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动作技术分析

2012-11-05 21:14陈玉霞孙明运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杠铃发力队员

陈玉霞 孙明运

(1. 河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44;2. 上海体育学院 运动科学学院,上海 200438)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动作技术分析

陈玉霞1孙明运2

(1. 河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44;2. 上海体育学院 运动科学学院,上海 200438)

利用高速摄像系统进行同步动作拍摄,运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关节点的坐标、速度、相关角度、位移数据进行解析和处理,并和国际优秀男选手技术进行比较,找到差距,提出问题,供教练员、运动员改进技术参考。结果发现:该队员人杠距为7.931cm,超出了查阅文献得到的优秀举重运动员杠铃与队员距离在4-7 cm之间的范围,发力时间比其他优秀队员发力时间短;发力后使杠铃获得上升的最大速度低于其他优秀运动员。

举重;运动生物力学;技术分析;运动轨迹

1 前言

举重是一项很古老的运动。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近代竞技举重运动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举重要求训练的理论、方法、手段必需科学化,不能盲目的进行经验训练,必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为了促进河南举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举重项目优秀男选手技术动作进行测试研究,并和国际优秀男选手技术进行比较,找到差距,提出问题,供教练员、运动员改进技术参考,进而构建一套适合运动员个体特征的技术动作改进、训练方法体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男举重运动员1名,健将级,年龄20岁,身高160cm,体重65kg。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国内外有关项目技术分析、肌电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期刊论文及相关专著,以了解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动态,并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类整理分析。

2.2.2 实验法

利用高速摄像系统(德国产AOS高速摄像机),两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进行同步动作拍摄(拍摄频率为120帧/s,分场240帧/s,截断频率6Hz),其中一台摄像机位于人体正方向左侧面,另一台摄像机位于正方向右侧面。两台摄像机主光轴夹角为90°。机高均为1.2m。应用了国产三维框架。应用美国产Kwon3D解析软件在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进行解析。

2.2.3 录像观察法

反复观看举重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实况录像。

2.2.4 专家访谈法

在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任务,对所研究运动项目和相关运动训练专家、教练及国内、国际著名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访谈。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举重项目中杠铃和人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它必须符合举重技术中“近快低稳”的基本原则,四个方面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以举重运动员李×在训练中的抓举为例进行分析,本次实验采用建立了19个关键点的人体模型,进行人工打点处理,打点误差为0.50333cm,得到以下相关数据和图表。

本次实验的主要参数为:点的坐标、速度、相关角度、位移。

以下是不同角度的现场拍摄图和对应解析出的人体棍图,其中图5中a、b图分别表示了从不同角度所拍摄并解析出的杠铃的运动轨迹图,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队员的动作姿势,及杠铃的运动轨迹图,以便供训练专家、教练员及运动员参考。

a b

a b

a b

a b

a b

表1-3分别显示了本次测试的各种参数。由于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系统误差和人为打点误差,所得数据和真实情况有一定的误差,但可以保证在这些误差范围内,我们的数据还是较接近真实情况的。同时针对数据提出了个人的看法,以供参考。希望对运动员的技术不足或优势真正有所掌握,为技术改进有所帮助。

表1 李×的抓举动作相关姿势基本参数

如表1所示,该队员的站距为36.13cm,肩距为44.078cm,髋距为46.263cm,根据抓举的技术要求,一般情况下,站距应与髋同宽,脚尖稍外展,对称站在横杠中间,膝盖适度的向脚尖方向外分,所以通过对比数据可知,该队员的站距可适当的增加几厘米,这样的话,增大支撑面,降低身体重心,从支撑稳定性上来说更有利于运动员对杠铃的支撑,同时杠铃的升高高度会减少,有利于运动员发挥出更好的成绩。抓举握距宽度以肩宽加臂长为宜,该队员握距为84.71cm,具体应为多少更好一些,还应结合队员自己的感觉来考虑。

在举起杠铃发力时刻,队员用力方向应近于垂直。据查阅相关资料,优秀举重运动员杠铃与队员距离在4-7cm之间。而该队员的人杠距为7.931cm,显然超出该范围,同时我们看到图5杠铃的运动轨迹图,可以看出该队员的人杠距还可以再缩短一些,具体是多少我们应结合队员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发力、杠铃垂直上升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人杠距。

