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

2012-10-11 01:19任占兵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导师研究生

任占兵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510500)

·学校体育学·

新型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

任占兵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510500)

通过对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内涵的认识,指出当前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应重点关注研究生缴费及资助政策、导师招生数量的分配和导师选拔研究生的自主权等三个方面,新型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路径要强调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经费问题,探索新型的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

体育院校;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Abstract: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s reform in sports college,we have pointed out that the current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s reform should focus on graduate pay policies and the financial support reform,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admissions and the right of the mentors to select graduate students.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s reform in sports college should emphasize the path to scientific research-oriented system for instructors,further improve the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postgraduate,and explore a new type of training model,and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sports college;sport postgraduate;training mechanisms reform

0 前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数量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时,研究生培养质量却依然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1]。“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之后,如何确保培养质量,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2005年3月,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不少教育界代表认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意识要进一步加强[2]。于是,2006年教育部推出了以完善科学研究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首批试点单位在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3所院校进行;2007年,实施改革高校增至17所;2008年,改革已推广到47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2009年,改革将推广到全部中央部委属院校,同时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省属高等学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3]。

纵观新中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完全依赖苏联专家到现在的立足国内,学位制度从无到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育学学位授权体系,研究生教育规模从小到大,稳步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和研究生教育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强,国家调整了研究生招生政策,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我国招收体育学研究生人数从1999年的429人增加到2006年的3 473人[4]。自2006年起,体育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教育部新批准7个体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培养单位由先前的12个增加到19个,每年博士生招生人数增加到250名左右[5]。截止2008年9月,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已经有上百个之多,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102个、体育人文社会学63个、运动人体科学41个、民族传统体育学28个[6],随着我国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不免成为讨论的话题[5,7-11]。培养计划口径过窄,学制僵硬,论文研究原创性研究较少,研究生课程体系落后,课程内容老化,导师队伍的总量不足,规模扩大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4]。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小、从事跨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较弱、批判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缺少体育学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博士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弱[9]。为了提高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快体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响应教育部鼓励各级高校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对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立项进行研究势在必行。

1 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内涵

研究生培养机制,是指为完成研究生教育的使命,实现高素质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系统中各种要索,包括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研究生培养单位、公共管理组织、学科专业组织和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环节、培养方法、培养过程和学位授予标准)之间互动关系的总和。具体表现为在一定组织结构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相关运行方式、方法、手段、程序和规范。它是由研究生培养机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以及研究生教育管、产、学、研合作机制组成的复杂运行机制。要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重视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创新和建设[12]。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主要是指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系统的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这里所谓的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可以说,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变革),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可以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达到转换机制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和制度,可以形成相应的机制[13]。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变革导师与研究生的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调整研究生培养环境的若干规章制度,最终实现让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更加科学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4]。”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是保证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的科学发展,核心是围绕主体对象导师与研究生进行变革,导师在特定的培养环境中完成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根据体育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环境机制进行全面变革,统筹兼顾,最终实现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环境机制主要包括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而培养过程又涉及到招生制度、课程制度、导师制度、资助制度等方面,纵观各试点高校公布的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和举措,重点以“研究生”和“导师”为核心,涉及到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和导师制度改革三个方面[15]。基于“以人为本”的改革思路,本研究也将重点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图1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主体对象与环境

2 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研究生缴费及资助政策

在国家下拨研究生培养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研究生在入学时被划分为公费和自费。两类学生在缴纳学费、享受奖助学金和医疗服务方面,差别较大,截止2009年,我国所有体育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依然保持着这种现状。非定向公费培养的研究生入学后不用缴纳学费,而自费生无论入学后如何努力,学业如何突出,其待遇差别从入校到毕业都不能改变。另外,研究生的奖助水平较低,影响了优秀研究生生源报考的积极性,这些体制方面的不合理,都突出地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2 导师招生数量的分配

