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L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置的问卷分析

2012-11-15 00:50王瑞亭危怀安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学术实验室问卷

王 ,王瑞亭,危怀安*

(1 阿德莱德大学 商学院,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 5025;2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前言

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以下简称SKL)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科研实体,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我国自 1984年以来,国家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重点投资建设了一批代表国家科学研究水平的SKL。近30年来,SKL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我国自主创新水平,关系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败。

国外学者对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早,但主要是研究创新的一般性问题,对自主创新涉及很少。综观国外研究者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成果,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技术创新的概念、创新的动力、创新扩散、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等,代表学者有S.J.Kline & N.Rosenber[1]、Richard Nelson[2]、Ana Lisbon[3]、Mushin Lee[4]。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重点主要表现在:对自主创新内涵的研究[5]、宏观层面上的自主创新研究[6]、微观层面上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研究[7]。

综观我们目前所能检索到的国内外文献,尚未发现有人对SKL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做过系统研究。不过,谢桂红等初步探讨了SKL的创新形式及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对策[8]。危怀安等对SKL运行的成效、问题、制约因素以及发展对策做过比较全面的探讨[9]。张琦等将SKL的创新能力定位为多方位的综合创新能力,并认为知识创新能力、人才创新能力、创新管理能力最为重要[10]。危怀安等提出了SKL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的分析框架[11],继而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分析了SKL自主创新能力演化中的科研团队作用机理【12】。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方法、评估制度、评估体系等方面,朱蔚彤[13]、谢焕瑛和张健[14]、周大民和孙晓兴[15]、王福涛等[16]等进行了有益探索。

尽管现有文献尚未对SKL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做过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但上述研究对我们研究SKL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政策上的指导。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调查问卷专家信息分析

本课题组根据科技部制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之规定,参考《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国科发基字[2008]731号)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及说明,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依据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连续性、导向性等原则,设计了一套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即由 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SKL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为全国各高校和正在运行的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固定人员,共计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08份。从受试人员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占主体(即78.70%);从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占主体(30-44岁的占34.26%,45-59岁的占54.63%);从学位结构来看,拥有博士学位的占主体(即88.88%);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的占主体(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占13.89%,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占82.41%);从岗位结构来看,从事基础研究的占30.87%,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占42.59%;从对SKL了解程度来看,非常了解的占43.52%,比较了解的占53.70%,即绝大多数专家(97.22%)对SKL相当熟悉;从对创新能力了解程度来看,非常了解的占35.19%,比较了解的占55.55%,即绝大多数专家(90.74%)对创新能力都比较了解。可见,本次调查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受试人员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进一步确保了本次调查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同时,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反映了专家对各指标评分意见的一致性,也是反映调查结果可信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用Kendall’s W协调系数表示。协调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W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说明专家的意见越统一。本次问卷的Kendall’s W协调系数为0.844(χ2 =4284.283,p<0.001),说明专家意见较统一,咨询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 评价指标设置的专家意见分析

2.1 一级指标设置的专家意见分析

在回收的108份问卷中,105份问卷同意3个一级指标的设置,同意率为97.22%,这说明了一级指标的设置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3份问卷对一级指标的设置提出了修改意见。详见表2。

表2 一级指标设置的专家意见统计表

进一步分析3份改动问卷,发现3份问卷均是建议增加一级指标的指标项目,建议增加的指标内容分别为:科技管理能力、自主创新产生的国内外效用和所在地理位置的影响。

(1)科技管理能力。科技管理是指为了提高科技研发能力而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管理行为。从微观的视角看,要促使SKL的高效运行、增强SKL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管理能力确实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但由于其内涵广泛,有限的指标不能将其全面的涵盖,且该因素已经在原设指标——自主创新投入能力(A1)、自主创新产出能力(A2)和自主创新环境(A3)中有所体现,如科研经费和设施、成果获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所以不再把“科技管理能力”作为一个单独的指标进行设立。

(2)自主创新产生的国内外效用。二十多年来,我国SKL由国内走向国际,开展了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国内一些SKL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席之地,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内外效应也日益增加。要衡量SKL自主创新产生的国内外效用,涉及方方面面,应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如科技理论、发明专利、成果获奖等,而这些代表性指标在本“体系”中——自主创新产出能力(A2)和自主创新环境(A3)已经被包含,所以我们认为不需赘设。

(3)所在地理位置的影响。SKL所在区域的经济、科技和教育等发展水平,特别是该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SKL自主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这可从SKL的区域分布来说明。但是具体到某一个SKL, 地理位置的影响非常小,且主要是通过自主创新投入(A1)和自主创新环境(A3)来间接地发生影响作用。这种间接影响已包括在A1和A3两个一级指标之中。故没有把“所在地理位置的影响”设计为一个单独的一级指标。

2.2 二级指标设置的专家意见分析

在回收的108份问卷中,86份问卷同意11个二级指标的设置,同意率为79.63%,这说明二级指标的设置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22份问卷对二级指标的设置提出了修改意见。详见表3。

