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糖料生产“四化”同步发展

2012-09-10 10:42
中国糖料 2012年4期
关键词:糖料食糖四化

徐 雪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10)

近些年,在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高涨、糖料收购价格停滞不前的双重挤压下,农民种植糖料收入在低水平徘徊,比较效益持续低下,糖农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只能通过减少投入来降低损失,由此直接导致近些年糖料面积萎缩,糖料单产和含糖分下降,食糖连续3年减产。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2007/2008榨季开始我国糖料面积变化不大,基本上徘徊不前,有的年份还是下降的。糖料单产和含糖分亦是如此,增长乏力,陷入徘徊。

2009/2010和2010/2011两个榨季我国食糖自给率只有78%和82%,离我国入世之初设定的90%自给率存在很大差距。中国食糖进口近些年增速较快,净进口量从2007/2008榨季的70万t增加到2010/2011榨季的200万t,对国际食糖市场和价格的影响力迅猛增强。国际糖业组织(ISO)最近甚至预计2011/2012榨季中国将进口300万t食糖,超过欧盟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食糖进口国。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四大农产品之一的食糖,在持续增长的国内需求压力下,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不容乐观。

但令我们欣喜的是,我国糖业未来的发展正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糖业的宏观政策环境正在不断改善,糖业未来发展路径越来越明晰。

?

1 国家开始启动糖料保险保费补贴

财政部于2012年1月20日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做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的通知》的政策文件,文件首次将糖料作物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即在全国范围内的糖料作物都将享受政策保费补贴。此前业内多年呼吁国家在糖料良种、保险、农机、水利等方面给予补贴和扶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今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充分显示了国家在紧迫形势下已开始对我国糖业发展予以重视。此项措施在稳定我国糖料生产、保护糖农利益、保障有效供给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作为全国最大的糖料主产区,广西刚刚拟定了《广西政策性糖料甘蔗种植保险试行方案》,对火灾、冻灾、台风、龙卷风、洪水、内涝等灾害开展保险保费补贴,种植期间保额按每667m2800元确定,基本涵盖了农民种植糖料的生产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等;保险费率为3.75%,如此计算每亩保费为30元。保费承担比例按中央财政40%、自治区财政25%、县级财政15%、种植企业(或蔗农)20%确定,即:在30元/667m2的保费中,中央财政承担12元,自治区财政承担7.5元,县级财政承担4.5元,蔗农或种植企业承担6元。目前广西正在确定保费补贴试行范围和地区,计划在2012年6月底前完成承保任务。我国其它糖料主产区也在积极地进行试点筹划和推进工作。

2 转变糖料发展模式,推动糖料“四化”发展

目前在我国,制糖业无论从农业环节还是企业环节来讲都是一个相对落后的产业,离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相距甚远。糖料种植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糖料面积和食糖产量极不稳定,食糖价格大起大落,农民收入长期低下,制糖企业在保本线上挣扎,企业职工收入在食品行业里也是最低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日趋紧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糖业发展的瓶颈,根据广西糖业“十二五”发展目标,2015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将比2010年仅仅增长2.17%,而食糖产量要达到1100万t,较2015年增长56%。这意味着在仅增长2.17%的土地上实现56%的产量增长。像以前那样靠扩大糖料种植面积来增加供给已经变得不现实了,必须要转变糖料生产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糖料种植“四化”同步发展,即良种化、机械化、水利化和规模化的同步协调发展,通过科技力量在提高单产和含糖上面下功夫,最终实现传统农业和加工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和升级,保障我国糖业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1 良种化

提高糖料单产和含糖的首要途径是良种。目前我国糖料面临着品种单一和严重退化的问题。此外,不同熟性品种的搭配和布局不合理,大多是早熟品种,以致品种熟期集中,加工后期产糖率明显下降。同时,甘蔗黑穗病、宿根矮化病、花叶病等病害每年造成甘蔗减产20%以上,螟虫和地下害虫平均发生率在60%以上,造成蔗糖分损失0.3个百分点以上。甜菜品种在不同地区的种植情况差异较大,但也普遍面临着品种含糖分不高和抗病性差等问题。由于繁育糖料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导致我国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糖料生产科技贡献率极低。

