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

2012-11-12 05:53关晓红
中国人民教师 2012年9期
关键词:上进心动力目标

关晓红

人们常说: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是各种知识学习的基础。然而,许多小学生,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学习动力。

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我认为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育手段

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亲近他的老师、喜欢他的老师,他们才能喜欢上他的课,才能对他讲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小学生更是如此。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丰富有趣、生动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总会通过变换教学方式、创造问题情境,改进以往旧规则,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语文课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加上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多媒体等进入课堂,都能大大强化其已形成了的间接的学习动力。

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是学习中影响自觉性和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认为 “好学”、“乐学” 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因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动力产生的基础。

三.施加适当的压力

如果说,兴趣、成功使学生获得了热情,那么压力则让学生多了一份冷静。给学生施加压力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无忧无虑地、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学生是变化着的、充满不同个性的个体,年龄、生理、心理、经历、环境等不同的差异,应该施加适当的压力。

俗话说,“挑着担子跑得快。”就很形象的说明了压力与动力的关系。我们通常也说压力产生动力。何况如前所述,学生是变化着的、充满不同个性的个体,对学习也不可能产生完全一致的认识。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懒惰行为、放松情绪的时候,应施以适当的压力,激起奋发学习的动力。

四.给予不断的成功,享受学习的乐趣

最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还是学生取得的学习上的成功。确立一个个小的目标,并努力使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当学生达到他们的目标时,动力与能力就会猛增。”它不仅使学生看到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也享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自豪,增添了学习的动力。

五.培养、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成才的决窍。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以充分的自信心为先导。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自信心能确信自己所追求目标是正确的,并坚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六.正确评价,及时反馈

正确评价、及时反馈、适时表扬与鼓励,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肯定或否定,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问题时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进步与倒退等等,都可以激发小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荣誉感,激发起小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激起上进心,树立克服缺点弥补差距的决心,迎头赶上去。

当然,激发学习动力的方式方法还很多,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好的教学措施、教学手段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进行培养和激发,务求取得最佳的语文学习效果。

(作者通联:835400新疆伊犁巩留县塔斯托别乡先锋小学)

猜你喜欢
上进心动力目标
学习上没有上进心,怎么办?
让人深思的声音
煎熬我们的,往往是上进心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动力船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把美好的想像转化为动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