表2 李×在发力瞬间不同时刻的关节角度(°)及发力时间(s)

注:T0表示开始发力时刻,T1表示发力结束时刻,T表示身体垂直地面时刻。

从表2可以看出该队员发力开始时刻的左膝关节角度为159°,发力结束时刻左膝关节角度为160°,左髋关节分别为121°、146°。至于该队员应在膝关节、髋关节分别应为多少度发力,应结合肌电测试来判断。据有关专家研究膝关节大概在135°左右最有利于发力,当然结合举重项目要具体分析。

发力时间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该队员比其他优秀队员时间短,说明该队员发力技术较合理。

表3 杠铃上升速度比较

如表3所示,分别列出了杠铃在发力后上升的最大速度,李×为1.73m/s,而其他优秀运动员的参考值为1.78m/s,结合上面分析知,李×发力技术较合理,但发力后使杠铃获得上升的最大速度却低于其他优秀运动员,说明还应该加强该队员的动员最大神经-肌肉力量训练。当然要结合专项技术、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和必要的心理训练手段。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除了和别的优秀队员的比较之外,还应结合该队员的个体特征,需要多次测试该队员个人的训练数据才能更合理的找出适合该队员的技术参数。

4 结论

通过对男子举重运动员的技术影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比数据可知,该队员的站距可适当的增加几厘米,这样的话,增大支撑面,降低身体重心,从支撑稳定性上来说更有利于运动员对杠铃的支撑,同时杠铃的升高高度会减少,有利于运动员发挥出更好的成绩;据查阅相关资料,优秀举重运动员杠铃与队员距离在4-7cm之间。而该队员的人杠距为7.931cm,显然超出该范围,同时我们结合杠铃的运动轨迹图,可以看出该队员的人杠距还可以再缩短一些,具体是多少我们应结合队员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发力、杠铃垂直上升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人杠距;可以看出该队员发力开始时刻的左膝关节角度为159°,发力结束时刻左膝关节角度为160°,左髋关节分别为121°、146°;发力时间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该队员比其他优秀队员时间短,说明该队员发力技术较合理。测试队员发力后使杠铃获得上升的最大速度却低于其他优秀运动员,说明还应该加强该队员的最大神经-肌肉力量训练。当然必须结合专项技术、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和必要的心理训练手段。

[1] 卢德明,万德光,艾康伟.我国优秀女子举重选手挺举技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1):93-97.

[2] 刘平,张贵敏,佟永典.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46-49.

[3] 俞忠友.浅析挺举上挺技术动作的重要性[J].体育科学研究,2002,6(1):72-74.

[4] 顾鸿泉,齐锡富,王海军.析上挺技术中预蹲制动技术原理的运用[J].中国体育科技,1997,33(3):58-61.

[5] 王向东.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及杠铃杆端点的自动识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100-102.

[6] 李坦.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4):68-69.

[7] 耿海军,杨金田.河北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6):707-709.

TheAnalysisofChineseExcellentMaleWeightliftingAthletes’Action

Chen Yuxia1,Sun Mingyun2

(Henan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 Zhengzhou,450044,Henan ;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200438)

In virtue of screening in three-dimensional high-speed way, by means of sports biomechanical, this study test analyses the coordinates of joint points, speed, related angles,and the displacement data of excellent male weightlifting athletes, tries to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best male athletes, and provides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coach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ance is 7.931 cm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bar of barbell, beyond the 4-7cm range of the distance of excellent lifter which we find in literature, and there is a shorter force time of this player than other excellent lifters; moreover, the maximum increasing rate after the force time is lower than other elite athletes.

Weightlifting; sport biomechanics; technique analysis; trajectory

G804.6

A

1672-1365(2012)04-0076-04

2012-03-25;

2012-05-01

陈玉霞(1985-),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生物力学动作技术。

猜你喜欢
杠铃发力队员
传接球跑位练习五则
边路进攻战术训练方法
杠铃练习可增肌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世界头号大力士拉起524公斤杠铃
NBA总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