目前,广西甘蔗种植的当家品种主要为新台糖16号、22号,种植面积在全区甘蔗种植面积中的比重高达80%以上,部分蔗区的比重甚至高达95%,由于上述两个品种的种植期已超过10年,品种单一和退化的问题已十分严重,抗寒、抗旱、抗逆性大大降低,病虫害发生严重,黑穗病、赤斑病、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等病害日益加剧,导致宿根发株少、宿根年限缩短、植株变矮、节间变短、单产下降10%~30%,蔗糖分下降0.5~1个百分点。品种过于单一所带来的抵御风险能力弱、种性退化和病害加剧等问题,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广西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2007/2008年榨季广西遭遇历史上最为严重低温冻害,新台糖22号和新台糖16号受灾面积占总受灾面积的79.4%,直接造成食糖减产50万t,涉糖税收减少1.53亿元。

广西自2009/2010榨季开始对新台糖系列品种不再作为良种加价,对种植面积很小但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糖料蔗新品种加大加价力度,良种加价水平全区统一确定为20元/t。新品种包括柳城03/182、桂糖21号、桂糖28号、桂糖97/69、桂糖02/467、桂糖02/901、粤糖00/236、赣蔗18号、福农28号、园林17号。从这两年的实践来看,选育的新品种虽在产量、糖分、抗逆性、宿根性等某些性状方面有所提高,但综合性状基本上没有超越新台糖22号,而且每吨20元的良种加价不足以覆盖蔗农更换新品种带来的风险,蔗农对新品种普遍接受程度不高,推广种植效果不甚理想。筛选、繁育的甘蔗新品种推广面积十分有限,占广西甘蔗种植总面积的比重不足10%。大部分甘蔗新品种在推广过程中,由于缺乏配套栽培技术,优良种性发挥不出来,往往推广1~2年就被淘汰,良种选育和推广工作举步维艰。

另外,与其他大田作物相比,甘蔗生长周期较长,占用土地面积大,从亲本杂交至品种育成需用10~12年时间。因此,甘蔗育种及其繁育基地建设与推广需要长期稳定的经费及政策支持。而当前甘蔗育种经费主要来源为各种相关项目的部分经费,专项资金少而且不稳定。同时,甘蔗良种推广涉及发改、财政、农业、糖业局等多个部门,良种繁育经费来源渠道多样,相互间协调不够,在良种推广过程没能形成合力,各部门各自为政,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也不尽相同,给开展甘蔗新品种繁育推广工作带来困难,新品种推广效率不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科技兴农,良种先行;要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良种推广补贴”是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利用WTO《农业协议》等有关规则,出台的第一个农业补贴政策。为了推进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2002年开始,由财政部、农业部启动实施了东北高油大豆示范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现已扩大到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马铃薯、青稞、花生等农作物。由于糖料品种研发周期长,前期国家投入不足,目前还没有研发出高产、高糖、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现在对糖料新品种进行良种补贴还不具备充足的条件和基础,但我们可以从已有的品种改良方面呼吁国家的支持。

目前,广西和云南许多地区正在尝试使用对蔗种温水脱毒的“健康种苗”,操作设施和工序并不复杂,即把蔗种在50℃恒温的温水中浸泡2h,既能有效杀灭种苗携带的病菌,又能使甘蔗含糖分有所提高,而且宿根年限可以延长2~3年。这项技术增产增糖效果明显,操作简便,技术可控,成本也不高,在广西和云南等地的实践很有成效。虽然温水脱毒简便易行,但由于甘蔗是一种栽培用种量较大的作物,必须将其纳入到糖料基地建设当中,以“科研+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依托糖厂建立温水脱毒处理车间,通过糖厂把健康种苗推广到蔗农。通过加强甘蔗良繁基地建设,逐步实现新植蔗区甘蔗用种由专业良种繁殖基地生产和供应。国家可以考虑在健康种苗的脱毒环节对糖厂予以补贴,加快健康种苗的推广应用。同时,要积极探索相应的栽培配套技术,千方百计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要从面积效益型转移到高产集约型上来,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甘蔗生产的综合效益。

