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立时代潮头的“老书记”

2012-09-20 03:56朱新宁
群众 2012年4期
关键词:华西村华西精神

朱新宁

在华西村,人们都亲切地称吴仁宝为“老书记”。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着拓荒者的那股锐气、豪气和志气,以独到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和务实的举措,带领华西人艰苦创业,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天下第一村”。

艰苦创业的领路人

华西建村之初,集体资产只有2.5万元,欠债1.5万元。“高的斗笠帽頂,低的浴锅低塘,半月不雨苗枯黄,一场大雨白茫茫”,是当时华西的真实面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吴仁宝坚信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他带领村民制定了一个华西村15年规划,打响了改造村庄的第一仗。

创业苦、创业难,面对创业路上满布的荆棘,吴仁宝率领华西人重造山河,开始了大规模的农田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当年的村革委会副主任赵毛妹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情景:“凌晨两点钟开始干,从鸡叫干到狗叫,最苦最累的活都是老书记带头,别人说我们是‘做煞大队(当地方言,意为干活太苦),但这是华西人唯一的出路。”华西“做煞大队”的名号因此被传开,风言风语不断袭来,一首新的民谣在周边村落开始流传:“做煞大队无搭头,干起活来累死人。有女不嫁华西去,宁愿扔在河浜里。”面对非议,吴仁宝没有放弃,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率领华西人在艰苦拓荒之路上奋勇前行。从1964年到1972年,华西人硬是把12个自然村落1300多块高低不平的田块,改造成了400多块稳产高产的良田,提前7年实现了《华西学大寨十五年远景规划图》。1972年,华西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成为当年的“农业学大寨”样板村。

吴仁宝很清楚,靠农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致富还要靠工业。他独辟蹊径,积极寻找致富之道,先后创办了五金加工厂、废纺站、铁匠店。工业兴村的实践不仅为华西积累了资本,更积累了勤奋创业的信心和农民变为产业工人的基础。当年的废纺站带来了华西纺织工业的启蒙,铁匠店构成了华西黑色冶金工业的雏形。如今的华西村,黑色金属和纺织两大产业,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华西奇迹的承载体。

勇于创新的弄潮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中国农村建设和改革中,曾经涌现过一批明星,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吴仁宝作为璀璨群星中最耀眼的一员,难能可贵的是始终立于时代潮头,走在引领发展的前列。

仔细分析华西村的发展路径,不难看出,其成功并非得天时地利人和,而是善于借天时、融地利、创人和,秘诀在于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老书记的话说,就是“听中央的‘不走样,听领导的‘不走神,听老百姓的‘不走偏”。一头吃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一头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一手抓同党中央、同各级组织保持一致,一手抓同人民群众保持一致,由此带来的是先人一步的行动和胜人一筹的业绩。1979年,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华西村却反其道而行,全村500多亩粮田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这一做法当即遭到四面八方的议论和非难,吴仁宝坚持自己的理解:“人家分田是实事求是,我们不分田也是实事求是。”没有分田的华西村95%以上的劳力投入了工业生产。与此同时,通过专业承包,华西粮食亩产年年超1吨,还形成了千头猪、千头羊、万只禽的副业养殖规模。当全国各地推广土地规模经营、强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华西村已经以自己的实践为全国农村树立了榜样。从70年代“造田”,实现农业现代化,到80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90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市化,华西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先人一拍、快人一步、高人一筹的姿态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符合华西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正是呼应了时代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才使得华西村魅力恒久。

吴仁宝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深刻地领会中央政策的精髓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为了国家富强,他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的创造性高度统一起来,真正把创新争先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始终引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潮流。

“天下第一村”的开创人

经济发展是“天下第一村”的基本内涵。吴仁宝常说:“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最没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理。”他带领华西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路子。1988年华西年产值超亿元,1999年华西村A股上市,2003年销售收入超百亿;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共同富裕是“天下第一村”的本质特征。改善民生、致富村民一直被吴仁宝视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千方百计实现集体和个人共同富、健康富、长期富。因此,华西是“共同富裕、团体冠军”,既没有“亿万富翁”,也没有“两手空空”。多年来,他一直关心周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2001年6月开始,华西村以“一分五统”的模式建设大华西村,走出了一条农村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在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的同时,华西采取挂钩扶贫、开发扶贫等方式,在宁夏等地建设“省外华西村”;以培训农村干部“造血”致富,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直接培训了1万多名干部,带动10多万人脱贫致富。

物质和精神“双富有”是“天下第一村”的重要特色。吴仁宝认为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包括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概括起来就是物质精神“双富有”。在他的带领下,华西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为精神富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精神动力。他把加强文化建设视为立村之魂,以精神文化提升价值观,以戏曲文化增强荣辱观,以节庆文化树立诚信观,使“经济华西”与“文化华西”齐头并进。

青山绿水是“天下第一村”的亮丽名片。吴仁宝坚持发展要和“青山绿水”相结合,“穷山恶水”甚至“没山没水”不叫科学发展。通过优化环境、绿化环境、净化环境和美化环境等途径,华西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国际环境质量认证的村庄,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村”。

有福民先享的当家人

“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是吴仁宝立下的规矩,也是华西村党委班子和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真实写照。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地刻在老书记的心灵深处,融入到老书记的一言一行,转化为艰苦奋斗、造福于民的实际行动。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为表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西人。他几十年如一日,一年到头没有节假日,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他根据华西实际,提出了“一村二制”、“一分五统”等创新理念。这些理念的背后,是老书记放弃了股份制改革带来的个人利益,他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乐于奉献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吴仁宝在荣誉面前居安思危,在“制度当家”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他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三制”:体制、机制、班子。在体制上,既有“一村二制”、“公私合作”,又有“村企分开”、“一分五统”。在机制上,既有激励,也有制约。在班子上,不仅领导有方、真心为民,而且“老中青结合,文武将双全”。实践证明,这些制度是科学有效的。

吴仁宝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带领华西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自己却始终保持了一个农民最真的本色。他始终坚持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近几年上级政府奖励给他的半个亿,也全都留给了集体。老书记不仅是天下第一村的缔造者和当家人,更是当之无愧的党员楷模。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回顾华西村的发展史,就是吴仁宝带领华西人不断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奋斗史,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具体体现。吴仁宝的精神和华西村的经验,必将在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绽放出夺目的时代光芒!

责任编辑:苏胜利

猜你喜欢
华西村华西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华西村:昔日的安静祥和今日的进步变革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在华西人与晚清军事技术近代化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华西村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