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江苏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水平

2012-09-20 03:56
群众 2012年4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集群企业

中小企业是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造了全省60%以上的经济总量,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小企业集聚化成长的特征相当明显。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503个,实现增加值l万亿元,营业收入4万亿元。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中,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聚,集中优质发展要素,对于破解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难题,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代表性产业集群

江苏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2004年),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苏南乡镇企业以对外开放为动力,率先承接发达国家(地区)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由分散经营逐步走向集中发展,全省形成上百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工业集中区,企业集群开始形成。第二阶段(2004—2009年),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全省乡镇企业经过转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在政府引导下,各地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紧密有机集聚,增强产业关联度和协作性,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第三阶段(2009—至今),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依靠人才、技术、品牌支撑,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进入产业集聚发展提升阶段。2010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省级层面对中小企业集聚发展进行总体部署,加快培育一批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支持重点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特色产业比重,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目前已认定50个省特色产业集群和35个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

我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总体上看,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五大类产业集群:

——外资带动型产业集群。近20年来,苏南地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亮点纷呈,以各类开发区、工业园为载体吸引外资,呈现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态势,形成了LED、笔记本电脑、手机部件等多个外资带动型产业集群。摩托罗拉、飞利浦、明基、华硕等跨国公司和台企在苏州设立研发中心,呈现出研发一体化、技术本土化的趋势。随着跨国企业的进驻,我省中小配套企业和竞争厂商也不断跟进,苏南地区逐渐形成横向、纵向的产业联系,供应链上下游逐步趋于完整。

——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通过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领头羊”作用。引导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剥离专业化强的零部件和生产工艺,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中小企业通过为龙头企业配套,形成了熔盛重工、徐工机械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

——市场和资源带动型产业集群。立足发挥地方传统优势,主要通过专业市场的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此类产业集群分布全省各地,各县(市)都培育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科技驱动型产业集群。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是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方向。涌现出无锡新区旺庄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南京软件产业集群和以常州光伏光电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跨区域联动产业集群。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3年起,经省政府批准,江阴、靖江共同设立全国首家跨行政区域的联动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通过多年努力,该园区已引进各类项目50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15个,吸引外资32亿美元,初步建成船舶制造、海洋工程、重钢结构、特种车辆等四大产业集群。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设南北共建园区30个,一批新的跨区域联动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崛起。

二、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现状与特点

我省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和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迅速扩大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得到极大发展。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503个,入驻企业9.6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万户,从业人员672万人,实现增加值1万亿元,营业收入4万亿元。产业集聚区中,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有220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110个,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的9个。全省形成超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62个。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我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呈现出以下特点:

聚焦高新产业。江苏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涵盖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物流、纺织、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轻工、石化、船舶等重点产业,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十一五”以来,在产业集聚发展定位上,紧跟世界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光伏发电、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着力培养新兴产业集群。风电设备制造业在盐城盐都以及阜宁、江阴、无锡惠山都已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光伏产业在无锡、常州、扬州、徐州等地已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盐城、宜兴、江都等地环保设备制造业发展特色显著。

推动专业集聚。为实现高起点发展,2010年下半年来,我省制定实施集聚示范区标准,共认定35个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其中苏南17个,苏中9个,苏北9个,主要分布在IT產业、机械装备制造、电线电缆、轻工、涤纶化纤丝、家纺、硅资源加工、环保装备、精密机械、汽车配件、工程电器、汽摩配件、电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入驻企业10000余户。

区域竞相发展。2010年,苏南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经济总量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增加值、营业收入、实缴税金总额分别占全省产业集聚的46%、54%、52%;苏中实现增加值、营业收入、实缴税金总额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8%、28%、26%;苏北地区实现增加值、营业收入、实缴税金总额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6%、18%、22%。苏中、苏北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挥后发优势,运用土地和资源等方面有利条件,规划布局、发展态势呈现崭新格局和起色,起点高、后劲足特征明显,总量上增长较快,在集聚规划及园区建设上也取得长足进步,一些苏北特色产业园区的规模和总量开始赶超苏南地区。

