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维京人

2012-11-07 02:00撰文马晓惠
海洋世界 2012年3期
关键词:利夫维京消失

撰文/马晓惠

“消失”的维京人

撰文/马晓惠

乘龙首船出征的维京人(绘画)

维京人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北欧,如今那里已经成为了挪威、丹麦和瑞典。“维京”是他们的自称,其实当时的欧洲人更喜欢称呼他们为“Northman”,意为“北方来客”。

如果要在“Northman”前面添加定语的话,那么最有可能被加上的就是“疯狂的”“彪悍的”“到处旅行的”等等。

维京人用英语说是“Viking”,用丹麦语说是“Viking”,用挪威语说还是“Viking”,唯有在用冰岛文时稍微有些变化,变成了“Víkingar”。在古老的北欧语言中,“Víking”这个词包含两层意思,先是四处旅行,然后就是四处掠夺。

如果你用谷歌翻译去翻译“Viking”这个词,它给出的答案是“海盗”。没错,维京人从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良民,“维京”这自称悍然宣告了他们的职业——海盗。

维京人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公元789年,《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记录下了维京人在英国的身影:倒霉的税务官误以为他们(维京人)是商人,就上前去征税,不想反被他们杀死了。这也是有关维京海盗的最早记录,而有关维京海盗的第二次记录就更让人瞠目结舌了。

公元793年6月8日,英格兰的林第斯法恩海岸突然出现了多艘龙首船。穿着毛皮大衣的维京人手持长矛、利剑和战斧,在迅速登岸后开始了疯狂的烧杀劫掠。当龙首船载着他们和战利品迅速离去时,他们身后留下了仍在熊熊燃烧的村庄和饱受蹂躏的人们。

漫画中的维京人

这场骇人听闻的洗劫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之后的200多年里,“疯狂”维京人的足迹遍布了整个欧洲,甚至延伸到欧洲以外的世界。这些维京人总是猝然而来、席卷而去,令人防不胜防。谁也无法挡住他们掠夺的脚步,即使伟大的查里曼大帝。

中世纪时的教会比较富有,还享有一定的特权。对于基督徒来说,教堂和修道院不仅神圣不可侵犯,还是人们走投无路时的避难所。可是对于维京人来说,教堂也好,修道院也好,都只是让人垂涎的肥肉而已。于是这些“天杀的异教徒”毫不留情地洗劫了教堂和修道院,所经之地必成为血与火的海洋。当时欧洲的教堂里到处回荡着这样的祈祷声:“上帝啊,保护我们逃过‘北方来客’的侵袭吧!别让我们遇到他们的暴行。”

欧洲的8世纪到12世纪被后世称作“维京时代”,那是一个充满了血腥与掠夺的时代,也是维京人靠拳头和武器打天下的时代。穿着毛皮大衣的维京人与他们的龙首船造就了一个传奇的时代。

在北欧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只有长子才是家族唯一的继承人,非长子成年后必须离开家族,用拳头和武器去开拓自己的天地。或许,这才是维京人总在四处“旅行”的真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也拥有了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统一战线要以共同体思维谋划自身全面科学发展,持续构建稳定包容有序高效共同体,不断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为人类社会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是一部以古英语书写,记载了9世纪至12世纪英格兰历史的编年体汇编。它约在9世纪后半叶出现在韦塞克斯,之后由英格兰各地的修道院独立书写、抄录与保存,最后一次更新是在1154年。

维京人的家族观念很强,父母子女祖孙姑侄都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他们就像筷子似的团结在一起,彼此忠诚。要是家族成员受到欺负,家族就会出面去为他讨要公道。负责裁决这类纠纷的通常是部落大会,实际的维京人往往会要求金钱或土地作为赔偿。只有在赔偿要求被拒绝的情况下,他们才会采用以血还血的方式进行报复,于是没完没了的世仇就诞生了 。

维京女子的婚姻虽然是由家族决定的,却并非没有选择余地。家族会先给出一份名单,维京女子则像点菜似的从中选出自己心仪的男人。此外,出嫁后的维京女子除了能继续保有婚前财产外,要是觉得婚姻不合适还能离婚。离婚的手续也非常简单,不管是哪方提出的,只要在公证人面前说明原因就可以了。或许是因为离婚太容易了吧,有些离婚的理由非常扯,比如有因为妻子老穿裤子而申请离婚的。

通常情况下,维京战士不穿盔甲,仅持有盾牌和长矛,剑和斧等武器都不太常见。但是一支全副武装的维京军队也会装备头盔、盾牌和锁链胸甲,使用的武器则包括长矛、剑、单手斧。

每个非长子都得用拳头去打天下,因此让自己变得更强壮成了第一要务。维京人比试马术、举重、划船、操帆和游泳,每年的部族大会就是北欧的奥林匹克。即便在猫冬的日子,他们也要摆上棋盘来杀几场。这可不是随便下几手棋就了事的,得把战场上的攻守技巧融入在下棋中。有时候你甚至会怀疑这些维京人是不是走火入魔了。

当然啦,维京人并非只是头脑简单的武夫。这些“粗苯”的维京人相当的心灵手巧,不仅擅长制造武器和工具,还擅长制造一些工艺复杂的珠宝。以胸针为例,他们通常会用白蜡制成胚,随后用白银或青铜浇铸成型,经手工打磨后再镶嵌上漂亮的彩石或珠宝。按说凭借这门好手艺,他们完全够资格成为珠宝商人,可是这些维京人偏不。与市侩的珠宝匠人相比,他们更喜欢做一个用剑说话的“Viking”。

