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钢琴曲《皮黄》的音乐特征与演奏

2012-10-16 08:13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皮黄触键钢琴曲

王 娟

(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吉林长春 130031)

谈钢琴曲《皮黄》的音乐特征与演奏

王 娟

(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吉林长春 130031)

钢琴曲《皮黄》的创作采用京剧音乐为素材,语言技法圆熟,是钢琴与京剧相融合的一种新的尝试。本文从钢琴教学与演奏方面入手,从如何理解中国钢琴曲《皮黄》的音乐特征在节奏和速度上的把握、音质上的探索和触键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钢琴音乐民族化作一点有益的尝试。

皮黄;中国钢琴作品;演奏

钢琴作为音乐代表性的弦鸣乐器之一,在我国已融入了人们的音乐生活并逐步在中国的社会音乐活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钢琴这件音域宽广、具有多声部、和声丰富及音色多变的乐器。为鼓励和推动创作钢琴音乐作品,把中国文化中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通过钢琴这一西洋乐器获得广泛的传播,近几年来,中国音乐作品创作大赛层出不穷。其中,基于京剧“西皮”和“二黄”的风格及板式结构特点创作而成的钢琴曲《皮黄》(作者张朝)这部作品,获2007年“帕拉天奴”杯第一届中国音乐作品创作大赛一等奖;随后,迅速在各项比赛与演出中频频出现,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形成了一股演奏“皮黄”的热流。为了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抓住作品音乐特征,笔者对这首作品的演奏进行了分析。

此曲选择京剧音乐为素材,语言技法圆熟,“眉清目秀、表情生动”。该曲讲述了作曲家儿时在云南滇池边的生活景象,不仅描述了滇池的壮丽景色,也反映出他对大自然的宁静和心灵自由的一种追求。此曲通过弦乐、打击乐、紧拉慢唱、装饰音、散板、摇板等多种表现手段,采用托卡塔式的交叉技术,结合钢琴这种乐器的特征把戏曲音乐中皮黄腔的特色充分地表现出来。

全曲采用一波三折的曲式结构。分为三大部分,十个小部分,图示如下:

乐曲是在一段意境幽远的引子中开始的(图1),右手连续的装饰音的进入仿佛远处的笛声传来,舒展、悠扬,富于诗的意境。旋律声部的八度音程产生了空旷的效果,在三组琶音的衬托下更显得韵味十足,伴奏声部模仿民乐队中的伴奏乐器。这里的mf、p、f三个力度标记可以看作三种表情,第一个是安详的;第二个是含蓄的,第三个是亮出来的。演奏时要注意不同的触键部位:第一个演奏时语气要长一点,注意第一个音符C前面的空拍要打出来;第二个演奏时手要放平,触键面积要多一些,加弱音踏板;最后一个声音是亮出来,触键略深,运用手臂的力量。引子部分要在一个长长的气息中完成,一直到走到bE音,中间不能被切断。要注意第四小节的延长音,时值不太长,留有悬念和疑问,在声音还没有完全消失时带装饰的bE音要奏出来,随着一段华彩的进入,把我们带入一个意境幽远的画面并引出主题。

图1

主题以安详委婉的形象出现(图2),第9小节的32分音符不要弹得很颗粒,要滑过来,模仿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摇声。g、bB、c三个音仿佛是一种回声,演奏时手放平摸着琴键,通过指肚慢而有控制地奏下去,用弱音踏板,仿佛远处传来缥缈的声音。第12小节低声部出现了与之相呼应的旋律线,低声部好像戏曲人物当中男性的角色,在一问一答中使音乐生动而富有特色。第17小节D音与bE音碰撞在一起,出现了小二度音程,演奏时声音要虚一些,在不谐和的音程中求谐和的音色。原板是在反复的、渐渐消失的尾声中结束,结束音没有落在bE宫音上,而是落在一个不谐和的七和弦上,声音要幻想而带有回味。

图2

乐曲的第一部分是在欢快的情绪中演奏的。首先由板鼓的导入引出旋律,属持续音的出现引导出新的板式节奏,以模仿板鼓的节奏为背景,点出了节奏韵律,引出了二六板,好像唱戏演员走着戏曲的台步,配合着一定的身段合着板鼓的鼓点走着。这段旋律是原板旋律的第一次变奏,作曲家在乐曲上融合了京剧的板式与西方传统曲式,使乐曲结构清晰、衔接紧凑,使演奏者与听众耳目一新(图3)。