尽管有对导师科研情况和经费数量的要求,但是这种要求在落实上有难度、有漏洞,导致招生数量在导师之间的分配不合理,不利于培养质量的提高。2009年,我国13个体育院校共计将招收141名博士生,2 184名硕士研究生(见表1)。而我国体育院校导师招生数量一般都由学校做出硬性规定,即导师不论是否有课题,均可以带研究生,并且招生数量基本上是平均分配,体育院校的这种规定虽然限制了导师的招生数量,使各学科、专业招生人数的结构比例得到了调整,但是,这种“一刀切”的硬性规定忽视了导师科研经费的因素,对于科研经费充裕的导师来说,对学生的资助不会带来任何压力,学生可以按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但是,对于经费紧张的导师,对学生论文工作的资助可能很难按照计划实现,学生的论文质量很难有保证。如何实现优秀生源向课题经费充足、学术研究能力强的导师集中值得思考。目前,这种不考虑导师科研经费的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分配方式势必会对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表1 2009年部分体育院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2.3 导师选拔研究生的自主权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考试内容中需要背诵的部分较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高分低能的研究生,能力强的学生如不花较多的时间去背诵,很有可能被淘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崛起的新形势下,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体育学研究生的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显然不利于对真正有水平、有创新潜力学生的选拔。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拔出具有培养前途的研究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较为顺利地完成承担的科研任务,应该给导师较大的自主权。山东省教育厅近日提出,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将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单位的招生自主权,充分尊重研究生导师的知情权和发言权、研究生导师与考生的双向选择权,逐步探索优秀导师自主录取的办法,对有特殊学术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的人才建立特殊选拔机制[16]。但是,如何权衡导师的自主权与考生的话语权,发人深思。法制文明社会,惟一和最后的底线是程序正义。不少专家、学者也在思索如何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教育制度需要以多元化的建制来适应人才多元化的需要,而多种考核、招生形式的存在则是作为统一考试的补救措施,即以多元化的制度为多元化的人才开辟多元化的成才之路[17]。目前,在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中,学生笔试成绩在录取中的权重,北京体育大学为60%;武汉体育学院初试为50%,外语口试10%、导师面试20%、复试小组面试20%,等等。而北京大学早在2004年将学生笔试成绩在录取中权重降低为40%,突破“一次笔试定终身”招研究生,扩大导师选拔研究生的自主权,同时,强化导师的责任是未来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关注的重点。

3 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路径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论是从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还是从高等学校的科类结构来说,其发生和发展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决定的。这是因为,作为社会子系统教育的一部分的高等教育,其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变革必须与社会发展、变革相适应,并且要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现实中高等教育体系并不是单纯地适应社会,而是对社会发展有相当大的反作用,不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但不能促进,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18]。因此,面对目前体育学研究生研究生培养机制面临的现实状况,有必要对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路径进行探索。

3.1 强调科研主导,实行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负责制

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试图在各个高校中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在管理中明确导师的责任与权力,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管理技能。在招生过程中,减少笔试的权重比例,加大导师的招生权力,同时,为权衡考生的话语权,应加大导师组在复试过程的作用。另外,导师招收培养研究生,必须依托其科研工作进行,并为研究生提供“助理研究”的岗位和报酬。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人文社科项目经费总额相对较少,且课题数量相对较多;自然科学项目经费相对较多,但课题数量相对较少。事实上,理工科导师获得课题经费的总数往往是人文基础学科导师获得的10倍、20倍,甚至更多[19]。另外,并非所有的体育学导师都能够申请到课题经费,由于导师资质和社会资源不同,争取经费的渠道、数量和成功率也大不一样,知名度高、社会资源丰富的导师,往往更容易获得课题和经费[19]。由此产生了很现实的矛盾:一方面导师课题有限、经费有限同时国家又倡导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及岗位经费支持。我们知道,许多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都有实行导师资助制,即有课题经费的导师才带研究生,没有课题经费的导师一般不带研究生,但也有例外。比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人文基础学科,导师就不用交纳助研经费;相反,该经费是由学校出钱补贴的[19]。另外,我国的郑州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规定,导师若实在没有项目,学校也会采取导师组的培养模式,让无项目或经费不足的导师与有项目有经费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完成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20]。鉴于体育学科的现实矛盾,可以借鉴以上两个方面来建立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负责制:一方面学校出钱补贴导师;另一方面,采用导师组的培养模式。

3.2 完善研究生培养资金筹措机制,优化研究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

纵观国内已经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各个试点单位均可发现,各试点单位除将国家下拨的研究生培养经费纳入研究生创新培养基金外,又专门拿出一部分学校配套经费来加大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支持。另外,通过合理制订相关政策,要求研究生导师根据情况将一部分科研经费纳入到研究生培养基金之中。如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来源于三部分,即由国家下拨的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科研项目中的人力资源成本费以及学校筹措的其他经费[21]。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对来自国家、学校、导师三方面资金的统筹管理,试点单位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力度普遍加大,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据了解,清华大学九成研究生将通过申请“三助”岗位(即助教、助研、助管)免费读研,并获得相应津贴[22]。各试点高校在设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金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研究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各试点高校在制度的建设上,分级别设立奖学金,将研究生资助与学习、研究工作紧密挂钩,打破研究生资助的平均主义,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公平竞争,增强研究生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初步建立了研究生培养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21]。2007年度北京大学进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规定,100%的博士生、不低于90%的硕士生可获奖学金用以冲抵学费和部分生活费,其余约10%未获得奖学金的硕士研究生则按相关标准缴纳培养费[23]。多渠道筹措资金来完善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经费,健全体育学研究生的奖学金及资助形式,是体育学研究生管理部门值得关注的问题。