迟暮的维京战士

随着基督教在欧洲大陆的推广,维京人在金钱或刀剑下逐渐改变了信仰。他们放弃了乘坐龙首船四处劫掠的生活,漂泊不定的维京人从此在各地定居下来

维京人的买卖通常是杀人抢劫、绑肉票、求赎金,周而复始、没完没了。公元911年,不堪其扰的法国国王终于选择了“割地求和”,用一块封地向维京人“买”平安。这块封地就是后世著名的诺曼底,而维京人首领罗勒也因此成了“诺曼底公爵”。作为交换,罗勒和他的手下放弃了原有的信仰,改信奉基督教。

历史证明法国国王的这笔买卖做得并不亏,此后诺曼底除了原有出产外,又多了一样特产——卓越的“Berserker”,即“狂战士”。征服英国的威廉一世、夺取西西里的罗伯特圭斯卡家族、建立耶路撒冷十字军王国的鲍特温一世等,无一不是在诺曼底这块土地上出产的。

与此同时,来到俄罗斯、法国和不列颠等地的维京人也被当地文化所同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维京人了。而在维京人的大本营斯堪的那维亚,正好是从部落进化为王国的关键时刻,“国王们”正在为统治自己拥有的土地而奔忙,谁也顾不了打家劫舍了。

传说中维京人戴着有角的头盔,浑身肮脏,蓬乱的长头发和大胡子混在一起。这些野蛮人还用人的头盖骨作酒碗。事实上除了古代北欧人欢庆时确实头戴有角的头盔外,其他都不正确。古代北欧语言中“skal”意为“酒碗”,却被错误翻译成了拉丁语“头盖骨”。此外,有关维京人爱清洁的事儿也能找到相关记载。

当一个人的信仰被改变时,行为准则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维京人坐着龙首船四处劫掠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于是曾经遍布欧洲的维京海盗“消失”了,让欧洲人战栗的维京时代彻底结束了。有意思的是,来自维京人的威胁消失了,因它而发展起来的欧洲战士文化却不但没消失还更茁壮了呢。之后,这种战士文化在十字军东征(圣战)中找到了发挥的舞台。

考古学家在纽芬兰的安斯梅多发现了维京草皮屋的遗存。那里出土了一枚无论原料还是款式都是北欧的环头青铜别针,而之后的放射性碳测年也证明了,这是一处真正的11世纪维京人的遗迹。事实上,在北美洲的东北部,有关维京人的“遗物”屡屡被发现。

关于哥伦布是不是第一个登上美洲的欧洲人,一直来都有争议。如今考古学家已经证实了,维京人来到美洲的时间比哥伦布整整早了500年。

根据 《格陵兰人的传奇》的记载,维京人利夫埃里克在族人布亚尔尼的指点下返航,寻找后者曾经路过的新土地。经过了一段漫长的航行后,利夫分别在三块新土地上登陆。根据各自的特点,利夫将它们分别命名为“黑卢兰”(意为“平石之地”),“马克兰”(意为“林地”)以及“文兰”(意为“葡萄酒地”)。此外,利夫还在文兰修建了一些草皮屋,进一步探索这块陌生而又新奇的土地。他的探索结论是,文兰比此前维京人选择的定居点格陵兰更适合居住。

综合《格陵兰人传奇》中提到的航向,以及利夫对新土地的描述,所谓的“黑卢兰”很可能是巴芬岛,“马克兰”是拉布拉多,“文兰”则是纽芬兰,它们都在加拿大。而所谓的“斯克莱林”则可能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

维京人的草皮屋

利夫回到格陵兰后,向族人谈起了文兰的富庶:肥美的鲑鱼、诱人的葡萄等等。这对于受够了冰天雪地的维京人无疑很有吸引力,于是这些行动派们又一次乘着龙首船出发了,满怀激情地想把文兰变成他们的又一个迁徙地。

无奈在文兰有被维京人称作“斯克莱林”的当地土著,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次勇敢的维京人踢到了铁板,斯克莱林人的强悍程度不亚于他们。在失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维京人被斯克莱林人打败了,利夫的兄弟索尔瓦德甚至因此埋骨在文兰。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无奈,长途跋涉而来的维京人不得不放弃了在文兰定居的念头。龙首船载着这些梦想破灭的维京先驱者,黯然回到了冰天雪地的格陵兰。不过维京人没有忘记文兰温暖的天气与富饶的物产,更没有忘记移民的梦想。

公元1022年托尔芬克尔塞夫尼率领族人又一次来到了文兰,建立家园、开垦土地。这次他们做了充足的准备,不光带着家人,还带来了家畜。无奈这满怀信心的移民计划只持续了一年时间,由于不堪斯克莱林人的骚扰,维京人不得不又一次离开了文兰。

从第一个维京人踏上文兰一直到最后一个维京人离开,一共只持续了十年左右,之后维京人就从美洲大陆上绝迹了。正如《红头发埃里克的传奇》里所写的,“虽然这里的土地很好,但由于土著居民,他们无法免于恐惧而安全在那里生活”。

猜你喜欢
利夫维京消失
不,发现美洲的不是维京人。以下是这一迷思有问题的原因所在 精读
维京后裔分布在哪
维京后裔分布在哪(答读者问)
消失的童年
美永不消失
英法庭向以前外长发逮捕令
高卢英雄大战维京海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