表3 二级指标设置的专家意见统计表

进一步分析22份改动问卷,发现19份问卷建议增加二级指标,6份问卷建议删除某些二级指标(同一份问卷可能同时做出增加和删减建议)。

建议增加指标方面:

(1)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和产业的能力。在“A2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下共有6份问卷建议增设“科技成果转化”,2份问卷建议增设“服务社会和产业的能力”。SKL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面向国际竞争,为增强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而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的,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拓宽学术领域、增强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研究水平,所以SKL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理论性、创新性和知识性的探索。我们认为该建议与SKL现阶段的发展任务不太贴合,故暂不把它作为一项单独的衡量指标。

(2)人才流动、科研人员的满意度、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国际学者在实验室合作工作人数/月、资源共享。人才资源是21世纪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战略性资源,SKL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就在人才素质的提升。人才流动、科研人员的满意度、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虽是人才素质提升的反映,但却只是一个侧面,并不能把他们作为单独指标来设定,且在原定指标中,如A12科研人员、A24人才培养等,已体现出人才对提升SKL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故不需赘设。

(3)创新制度建设及运行环境与保障、管理水平、学术氛围。在“A3自主创新环境”下共有3份问卷建议增设“创新制度建设”,4份问卷建议增设“管理水平”,2份问卷建议增设“学术氛围”。从微观的角度看,SKL的高效运行,取决于其内部管理的有效性,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完善SKL内部管理体制,是增强SKL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但由于制度、管理和氛围受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产出能力影响,且在原设指标“A31学术交流”中亦有所体现,再把三者单独设立,不免有些重叠之嫌。

建议删除指标方面:

(1)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共有 4份问卷认为“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设置重复,建议删除一项或进行合并。科研经费是SKL研究经费的主体部分,主要用于SKL开展科学研究,而科研项目更是SKL运行的灵魂,二者直接影响着SKL的运行和发展,在充分地发挥SKL自主创新能力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二者虽紧密相连,但在评价SKL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并不重复,科研项目多并不代表科研经费多,反之亦然,所以仍有必要将二者分开设立。

(2)发明专利、学术任职。共有1份问卷建议删除“发明专利”,认为目前的专利都是在为指标而写,几乎不存在利用价值;1份问卷建议删除“学术任职”,以防把学术研究引导到形式化道路上去。创新产出反映的是评价对象的创新投入所带来的结果,通常都把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作为测度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我国SKL发展至今,科技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科技理论、发明专利、成果获奖和国际学术任职上,这些成果上的数据,是测量我国SKL自主创新能力的试水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SKL的发展状况,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认为“发明专利”和“学术任职”两项指标应予以保留。

2.3 三级指标设置的专家意见分析

在回收的108份问卷中,78份问卷同意34个三级指标的设置,同意率为72.22%,这说明了三级指标的设置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30份对三级指标的设置提出了修改意见。详见表4。

表4 三级指标设置的专家意见统计表

进一步分析30份改动问卷,发现有30份问卷建议增加三级级指标,4份问卷建议删除某些三级指标(同一份问卷可能同时作出增加和删减建议)。

建议增加指标方面:

(1)SCI、Nature、Science发表论文的引用次数、获得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数。 在“A21科技理论”下,共有7份问卷建议增设“SCI、Nature、Science发表论文的引用次数”,9份问卷建议增设“获得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数”。论文引用次数是一个论文影响力判定的参数,它不以论文数量为基准,而是关注学者发表了多少有影响力的论文。如果研究没有一定的质量,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和交流,就不会有较高的引用次数,因此可以有效筛选出“灌水”论文,综合衡量了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百篇优博的评奖是对博士培养质量进行监督和激励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SKL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本“体系”在指标的设置中,不仅仅考察各指标的数量,还关注各指标的内容质量,所以指标“A211 SCI收录论文数/人·年”、“A212 Nature、Science发表的论文数/人·年”中本就包含了引用次数的衡量;指标“A241毕业博士生人数/年”中也已包含了百篇优博的衡量,只是限于问卷篇幅,把同一影响因素的数量和质量考察设定为一个指标进行衡量。

(2)成果获奖下各指标增加等级和数量。共有 2份问卷建议“A23成果获奖”下各指标增加等级和数量。我国SKL的发展现状是,基础研究类SKL可持续发展的原创性不够,应用基础类SKL积累不够,少数SKL能够对科学的前沿问题进行突破性研究,因此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较少,获得的国际、国家科技奖项数量也较少,有些SKL甚至连续几年都没有获得此类奖项,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增加获奖成果的等级和数量,不太符合我国SKL的发展现状,也反而显得繁琐,故暂不设立这些指标。

(3)不同领域内核心刊物的论文发表数量、EI收录论文数。在“A21科技理论”下共有6份问卷建议增设“不同领域内核心刊物的论文发表数量”,如化学类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或JACS上论文的权重,材料类发表在Adv. Mater.或APL等;3份问卷建议增加“EI收录论文数”。Nature和Science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刊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代表了人类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作为综合性科学杂志,Nature、Science和SCI在衡量SKL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极具代表性,也涵盖了不同领域内的核心刊物及EI对SKL自主创新能力的衡量作用,且限于问卷篇幅,故没有把它们列入指标体系。

