事的确值得高兴,不过,幸福的确和得奖这件事无关,美国人对幸福的定义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以此谋生”。莫言喜欢写作,能靠写作挣钱养家,莫言是幸福的,虽然诺奖是一大笔钱,但莫言早就以此谋生了,也就是说,幸福在前,诺奖在后。

谁说幸福需要奢华的物质,谁说“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里笑”?很多人给幸福加上了很多条件,比如说我要娶个美女就幸福了,我要官升一级就幸福了,涨工资了就幸福了,等我退休了就幸福了。其实,与其将幸福寄托在某件事的成功或者物的取得,不如将幸福寄托在创造并享受生活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莫言的幸福并不在于他得了多少钱,或者有多么有名,事实上,莫言的童年记忆中充满了饥饿、孤独、恐惧,这些东西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成为障碍和不幸,但莫言像蜜蜂采蜜一样将这些负面的元素转化为写作的源泉,从而“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以此谋生”。毫无疑问,莫言的幸福不是因为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因为丰富的想象力、坚定的意志力。

不过,对大部分来说,幸福和外在的条件还是有些关系的,毕竟,像莫言这样天才的臆想狂还是少数。管理心理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双因素理论,将人的需求元素划分为两类:一种是保健性要素,得到这些东西,人们并不满足,但缺失了这些要素,人们将十分痛苦;另一种是所谓激励性要素,得到这些东西,人们就会有明显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保健性要素缺失很多的话,必然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痛苦。

一家著名的国际调查机构曾经对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当代中国人的幸福感很低,比伊拉克还低,与战乱中的苏丹和阿富汗相当。按照双因素理论来衡量,这个结果也不太出乎意料。转型时期,社会保障不健全,缺失了很多保健性要素,这些东西往往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比如温饱、健康、家庭、友情等等,教育、医疗、房产、土地等一些体制上的弊端让百姓背上了本不该承受的负担,那些连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没有的人群怎么可能感受幸福?

我从一位美国著名的牧师那里学到了另一个对幸福的解释:幸福需要具备三要素:confidence,achievement,belonging,即信心、成就感和归属感。从这三个要素看,中国人也不容易幸福,因为缺乏取得成就的社会机会和基本手段,比如土地、资金乃至技术等资源都政府垄断,很多行业不许私人进入,允许竞争的行业也关卡重重,步履艰难。不仅百姓不幸福,我也常看到官员感慨官场险恶、升迁困难、压力巨大,甚至自称也是弱势群体。

真正有能力的人在创造和奋斗中获得的乐趣,吃鱼的猫未必幸福。剥削别人和被人剥削,收获的都是痛苦。贪官获得那些不该获得的东西,不仅在良心上受谴责,而且被人看不起,找不到归属感。他们不仅荒废了自己而且荒废了下一代,让孩子无所事事,早早成了吃鱼的猫,感受不到捉老鼠的快乐,失去了应有的天性。

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老百姓常说,知足常乐,降低欲望就可以减少痛苦,这已是大部分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策略。政府若是真的关注百姓的幸福指数,需要在公共物品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上做文章,让绝大部分百姓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手段和社会机会,在追求各自喜爱的生活方式中获得自信、成就感和归属感。

猜你喜欢
诺奖归属感莫言
价值感与归属感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聚焦诺奖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
莫言:虚伪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