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问题与措施

2012-11-15 07:15陆廷春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年10期
关键词:突发性水源地饮用水

陆廷春

(南京市六合区水利局,南京211500)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国家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水环境事件[1]。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主要是因为大量有害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排入江河湖海,造成天然水体的严重污染。如果受污染水体为饮用水源的,则将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可能会引起社会恐慌情绪,造成对瓶装饮用水的抢购,亦会出现各种谣言,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2004年3月,成都市川化集团违法排污,造成沱江特大污染事故,沿江百万群众饮水被迫中断。2009年2月,江苏盐城标新化工有限公司违规排放大量高浓度含酚废水,造成市区城西、越河两大自来水厂取水口污染,市区20多万居民饮用水停止达66小时40分钟。2012年1月,广西河池市鸿泉立德粉材料厂和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冶化厂违规排污,造成广西龙江发生镉污染。由于龙江为柳江支流,柳江为柳州市饮用水主要来源,所以此次镉污染对下游人口达300余万的柳州市饮水安全造成了威胁。

1 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技术系统

国内外对于水污染特征的研究手段主要有3种:理论分析、物理模型实验以及数值模拟。由于水污染形成机理复杂,不仅与污染物类型有关,其迁移和扩散还受水体的运动影响,影响因素众多,关系错综复杂,相比较而言理论研究十分困难。以相似理论为基础的物理模型和以数理方程为基础的数学模型是研究水污染问题的主要工具。当前国内外几乎上所有的水环境问题研究中,都可以见到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实例。尽可能完善模型理论、把握自然规律,使得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更加真实有效的反映自然规律无疑是一个重要方向。受限于对水污染特征的认知不足,我国对水污染事件的甄别预警水平较低,在其风险场预警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非常薄弱,缺乏系统化的体系和技术平台[2-3],但是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李莉等[2]针对硝基苯(相对密度 1.20)、苯酚(1.07)等特征污染物,开展相对密度为1.05~1.20,4种污染物的水槽扩散试验研究,应用改进矩法计算横向扩散系数,并分析了水流动力与污染物横向扩散系数间的关系。以南京化工园区为典型情景事故示范区,建立近区和远区物理模型扩散试验,给出了硝基苯和苯酚浓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了特征污染物的扩散输移特性。陈宁[4]在福州城区内河污染综合整治和闽江福州段水质规划中,针对闽江福州段是感潮河段,水文情势复杂,河床条件多变的特点,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技术,对福州市内河污水排放闽江、城市规划中拟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口分布及其对沿江取水口和重要水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李林子等 从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风险管理的角度,提出事故应急的基本要求,即事故识别、影响预测、预警评估和应急处理,同时,考虑真实事故场景中对预测预警的特殊要求,即时效、适用、准确、事故控制、传递全面、整合与独立,基于GIS技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GIS技术)、传感器技术(在线、定点、实时、多向、远程控制报警监测)、数学模型技术(耦合EFDC和WASP模型)、数据库技术(数据管理),建立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影响的预测预警系统,有力的支援了水环境问题的应急处理。

所以,针对我国水污染预警预报能力薄弱问题,建立多介质、可视化、动态、实用性强的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预警技术系统(图1)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系统的建立,展开水污染的预防、控制和治理方案分析,提高监测、预警、预报能力,使我国的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标准化、完整化,达到对水质动态变化实时分析。同时,构建覆盖全国的水污染监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信息共享,为各地区水资源管理、应急决策和供水安全提供信息支持,为水污染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奠定基础。

图1 突发性水污染应急预警预报系统

2 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保障体系

为保证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提高相关部门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应积极树立环境应急管理理念、培养应急管理意识,从过去重视已发生事故的处置向预防、处置和善后全过程环境应急管理转变,特别要重视以预防为主。并建立完善的水污染应急保障体系,包括管理保障系统、技术保障系统、人力资源保障系统、资金和装备保障系统和通信保障系统等。

