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

2012-10-04 03:08魏九金周永立
实用临床医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司汀天麻基底

魏九金,周永立

(东莞市桥头医院内科,广东 东莞 523523)

后循环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多为突然发病,反复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常表现为眩晕、平衡功能失调,多伴有恶心呕吐。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栓塞,急性期治疗目前仍未见专门针对后循环缺血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1]。东莞市桥头医院内科采用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缺血进行治疗,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本院收治后循环缺血患者80例,参照《神经病学》第5版有关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表现[2]及席刚明等[3]提出的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 22 例;年龄 45~73 岁,平均 62.5 岁;病程 10 d~6年,平均12.5个月;其中伴有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12例。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6~72岁,平均 63.7岁;病程 9 d~7.5年,平均 12.2个月;其中伴有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13例。2组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出血、脑肿瘤、大脑脑梗死、血液病、低血压等。

1.2 临床表现

1)反复发作眩晕、头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平衡功能障碍、行走不稳;2)头面及肢体麻木,肢体无力;3)眼震、共济失调;4)吞咽困难、构音不清;5)视力障碍、复视;6)短暂意识障碍。所有病例均具备1)项,可伴有2)~6)项中的1项或1项以上。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天麻素注射液0.6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及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含倍他司汀20 mg),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均每天1次,以10 d为一疗程。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胞磷胆碱、镇静止呕等治疗,若血压高予控制血压,血糖高予控制血糖(将葡萄糖注射液换成氯化钠注射液)。输液期间不用钙离子拮抗剂如西比灵、尼莫地平等。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行心电图检查、摄胸部X线片等。评价其安全性,并随时记录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2组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经枕窗探测椎-基底动脉,记录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Vp),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4],进行疗效评定。治愈:临床症状减轻90%以上,能正常生活及工作;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达50%~90%,生活能自理;进步:临床症状减轻达20%~49%,常需休息;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少于20%,需卧床休息。以治愈+显效+进步为总有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进步)例数/总例数×100%。2组Vp增快或减慢计为异常,Vp值参照健康成人脑动脉血流速度正常值[5]。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Vp结果比较

2组治疗前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p恢复正常达70.0%,优于对照组的47.5%,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1]。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栓塞为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发病机制[1]。 Fisher(1954 年)提出的微栓子学说认为,血流分层平流现象可使某一来源微栓子反复地带到同一血管分支,形成微栓塞并反射性刺激小动脉痉挛,导致脑部区域性缺血,反复出现刻板样雷同症状[2]。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2组治疗前后Vp比较

天麻素注射液能扩张脑血管、提高脑细胞抗缺氧能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血管阻力,尤其是对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使椎-基底动脉缺血的患者脑供血得到明显改善,从而解除由供血不足而带来的平衡障碍、耳鸣和眼球震颤等症状[6]。天麻素还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镇痛、促智、延缓衰老以及神经保护等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7],可缓解因后循环缺血所致的头痛、焦虑、抽搐等症状。此外天麻素还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的作用[8]。

倍他司汀是H1受体激动剂,有扩张脑血管特别是对椎-基底动脉系统有明显的扩张作用,并有轻微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从而改善眩晕症状[9]。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与天麻素联合使用治疗后循环缺血,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

TCD是诊断和评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较理想的无创检查方法[10],本研究应用TCD检查,结果提示2组治疗前椎-基底动脉的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治疗组Vp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综上所述,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效果确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1]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2]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1-132.

[3]席刚明,王伟.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8,27(6):565-569.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王为,马伯扬.经颅多普勒基础与临床[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20.

[6]牛兴荣.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4):57-58.

[7]龚其海,石京山,杨丹莉,等.天麻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1,30(3):176-179.

[8]马宏秀,张治祥.天麻的鉴定与药理研究[J].陕西中医,2011,31(11):1543-1544.

[9]唐细兰.实用临床新药手册[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377-378.

[10]邵春香,张弘娟,郭晖.TCD在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35例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712.

猜你喜欢
司汀天麻基底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你知道食天麻会引起“药驾”吗?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测定盐酸倍他司汀原料及制剂中盐酸倍他司汀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