3.3 探索新型的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由于培养机制改革科研主导、导师资助等政策的导向和影响,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必然需要适当的调整。围绕科研主导的倾向,体育院校可以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更加关注体育学研究生对体育学科前沿的了解,加大“直硕生”和“提前攻硕生”或者“直博生”和“提前攻博生”的比例,使那些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尽可能早地进入硕士或博士阶段的学习,强化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增加研究生对科研的贡献。另外,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并非一个修饰的词语,培养的研究生留过学、会讲外语,并不一定就是培养出了国际化的人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重在培养研究生能力与素质上的国际化。通过设置专门基金,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加大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以及吸引国际知名高校学生来校攻读学位的力度,是未来国内体育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不断加大开放和交流的力度,才能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为例,北京体育大学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所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协议;每年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学者来校工作、讲学及合作研究;先后为103个国家培养了留学生3 000余名;在引入国外优质教学、科研、训练资源,构建科学合理、与国际接轨的办学体系的同时,从2008年起,北京体育大学开始与国外体育院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4]。另外,在培养模式上,北京体育大学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授课的形式,采用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的形式培养研究生,这在国内甚至国际上也比较先进。例如,2009年6月,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工作站挂牌仪式暨“冠军班”训练局授课站开班典礼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拉开帷幕[25]。总之,我国体育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地区与国际间交流,从而推动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

4 结 论

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国内众多院校展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统筹兼顾,平衡各方利益,仍然是体育院校未来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内涵,针对体育院校目前的现实情况,围绕此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主体对象“研究生”与“导师”,指出了体育院校在研究生缴费及资助政策、导师招生数量的分配以及导师选拔研究生的自主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认为体育院校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路径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强调科研主导,实行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负责制(即一方面学校出钱补贴导师;另一方面,采用导师组的培养模式);完善研究生培养资金筹措机制,优化研究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探索新型的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1] 刘雄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38-40.

[2] 杨晨光.人大代表呼吁:研究生培养要确保质量提高效益[N].中国教育报,2005-03-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谈研究生培养机制 改 革 [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582&infoid=1228291000960355:2008.

[4] 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9):3-22.

[5] 田雨普.提高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体育学刊,2008,15(6):49-52.

[6]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EB/OL].http://yz.chsi.com.cn/zsml/zyfx_search.jsp:2008.

[7] 熊蜀蓉.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1099-1100.

[8] 王永盛,许冠忠,王超.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529-1533.

[9] 卢亮球,高鸿辉,麻雪田,等.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5):118-122.

[10] 杨贵仁,黄汉升,方千华.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J].体育科学,2005(6):3-12.

[11] 谢雪峰,王晶.体育学博士生培养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2):62-64.

[12] 张振刚.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28-30.

[13] MBA智库百科.机制的解析[EB/OL].http://wiki.mbalib.com/wiki/%E6%9C%BA%E5%88%B6:2009.

[14]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R].2007.

[15] 杜娟,施亚玲.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现状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124-126.

[16] 马跃峰.导师可自主录取研究生[N].人民日报,2009.

[17] 郭立场.导师自主权不能超越“程序正义”[N].法制日报,2009.

[18] 黄建如.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9] 武毅英.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现状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8:65-70.

[20] 陈强.打破身份界限遴选博导 建立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扩大研究生资助范围——郑州大学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N].中国教育报.

[21] 梁传杰.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

[22] 丰捷.清华试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N].光明日报,2007.

[23] 王庆环.北大明年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N].2006.

[24] 杨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进程——北京体育大学创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

[25] 何霞.体大研究生工作站挂牌刘国正等加盟冠军班[EB/OL].http://sports.sina.com.cn/o/2009-06-03/13434413603.shtml:新浪体育,2009.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s Reform in Sports College

REN Zhan-bing

(Guangzhou Sport College,Guangzhou 510500,China)

G807.4

A

1004-3624(2012)05-0047-05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BLA070018)

2012-04-07

任占兵(1979-),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试论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特殊意义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