(4)参加全国学术会议次数/年、国内学术组织任职。共有3份问卷建议在“A31学术交流”下增设该指标。我国SKL发展至今,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国际竞争力较弱,纵观我国SKL的发展趋势,一个重大的转变就是从注重国内开放交流向国际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转变,所以指标设置也应体现这一趋势,且国内会议和国内组织任职在学术交流方面,相比之下没有国际类型的影响大,故没有把“参加全国学术会议次数/年”、“国内学术组织任职”列作单独指标。

(5)学术带头人学术声望、A332学术带头人组织能力、学术带头人道德水准、年龄结构。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一个SKL运行效率的高低,与学术带头人的素质密切相关,他对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在一支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中,人才的年龄结构是否合理也是影响SKL原始创新成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但由于这些因素内涵比较宽泛且不易定量化,且已在原设指标A12科研人员、A24人才培养中有所体现,故没有单独设立。

(6)其它渠道科研经费/人·年、其它渠道科研项目数。共有2份问卷建议增设这些指标。由于现阶段我国SKL发展历史尚短、原始创新能力有限等因素,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的主要来源是国际合作、国家和各省部,企业等其它渠道并不占主要来源,而且对我国SKL自主创新能力起决定性影响的是来自国际合作、国家和各省部的科研经费,所以我们认为暂不应该把“其它渠道(企业)科研经费(项目)/人·年”作为SKL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建议删除指标方面:

(1)学术委员会召开次数/年。2份问卷建议删除“学术委员会召开次数/年”,认为目前的学术委员会的召开是走形式,没有起到其应用的作用。学术委员会是SKL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室内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审批开发研究课题,在把握实验室的发展目标、科研任务和研究方向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方法》明确指出,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但在不少学科领域的SKL周期评估中发现,有的SKL对学术委员会的认识不够,学术委员会难以定期召开,存在着学术委员会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现象,这就影响到SKL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认为应该通过设立该指标来督促学术委员会的定期召开,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2)单价30万元以上设备仪器总值占仪器设备总值﹪。2份问卷建议删除“单价30万元以上设备仪器总值占仪器设备总值﹪”,认为该项对SKL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先进的仪器设备及其正常运行是SKL高水平研究工作的重要保证,它的购置需要一定的财力和研究能力,从侧面反映了SKL的创新投入能力和潜在自主创新能力。且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科研水平的较量迫切需要先进仪器设备的购置与更新换代来进行支持,所以先进的仪器设备仍然是影响SKL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故我们认为应予保留。

3 结束语

本课题组基于评估 SKL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设计了一套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 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构成。通过对回收的108份问卷进行分析,从调查对象、回收情况以及专家意见的协调性上看,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代表性和权威性。分析评价指标设置的专家意见,其中一级预设指标设置的同意率为 97.22%,二级预设指标设置的同意率为79.63%,三级预设指标设置的同意率为72.22%。从整个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来看,该体系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和科学性,可作为SKL自主创新能力评估标准的重要依据,从而及时发现实验室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限于篇幅,有关SKL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拟另文探讨。SKL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条件下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结果,本评价指标体系在SKL自主创新能力评估过程中难免也会有失偏颇,所以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自主创新能力做出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评估,值得不断深入探讨。

[1]S.J.Kline,N.Rosenberg. the Positive Sum Strategy[M]. New York: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6.

[2]Richard Nelson.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A comparative stud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Ana Lisbon.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Their drivers and effects on current and future performance[J]. Business Research, 2011,(11):1157-1161.

[4]Mushin Lee. Evaluation of National R & D Projects in Korean [J]. Research Policy, 1996,(25):805-818.

[5]张于喆, 张义梁. 关于近10年来我国国家自主创新投入的分析与思考[J]. 中国科技论坛. 2007(6):19-25.

[6]李锐锋,徐建桂. 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思考[J]. 系统科学学报,2009,17(2):54-57.

[7]曹洪军,赵翔,黄少坚.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9,(9):105-114.

[8]谢桂红,由长延.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的五条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3):21-22.

[9]危怀安,王福涛,王炎坤.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张琦,万君康,庄越.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及其运行绩效的内涵研究[J]. 科技与经济,2005,18(1):15-17,53.

[11]危怀安,杜娟. 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问题研究的新近进展[J]. 学术论坛,2009, 32(5):176-179.

[12]危怀安,胡艳辉. 自主创新能力演化中的科研团队作用机理—基于SKL科研团队生命周期的视角[J]. 科学学研究,2012,30(1):94-101.

[13]朱蔚彤. 谈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J]. 科技导报. 1997(1):10-12.

[14]谢焕瑛, 张健. 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3(1):61-65.

[15]周大民, 孙晓兴. 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次评估的思考[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91(8):30-31.

[16]王福涛,刘燕美,危怀安,等.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制度的发展与运行模式分析[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2):113-117,129.

猜你喜欢
学术实验室问卷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电竞实验室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