1)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图2)。针对我国水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人体健康、生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污染事件随机性强,污染途径多样,破坏严重的问题,应设立国家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处理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国突发性水污染防灾治灾工作,还应建立各级指挥部,负责辖区内突发性水污染防灾治灾组织和指挥工作以及跨区域应急合作。各级指挥机构应建立防汛通讯、网络、实时信息采集和决策支持系统,保证防灾治灾信息准确、可靠、及时传递,提高突发性水污染防灾治灾科学决策水平,实现“统一指挥、分级管理、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应急方针。通过国家和地方应急机制建设,实现我国应急管理模式从注重应急处置向预防处置和恢复全过程管理的转变、从单项应急管理体制向部门联动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2)完善和健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法规体系。目前,对于此类问题的应急处理多参考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其中,明确了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处理办法和处理要求;明确了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报告制度、组织制度、程序规范、应急措施、善后处理等措施;明确了通过法律及各项政策法规,对应急投入、队伍建设、物资供应等基础工作予以法律保障;同时规范各级主体的行为、责任、危机管理和防范。另外,也可参考《水环境污染事件预警与应急预案》,该预案主要针对的是长江、黄河、淮河、太湖等重点流域和敏感水域,实际上,现状水污染事件多发地,如沱江、松花江等水域既非重点流域也非敏感水域。考虑到近年来水污染突发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不仅使其成为了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政府和学者研究的重点,应加强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专项应急处理法律法规的研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同时,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保障预案也应积极组织编制,并与经济发展计划相衔接,做到常规管理与危机应急管理相结合。

图2 设想的全国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指挥系统

3)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当水源地受到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或致病微生物的污染,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应从以下多方面出发,保障饮用水的水质:①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建设水源地隔离防护设施,实施污染源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保障水质安全。2010年12月,《江苏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获得了省政府的批复,明确了全省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与保障措施。截至目前,江苏省共监测89处饮用水水源地,以III类为达标评价标准,达标水源地84处,达标率94.4%。其中,淮河流域监测34处水源地,32处达标,达标率85.3%;长江流域监测40处水源地,37处达标,达标率92.5%;太湖流域监测15处水源地,15处达标,达标率为100%;②严格控制工业或生活污水排放,排放标准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居民也要自觉遵守水环境保护条例,不得随意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也刻不容缓;③要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制定和完善应急供水预案,同时,还要继续完善饮用水安全法律法规和评价标准体系。

4)加强全民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普及教育。此次广西龙江镉污染发生后,由于镉系重金属,长期接触会对肾功能造成损害,一度造成了民众的恐慌,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流言蜚语,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抢购矿泉水的现象。实际上,不管是哪次水污染的突发性事件,均不同程度的出现类似的现象。应积极加强与国内外媒体的合作与交流,确保各项政策得到各个方面的准确理解,确保信息报告发布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水污染突发性事件的科普教育、应急宣传教育和预案演练活动,特别是对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饮用水源问题,亟待提高普通民众对其毒性的认识,提高其快速、高效的防范预警能力,确保灾害下个人饮用水的安全保障,以此提高社会整体的水污染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3 小结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大,并且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做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防与处置,建立快速的应急监测系统是最大限度减轻事故损失的关键。围绕这一主题,本文进行了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是:

1)目前我国突发性水污染预警预报能力薄弱,应进一步展开水污染事件机理研究,并不断完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两种研究手段。

2)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以预防为主,积极树立水环境保护意识,从过去重视已发生事故的处置向预防、处置和善后全过程环境应急管理转变。

[1]张润昊,袁岳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的几个理论问题[J]. 辽宁学院学报,2007,9(2):49-54.

[2]李莉.特征污染物横向扩散系数与模型试验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10.

[3]李林子.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影响的预测预警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4]陈宁.河工模型试验在闽江福州段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的应用[J].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5):101-105.

猜你喜欢
突发性水源地饮用水
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基于因果分析图法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探讨
饮用水污染 谁之过?
饮用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形成与控制
河南省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调查评价