要素集聚集约。在产业集聚发展中,各地坚持企业集中、要素集约、生态环保、功能提升原则,苏南地区加快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大力发展楼宇经济,节约使用土地,缓解中小企业发展用地难困境。2010年全省新建标准厂房2800多万平方米。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加快共用技术平台、供电供热、污水处理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服务平台完善。根据产业发展内在需要,建立完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业务培训、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担保、产品展销、物流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明显提升。目前全省已建立省重点培育平台和省示范平台46家。

品牌特色彰显。经过多年努力,我省纺织、服装、机械、轻工、冶金、食品等行业的产业集群领域,已涌现出一批以地域特色产业集群为特征、由国家相关部门或机构命名的区域品牌。国家纺织工业总会命名的中国纺织特色产业基地县、特色乡镇名单中,常熟、江阴、张家港、金坛、太仓、通州、海门、高邮等县(市)榜上有名;吴江市盛泽镇等一批乡镇被国家命名为纺织产业特色乡镇。常州市现已拥有“中国强化木地板之都”、“中国汽摩配名镇”、“中国工具名镇”、“中国灯具城”,“中国织造名镇”等一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无形资产。

三、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水平的路径

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规模,事关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局。今后一个时期,随着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江苏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按照打造转变发展方式引领区和培育竞争优势制高点的要求,我们要坚持特色引领、创新驱动、集约发展,把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力争将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主要路径是:

融入现代产业体系。中小企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找准产业定位,积极融入到现代产业体系之中,形成与大企业分工协作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一方面,鼓励核心企业将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核心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核心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网络,努力提高核心企业的市内配套率。另一方面,发挥龙头核心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引导中小企业靠大联大,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形成大型核心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紧密联系的分工协作关系,逐步吸引更多的相关中小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二是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发展壮大现有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花大力气建设一批掌握前沿科技成果、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近期重点发展新型显示、现代通讯、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半导体照明、环保设备、新材料、汽车零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设备、新医药及生物技术等科技含量高,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加强集群品牌建设。中小企业集群大部分集中于传统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以生产中低层次的产品为主,缺乏自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集群内部更多只是一种生产加工型企业的集聚,这种集群形式极大约束了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能力的放大。要积极引导集群内部合理确定企业定位,加快产业集群内重点企业的上下游及侧向产业链的配套建设,构建产业配套体系。一是实施区域品牌战略。要克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单个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先天的不足,把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有机结合,通过集聚品牌,把集聚区整体作为一个品牌来管理经营,建设区域内所有企业发展的共同资源,提高区域整体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集聚的国内外知名度。以集聚品牌的影响力支撑集聚区内企业的发展。二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已经建成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专业市场的,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加快物流配送、信息发布等配套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发借助互联网络,开展无形市场网络的建设,运用网上交易平台等新型营销方式,扩大产品销售,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构建集聚创新体系。通过构建产业集聚创新平台,形成创新支持体系。一是加强合作创新。采取多种办法鼓励和促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国内外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加强与相关产业集群的互动与合作,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借鉴欧洲各国以政府出资或联合民间资本设立中介企业的经验,通过实施具体的政府项目密切企业与科研机构联系,推进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二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各种功能、各种形式的服务平台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推进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支撑与服务平台的建设。不同的产业集聚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创新平台组建方式,解决产业集聚中的共性技术难题。同时,建立集聚区内技术创新保护机制,要把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自律、自治性的行业协会作为重要的服务平台来建设。引导和培育产业集聚企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为企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轻纺、传统机械加工等产业集群,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推进其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產品档次,赋予传统产业新的活力;二是淘汰落后产能。对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尤其是“五小”类企业,坚决实施关停并转;三是积极鼓励产业转移。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园区建设发展的各项工作。采用政策扶持、专题推介、项目信息发布等方式,鼓励苏北和苏中地区积极承接省内和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让更多的外来企业投资入驻特色产业园区,发挥当地资源、劳动力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改善全省中小企业产业布局。

进一步抓好集聚示范区建设。按照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建成100个特色产业集聚示范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集聚优质生产要素,大幅度提高投资强度。通过提高投资强度、节约土地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土地、资金、人才、信息、装备和服务设施的高效利用。

责任编辑:尤健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集群企业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企业
企业
企业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