图3

旋律在不同的音区上交待了不同音色,在演奏时可多用指尖来弹奏,使声音清丽婉转。二六板与原板的衔接是在弱音踏板中完成的,演奏时要注意衔接的紧密。第34小节,演奏时要加些手臂的力量,使声音醇厚饱满。在演奏时,两次不同的音区对比也可以看作是两个不同角色的出现,音区的对比要求演奏者在听觉中寻找不同的音色,充分运用不同的角度、力度的指尖触键技巧去探索声音的变化。第37小节的bE音响亮地奏出来,模仿乐队中的打击乐器。流水板是在二六板式结尾一小节的转折中出现的,演奏时气息不能断,音乐在这里也更加明朗。音乐活泼、似微风般,音色明亮、圆润、清新。快三眼从第67小节开始,bB徵调式,是二六板的动力再现,二分性地节奏律动。在第一大部分中,三个板式之间的速度对比不大,呈递增性,二六板采用120/分的速度,流水板和快三眼采用130/分的速度去演奏。三个板式在统一的情绪中,一气呵成。

第二部分是全曲的慢板部分(图4)。第85、86两小节极富色彩变化,使人从前面的锣鼓喧天气氛中,到了一个安静的画面。演奏时要注意这两小节和声色彩的变化,触键手指要放平,最后一个延长音要通过手指肚的摩擦面摸着奏出,用弱音踏板,引起人们无限的想象,色彩浓淡变化万千。慢板部分120/分,表情提示为幻想稍自由。在这段音乐中,演奏者要在弱音世界中寻求不同凡响的声音效果,要有细致的触键和敏锐的想象力,寻求一种梦境的气氛。这里,bD音的八度重复好像远处寺院中木鱼的声音,演奏时用手指部位最多的肉垫子来轻轻地抚奏,千万不可敲击或出现颗粒性的声音。旋律由低声部奏出,力量要沉下去,多用一些手臂的重量,把旋律声部唱出来。要注意bB、bE、bD和bF、bB、bA音的贯穿,好像一声声的询问,这段音乐演奏时注意踏板的运用。94~99小节,右手的高声部模仿寺院里的钟声,因此,在演奏时,要注意落键与离键的速度要慢一些,被动离键。

图4

第三部分由快板、摇板和垛板组成。其中,各段间的递增性速度和弹性节奏的把握是演奏时的难点。快板首先由两次垛音开始,模仿打击乐器。随后,伴奏由小二度音程展开,乐曲模仿民乐队中打击乐器锣鼓叉的效果,来烘托出气氛。这一段在演奏时要求颗粒性的声音,模仿打击乐的音色时要加上手臂的力量。131~133小节,无限重复,这里可以根据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在演奏中,要注意节奏的微妙变化,要随着旋律的发展来设计音乐表情。其节奏和力度像“猴皮筋”一样,松松紧紧,紧紧松松,节奏松散的时候,力度要弱,声音要虚,音色要暗;节奏紧密的时候,力度要强,声音要实,音色要亮。旋律与伴奏在音色上要虚实相间,这样才能使音乐更富有韵味。最上面的是旋律音,要根据鼓点的韵律唱出来,突出旋律线条。161~175小节的音乐进行层次性的递减,结构功能呈收缩性,形成了蛇脱壳(螺狮结顶)的曲体结构(图5),并在fff的力度中收束。垛板在ff的力度中完成。

图5

此曲从散板开始,在光辉的尾声中结束,收尾斩钉截铁,干净利落。其中,第一、二、三部分的速度约为2/4-120;2/4、4/8-130;4/2(慢板)-120;2/4-140、サ-150速度的布局和分配看出乐曲板式是在散慢中快散的一泄式板式变化体中发展的,一波三折,兼有西方带再现的单三部的曲式结构特征,加强了乐曲的逻辑性。

《皮黄》这首曲子的创作继承了传统的同时又在写法上有所突破,为我国的钢琴音乐发展又迈出了一步。我们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应遵循中国民族乐器中的演奏方式,表现带有阴柔美的中国民族音乐时参照中国民乐队中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如锣、鼓、叉、京胡、二胡等乐器,追寻中国钢琴音乐演奏的风格,以抚、摸、点等多种方式来演奏,把民族乐器的某些音色特点、演奏特点、性格特点糅入到钢琴里面去,使其在音色、演奏、织体、旋律、和声、伴奏等方面产生一种东方的色彩,使更多的音乐爱好者通过演奏了解中国的音乐文化,创作出更好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1]但昭义.论钢琴演奏声音的技巧原理及其应用[J].钢琴艺术,2011(5).

[2]安鲁新.琴键上的戏曲之灵——评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J].人民音乐,2008(1).

[3]赵瑾.张朝钢琴曲《皮黄》的演奏与欣赏[J].钢琴艺术,2010(9).

[4]施咏.京剧风格钢琴曲创作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2)

[5]赵晓生.中国钢琴语境(连载)[J].钢琴艺术,2003(1-12).

[6]杜亚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7]武俊达.京剧唱腔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J624.1

A

1008-178X(2012)10-0202-03

2012-04-25

王 娟(1981-),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从事钢琴演奏研究。

猜你喜欢
皮黄触键钢琴曲
现代钢琴作品中国粹文化的传承分析
——以《皮黄》为例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夜的钢琴曲(六)
浅析中国钢琴作品《皮黄》
浅析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与演奏技巧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研究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钢琴曲《百鸟朝凤》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