2.2 机械化

目前,澳大利亚和美国已经实现了糖料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包括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运输的所有环节,而我国糖料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年代,机械化收获技术严重滞后,甘蔗生产成本远远高于澳大利亚、巴西和泰国,而农民收入极低。甘蔗收获机械化不仅可以降低甘蔗生产成本,还可以缩短甘蔗砍后待榨的时间,保持甘蔗的含糖分,对提高糖厂的经济效益效果明显。近些年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一些价格昂贵的大型甘蔗收割机,但由于我们蔗田整地质量差,平整度低,杂物多,在小片农田上适用性较低,机械化大生产的优势无法显现,目前我国90%以上的糖料面积仍是人工收获,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

面对不断加剧的劳动力资源紧张和用工成本高涨的压力,糖料生产尤其是收割环节机械化程度低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糖农种植积极性的瓶颈。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了要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同时还指出,要着力解决玉米、油菜、甘蔗和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近日,农业部办公厅还印发了《2012年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一览表》,明确中央财政资金对甘蔗收割机补贴限额提高到20万元。由于我国糖料生产离规模化经营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大型机械暂时还无用武之地,为解燃眉之急,建议国家在糖料小型收获机械的研发和推广环节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尽快研制出在丘陵、坡地便于携带和使用的价格较为低廉的轻简化机械设备,对农户农机具的购买给予贷款和贴息等政策扶持,节省砍蔗劳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2.3 水利化

目前制约糖料单产提高的另一大瓶颈就是缺乏水利基础设施。我国甘蔗大多种植在旱地或坡地,大多是“望天田”。近年来我国甘蔗主产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我国90%的甘蔗是种植在旱坡地上,干旱是影响甘蔗生产的头号因素,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连年干旱严重制约着甘蔗生产能力的提高。由于缺乏水利设施,农民种下去之后基本就不管了,一旦受旱全军覆没。实践证明,如果实现灌溉,我国糖料单产可以提高一倍,甘蔗单产有望达到150~180t/hm2,甜菜达到90t/hm2以上。同时,滴灌设施还可以大幅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如果实现灌溉条件,我国糖料单产可以翻一番,未来10年我国食糖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当然,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景,实现糖料生产水利化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首先是目前分散的小块农田无法适应配套的水利设施,因此必须要走土地整合的道路来最终实现水利化的建设。其次,有些人担心如果水利设施修好了,农民就会立刻改种那些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去了,导致企业投入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在黑龙江,凡是有水利条件的灌溉地都不会用来种甜菜,而是种粮食、大豆或马铃薯。因此,必须要通过提高单产、含糖及糖料收购价格来提高糖料种植的比较效益,稳定糖料种植面积,保证糖厂在水利建设投入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完全由企业进行水利灌溉建设也不太现实,国家可以将资金重点用于水源工程这类大型骨干工程,而相应的水利配套工程可以由企业为主体进行投资建设,实现国家、企业和农民的“三赢”。

2.4 规模化

没有糖料生产的连片规模化,就没有实现机械化和水利化的必要条件。我国《制糖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提出“引导糖料种植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土地经营组织,鼓励制糖企业参与土地资源整合,加快实现糖料生产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政府应当引导和组织农民和企业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将小块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实现大面积规模经营,实行品种、植期和行距的统一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和水利化建设提供基本条件。在“十二五”期间,要尝试建立在土地使用权基础上的新型农工一体化的产业利益关系,农民以土地使用权直接入股土地经营公司或制糖企业,分享糖料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鼓励制糖企业参与土地资源整合,支持以制糖企业为龙头组建土地经营、农田管理等农业服务公司,加快实现糖料生产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变。2012年3月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龙头企业开展粮棉油糖示范基地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我国糖料生产的良种化、机械化、水利化和规模化进程需要统筹规划,同步推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在糖料生产“四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实现我国糖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糖料食糖四化
广西糖料蔗生产保护区“非蔗化”情况调研报告
广西崇左大力推动糖料蔗产业集群发展
2022年广西糖业工作要点
——加快提升糖料蔗生产现代化水平
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研究
巴西食糖产量在加速下降预期正得以实现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2015/2016种植季菲律宾预计食糖产量215万—219万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